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一個認知失調的世界

吳曉波
《摔跤吧!爸爸》是我最近這兩年看過的最好看的一部電影。電影講述的是在一個印度的小村莊里,一位父親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培養成印度摔跤冠軍的故事。
這位父親為了培訓兩個女兒,采取了很殘酷的手段,比如叫她們每天早上五點鐘起來跑步,剪掉了她們的頭發,讓她們看上去像兩個假小子,還讓女兒和村里的小男孩摔跤。這兩個女兒一邊訓練一邊詛咒,覺得自己碰上了全世界最值得詛咒的父親。
有一天,村里的一個小姑娘結婚了,兩個女孩去參加她的婚禮,父親趕到婚禮的現場給了她們一個耳光,把她們強行從婚禮現場拉走。這兩個女兒覺得日子沒法過了,必須要鬧革命、要造反。
就在這個時候,那個結婚的小姑娘找到了她們,說:“你們覺得自己的父親是這個世界上的魔王,但是在我看來,他可能是最仁慈的父親,因為他想要讓你們成為兩個獨立的人。我生下來以后就成為家里的一個負擔,天天做家務。到14歲的時候,家里敲鑼打鼓把我嫁給一個從來沒有見過的男人,接著跟他生娃,繼續圍繞著壇壇罐罐度過自己的一生。”就是這一段簡短的對話讓這兩個女孩徹底改變了對父親的態度,從此以后心甘情愿接受父親殘酷的訓練。
這個故事情節的背后其實揭示了:人生活在一個被認知統治的世界里。 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什么是積極的,而什么是消極的?所有這些看上去非常矛盾的對立立場的背后都是認知能力的體現。
我一位朋友的奶奶是虔誠的佛教徒,每天早上都要燒香拜佛,她的菩薩供得很高,所以每天要拿一把小凳子墊在腳上去給菩薩燒香。有一天,她不小心從小凳子上摔下來,把腿給摔斷了。
孫子去看奶奶,跟奶奶說,“您看您燒香拜佛50年,最終菩薩把您的腿給摔斷了。”
奶奶很生氣,說:“這是菩薩對我好。正因為每天燒香拜佛,所以菩薩只是把我的腿摔斷了。如果我不燒香不拜佛的話,你今天可能已經看不到我了,我可能已經被摔死了。”這位奶奶和菩薩之間在認知上完成了一次無縫對接的調適。
兩年前美國的俄亥俄州出了條新聞:有一個12歲的小姑娘為了買一輛自行車,利用放學時間去賣餅干。結果她在一年時間里面居然賣掉了4萬包餅干。
這小姑娘是怎么做到的?她每天出門的時候在自己的書包里放了一堆餅干,另外還準備了一張價值30元的彩票。她去敲住戶的門,然后自我介紹說,自己現在在勤工儉學,想要買一輛自行車,所以利用放假的時間來賣彩票。這張彩票票價30元,如果運氣好的話可能會中獎,賺到一百萬。
所有被她敲門的叔叔阿姨都有點猶豫,大家都很想幫她,但是30元好像實在是有點貴。就在這個時候,小姑娘拿出幾包餅干來對他們說,我這里還有一些餅干,每包只要兩元錢,你需要嗎?結果,幾乎所有人都馬上買了她兩元錢一包的餅干。
我們當然不能說這位勤工儉學的小姑娘是一個騙子,她的成功只是利用了人心向善的二元張力,通過預先設定一個高門檻,對方雖然拒絕了,但是在內心深處還是希望幫助這個小姑娘,從而在內心的認知上產生了失調和不安。在這個時候餅干出現了,它恰巧成為了讓認知失調得到平衡的一個小小的道具。
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我們發生認知失調的情況比比皆是,這個時候你就要想明白什么是你真正想要的,然后加以心理調適。
比如今天上班,同事告訴你,你對面那個同事升職了,而你還在原來的崗位上。你會很憤怒,自己每天努力地工作,但是薪水沒有漲,職務沒有升,這個時候你的認知就失調了。
怎么辦?三個辦法:
第一個辦法,改變你現在的行為:從此以后,不再努力上班了;
第二個辦法,改變認知:到衛生間去洗把臉,對著鏡子跟自己說,“雖然我沒有從這份工作中獲得很多的收入,但是我得到了很多新的工作技能,增加了工作經驗,對今后的職業發展很有幫助,其實我是賺到了。”
第三個辦法,增加新的認知:對自己說,“雖然我現在的薪水不高,但這是一份很有意義的工作,使我的個人價值得以實現,所以我還是要好好地工作。”
這就是不同的三種認知,也就是你對自己當今的現狀、工作和世界的看法,如何調適完全由你自己決定。

此文章已獲得吳曉波頻道授權,推薦關注財經第一自媒體——吳曉波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