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浩然
低頻脈沖電療聯合電針治療腦卒中早期足下垂內翻對運動功能和生活質量的影響
柳浩然
目的觀察并分析低頻脈沖電療聯合電針治療腦卒中早期足下垂內翻對運動功能和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80例腦卒中早期足下垂內翻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40例。觀察組給予低頻脈沖電療聯合電針治療, 對照組給予低頻脈沖電療,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運動功能和生活質量情況。結果治療前, 兩組坐位踝關節背曲度和仰臥位踝關節背曲度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觀察組坐位踝關節背曲度和仰臥位踝關節背曲度優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11.3097、9.7569, P<0.05)。治療前, 兩組威斯康辛步態分析量表(WGS)評分和Barthel指數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觀察組WGS評分和Barthel指數評分優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8.0784、10.6648, P<0.05)。結論低頻脈沖電療聯合電針治療腦卒中早期足下垂內翻可以改善患者的運動功能, 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療效顯著, 值得推廣。
低頻脈沖電療;針灸;腦卒中;足下垂內翻;運動功能
腦卒中即腦中風, 屬于急性腦血管疾病, 是因腦內血管發生破裂或由于血管阻塞, 大腦缺血而損傷腦組織的一組疾病, 分為缺血性腦卒中及出血性腦卒中。腦卒中發病率、致殘率、致死率均較高, 相關調查顯示, 目前我國因病致死原因中, 腦卒中原因所致死亡已經排在首位。目前臨床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 通常給予積極的預防和康復治療[1]。腦卒中患者常見后遺癥為足下垂內翻, 嚴重影響患者的運動及生活。近年研究顯示, 給予低頻脈沖電療治療可收到一定效果[2]。本研究將低頻脈沖電療配合現代針灸-電針應用于腦卒中早期足下垂內翻的治療, 取得良好療效, 具體報告如下。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1月~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80例腦卒中早期足下垂內翻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觀察組男23例, 女17例, 年齡48~71歲, 平均年齡 (56.4±5.8)歲 , 病程 6 ~14 d, 平均病程 (9.4±1.3)d, 出血性腦卒中19例, 缺血性腦卒中21例。對照組男24例, 女16例,年齡 48~70 歲 , 平均年齡 (56.3±5.4)歲 , 病程 7 ~15 d, 平均病程(10.3±1.5)d, 出血性腦卒中18例, 缺血性腦卒中2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②符合診斷標準;③無其他影響治療的嚴重疾病。排除標準:①無法收集完整資料者;②腦出血者;③神經功能缺損者;④重度腦水腫者;⑤腦外傷或腦腫瘤致腦卒中者;⑥惡性腫瘤患者。
1. 3方法觀察組給予低頻脈沖電療聯合電針治療, 給予氧療、生命體征監護, 胞磷膽堿鈉0.5 g加入0.5%葡萄糖溶液250 ml, 1次/d, 靜脈滴注。低頻電療儀(KD-2A型, 石家莊三奧醫療器械有限公司)頻率1~10 Hz, 治療電極片分別放置在患肢的小腿伸肌上端和小腿下1/3處。強度踝關節背曲,時間20 min, 2次/d。聯合電針(SDZ-Ⅱ型電療儀, 蘇州醫療用品廠有效公司)治療, 患肢取穴足三里、三陰交、陰陵泉、太溪、太沖。留針30 min, 1次/d。治療周期為4周。對照組給予低頻脈沖電療, 治療方法同觀察組低頻脈沖電療, 治療周期為4周。
1. 4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3,4]觀察兩組運動功能(坐位踝關節背曲度和仰臥位踝關節背曲度方面)和生活能力方面的情況。運動功能以上田敏偏癱下肢功能評價運動功能-踝關節活動度。生活能力應用WGS、Barthel指數評價, Barthel指數分數越高則生活能力越好。
1. 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1 運動功能 治療前, 兩組坐位踝關節背曲度和仰臥位踝關節背曲度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觀察組坐位踝關節背曲度和仰臥位踝關節背曲度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運動功能指標比較±s, °)

表1 兩組運動功能指標比較±s, °)
注:與對照組比較, aP<0.05
組別 例數 坐位踝關節背曲度 t P 仰臥位踝關節背曲度 t P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0 2.14±0.444.81±0.52a 24.7903 <0.05 2.54±0.414.38±0.50a 17.9973 <0.05對照組 40 2.12±0.463.52±0.50 13.0324 <0.05 2.56±0.423.30±0.49 7.2519 <0.05 t 0.1987 11.3097 0.2155 9.7569 P>0.05 <0.05 >0.05 <0.05
2. 2 生活能力 治療前, 兩組WG S評分和B a r t h e l指數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觀察組WG S評分和B a r t h e l指數評分優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兩組生活能力比較, 分)

表2 兩組生活能力比較, 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 aP <0.05
組別 例數 WG S評分 t P B a r t h e l指數 t P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0 36.22±4.8717.51±4.02a18.7388 <0.05 35.04±5.4566.01±6.75a22.5774 <0.05對照組 40 36.19±4.8324.89±4.15 11.2229 <0.05 35.09±5.3750.97±5.83 12.6710 <0.05 t 0.0277 8.0784 0.0413 10.6648 P>0.05 <0.05 >0.05 <0.05
腦卒中為我國常見多發性疾病, 隨著醫學診療技術的提高, 腦卒中的死亡率有所下降, 但致殘率仍較高。患者腦卒中后, 大部分患者會出現功能障礙, 如協調、平衡功能障礙,如足下垂內翻等, 對患者的運動功能和生活功能產生嚴重影響。如何改善患者的運動功能和生活功能, 是相關人員研究和關注的重點。
低頻脈沖電療利用低頻脈沖電進行治療, 通過對肢體局部組織電療刺激, 發揮治療作用。研究顯示, 低頻脈沖電療其治療機制與神經突觸調節、神經細胞刺激關系密切。臨床應用中, 對于運動神經元麻痹、傷口愈合、肌萎縮、急慢性疼痛等多種疾病, 均有較好的治療效果。腦卒中早期足下垂內翻, 屬于運動神經麻痹, 所以應用低頻脈沖電療治療。有研究顯示, 低頻脈沖電療治療腦卒中早期足下垂內翻, 可改善運動功能和生活質量[5]。腦卒中早期足下垂內翻患者接受低頻脈沖電療治療, 患者的脛腓骨肌肉受到低頻脈沖電的刺激, 能夠增強脛前肌和腓骨長短肌肌力, 減弱腓腸肌肌力, 平衡脛腓骨前后肌群, 治療足下垂內翻, 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腦卒中早期足下垂內翻屬于中醫的 “身偏不用”、“偏枯”范疇[6]。中醫對于腦卒中早期足下垂內翻的認識, 最早見于《內經》, 將腦卒中早期足下垂內翻的病機歸為“氣滯血瘀”所致, 認為發生該病和肝、脾、腎關系密切。本研究將現代針灸-電針應用于腦卒中早期足下垂內翻的治療, 取穴足三里、三陰交、陰陵泉、太溪、太沖, 足三里、三陰交、陰陵泉為主穴, 三陰交可調足三陰經氣血、陰陵泉可健脾理氣。足三里可補中益氣, 活絡通經, 符合“治痿獨取陽明”理論。配合太溪、太沖, 諸穴合用, 能夠通利足三陰經氣血[7-10]。
本研究結果顯示, 給予低頻脈沖電療聯合電針治療的觀察組治療后在坐位踝關節背曲度和仰臥位踝關節背曲度方面及生活能力均優于僅給予低頻脈沖電療的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低頻脈沖電療聯合電針治療腦卒中早期足下垂內翻可以改善患者的運動功能, 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療效顯著, 值得推廣。
[1] 任海, 蔡秋葉. 腦卒中患者認知康復治療的臨床應用與觀察.中國醫學創新, 2016, 13(28):125-127.
[2] 梁莉娜, 劉永宏, 來海歐, 等. 低頻脈沖電刺激對急性腦卒中足下垂的防治作用. 西部醫學, 2016, 28(6):829-832.
[3] 劉洪先.腦卒中患者早期康復良肢位的護理效果及觀察.實用臨床護理學雜志, 2017, 2(21):30-33.
[4] 胡曉芳.優質護理模式在腦卒中致偏癱患者早期康復中的臨床應用.中國醫學工程, 2011, 19(11):125-127.
[5] 吳族勇. 功能性電刺激與肌電生物反饋治療腦卒中后足下垂內翻的療效評價研究. 復旦大學, 2014.
[6] 薛燕萍, 閆瑜.早期應用彈力矯形裝置對腦卒中偏癱足內翻、足下垂的影響.中國實用醫藥, 2017, 12(23):56-57.
[7] 梁莉娜, 張亞軍, 劉永宏.針刺足三陰經配合低頻脈沖電療對腦卒中早期足下垂內翻的療效觀察.陜西中醫, 2016, 37(8):1072-1073.
[8] 夏兆新. 電針結合康復技術治療腦卒中后足下垂足內翻的療效觀察. 社區醫學雜志, 2009, 7(20):32-34.
[9] 王桂麗, 賈杰. 功能電刺激治療腦卒中足下垂合并內翻的療效觀察. 中國康復, 2016, 31(6):434-437.
[10] 吳族勇, 李策, 白玉龍. 低頻電刺激治療腦卒中后足下垂內翻的研究進展.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 2015(3):260-263.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24.022
518029 武警邊防部隊總醫院神經外科
2017-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