王新紅
分析踝泵運動護理預防剖宮產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具體效果
王新紅
目的分析為預防剖宮產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應用踝泵運動護理的臨床效果。方法110例剖宮產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 每組55例。對照組接受常規剖宮產術后護理, 觀察組接受踝泵運動護理。對比兩組療效。結果觀察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為5.5%, 低于對照組的18.2%,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274, P<0.05)。兩組患者的血小板及纖維蛋白原(FIB)水平組內、組間護理前后比較,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前, 兩組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凝血酶原時間(PT)水平比較,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 觀察組患者的APTT、PT水平與本組護理前比較,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的APTT、PT水平與本組護理前比較,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患者護理后的APTT、PT水平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為預防剖宮產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應用踝泵運動護理, 效果較優, 值得推廣。
剖宮產;下肢深靜脈血栓;踝泵運動護理;臨床療效
剖宮產術后的常規臨床護理難以改善產婦術后下肢血液循環, 不利于產婦的生活質量提升[1]。此次研究分析為預防剖宮產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 對患者應用踝泵運動護理, 隨訪護理效果, 詳細內容報告如下。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7月~2017年9月收治的110例剖宮產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 每組55例。對照組患者年齡最大32歲, 最小21歲, 平均年齡(25.32±2.23)歲;初產婦35例, 經產婦20例。觀察組患者年齡最大33歲, 最小22歲, 平均年齡(25.12±2.63)歲;初產婦34例, 經產婦21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對照組 接受常規剖宮產術后護理, 主要是環境護理、生活護理以及產后常規護理。
1. 2. 2 觀察組 接受踝泵運動護理, 在剖宮產術后, 幫助患者去枕平臥6 h, 6 h內以被動活動為主, 6 h后以主動鍛煉為主。干預方法:①床尾稍抬高6°, 護理人員協助患者躺在床上, 放松大腿, 最大限度的向上勾腳尖, 確?;颊邿o疼痛感覺, 練習時間為5 min/次 , 5~6次/min[2]。②反復伸屈踝關節, 在患者疼痛可耐受前提下, 進行下肢運動2次,20 min/次, 伸屈踝關節12~15次[3]。③產科護士指導家屬為產婦做下肢被動運動, 對患者進行足內外翻運動和趾踝關節運動, 操作者一手將其患肢緩慢抬高, 自下而上環行按摩產婦雙下肢并輕壓(或拍)大小腿肌肉2 min, 另一手則在腓腸肌的位置, 有節律地實行擠壓按摩, 為產婦被動伸屈雙下肢膝、踝及足趾各關節2 min, 協助其翻身。④患者墊枕后,鼓勵并督促患者在床上主動屈曲下肢, 做踝關節屈曲及內外旋轉活動, 足踝的環轉活動。
1. 3 觀察指標 在護理前2 h、護理后1 d通過STAGO全自動血凝儀和配套試劑檢測患者的APTT、PT和FIB指標,通過XFFA6100B血細胞分析儀檢測血小板。記錄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
1. 4 統計學方法采用S P S 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1 兩組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情況比較 術后5 d, 觀察組患者發生3例(5.5%)下肢深靜脈血栓, 對照組患者發生10例(18.2%)下肢深靜脈血栓, 觀察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274, P<0.05)。
2. 2 兩組患者血小板、A P T T、P T、F I B水平比較 兩組患者的血小板及FIB水平組內、組間護理前后比較,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前, 兩組患者的APTT、PT水平比較,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 觀察組患者的APTT、PT水平與本組護理前比較,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的APTT、PT水平與本組護理前比較,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患者護理后的APTT、PT水平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血小板、A P T T、P T、F I B水平比較

表1 兩組患者血小板、A P T T、P T、F I B水平比較
注:與本組護理前比較, aP<0.05;與對照組護理后比較, b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 血小板(×109/L) A P T T(s) P T(s) F I B(g/L)觀察組 55 護理前 263.54±50.35 30.6±4.7 12.7±0.5 2.6±0.2護理后 253.55±0.37 29.7±4.2b 12.5±0.6b 2.7±0.5對照組 55 護理前 263.22±50.43 29.6±4.8 12.6±0.4 2.6±0.3護理后 253.56±0.21 27.7±4.4a 11.0±0.2a 2.7±0.3
下肢深靜脈血栓是剖宮產術后的嚴重并發癥之一, 手術應激限制患者活動, 再加上剖宮產術后患者基本處于臥床狀態, 術后強迫體位、輸液及各種引流管的存在常限制患者活動, 長時間的臥床靜止狀態, 致下肢血流緩慢, 血液瘀滯引起下肢深靜脈血栓[4-6]。為預防剖宮產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針對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常見性、危險性, 對行剖宮產患者應用踝泵運動護理, 最初由護理人員與家屬幫忙行被動活動,主要是踝、膝關節及髖關節的被動運動, 按摩雙下肢促進血液回流隨著患者術后機體恢復, 逐漸進入到下肢伸展、內收及外展動作, 力求讓患者盡早下床活動, 減少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7-10]。
在研究中, 對照組接受常規剖宮產術后護理, 觀察組接受踝泵運動護理, 結果顯示, 觀察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為5.5%, 低于對照組的18.2%,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274, P<0.05)。兩組患者的血小板及FIB水平組內、組間護理前后比較,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前, 兩組患者的APTT、PT水平比較,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 觀察組患者的APTT、PT水平與本組護理前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的APTT、PT水平與本組護理前比較,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患者護理后的APTT、PT水平均高于對照組護理后,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為預防剖宮產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應用踝泵運動護理, 效果較優, 值得推廣。
[1] 張玲玲, 王暉, 宋瓊, 等. 1例剖宮產術后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行介入治療患者的護理. 當代醫學, 2016, 22(11):117-118.
[2] 蘭惠英. 護理干預對剖宮產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作用.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7, 31(12):205-206.
[3] 潘泉艷. 剖宮產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與護理要點分析. 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 2017, 2(1):111-112.
[4] 潘麒羽, 劉尚芹. 踝泵運動護理對剖宮產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作用.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4, 28(24):201-202.
[5] 劉華, 朱明華, 張換春, 等. 不同方式預防剖宮產術后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回顧性分析. 河北醫藥, 2016(5):747-748.
[6] 劉京婭. 不同方式預防剖宮產術后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回顧性分析.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6, 3(40):7923.
[7] 吳春梅. 踝泵運動預防剖宮產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療效觀察.中國保健營養, 2015, 25(10):136-137.
[8] 周嵐. 踝泵運動的護理對剖宮產術后預防深靜脈血栓的作用.健康必讀旬刊, 2013, 12(3):658-659.
[9] 高彩紅. 踝泵運動的護理對剖宮產術后預防深靜脈血栓的作用. 中國醫藥指南, 2012, 12(29):658-659.
[10] 劉偉玲, 王秀媛, 石瑩, 等. 躁泵運動的健康教育指導在剖宮產術后預防深靜脈血栓的應用.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 2014(35):341.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24.104
136000 四平市中心醫院婦產科
2017-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