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說水生態
建設鳳凰山為核心的生態健康區,突出山水特色。鳳凰山擁有珠海水庫、大鏡山水庫、梅溪水庫等重要水庫水源地,森林公園建設緊扣生態保護和修復理念,注重水庫水源地生態保護與修復,充分利用一流山水環境優勢,以優良的自然本底為基礎,融匯人文景觀要素,構建珠海城市生態“綠色核心”,將鳳凰山森林公園打造成具有山海風貌特色,集水文化展示、科普教育、運動健身和自然生態于一體的綜合性森林公園。

建設以新農村建設理念為引領的村容村貌,構建美麗鄉村。
珠海市的農村,大多地處嶺南水鄉、沙田之間,水網交織、生態原始。新農村建設一方面整治農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禽畜污染、水體污染,美化村莊環境為重點,大力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改善人居環境、生產環境和生態環境;另一方面通過對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宣揚具有珠海特色的“水上人家”文化。

建設香洲美麗海岸帶和濱海(河)生態防護廊道,提升城市河流海岸生態景觀形象。
珠海市岸線資源豐富,注重海域、灘涂及岸線資源的生態保護,將以情侶路沿岸一帶九灣為核心,將其打造成中國第一、國際一流的特色濱海旅游景觀帶;同時,在磨刀門水道、雞啼門水道、前山河、黃楊河、天沐河等濱海(河)堤防建設中融入生態防洪理念,構筑生態防護林,提升河流、海岸沿岸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嚴格河湖水域岸線管理,確保珠海入海口的水流暢泄,提升珠海市河流海岸的生態景觀形象,打造河海岸線綠屏。

建設以海水淡化為核心的非常規水資源開發利用示范基地,構建生態海島。
萬山群島擁有獨特的海島、海洋資源,大部分島嶼仍然完整地保留著原始純凈的生態環境和自然風貌。萬山區以“生態立區”為理念,開展岸線水生態環境保護,通過研發海水淡化和雨洪資源利用技術突破海島水資源短缺的約束,通過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建設減少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打造成為新能源開發利用、節能減排、低碳經濟的生態海島。

建設前山河、黃楊河及天沐河水生態廊道,改善人居環境。
前山河與黃楊河是珠海市重要的濱水景觀帶和開敞空間,天沐河是橫琴新區重要水系,通過河道清淤、水系規劃、生態廊道和濕地公園建設等,打造健康暢達的水環境體系,不斷促進沿岸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實現發展與保護同步。其中,前山河以保護和治理為主,切實控制水污染問題,持續改善水環境質量;黃楊河以生態修復和景觀打造為主,建設黃楊河濕地公園,營造沿岸濱水、親水的城市風貌;天沐河以保障城區安全為主,融入生態防洪理念,建設“人水和諧”的水生態河流,將其打造成城市現代化休憩觀光風景帶。

2017年1月啟動河長制工作以來,河長制工作管理范圍覆蓋江河涌渠共計533條、水庫66宗、山塘13座、湖泊6座。按照行政區劃和河涌分段分片的實際,共設流域、河段及片區河長共計1197個(河長537人),制定《珠海市河長制工作信息共享和信息報送制度》等配套制度9項。

到2017年底,力爭透水性地面占區內廣場道路用地40%,水域面積超10%,河湖生態護岸比例達70%,提高城市滲水率。

建設淇澳紅樹林濕地公園、橫琴濱海濕地公園和華發水郡濕地公園,打造濕地之城。

紅樹林濕地是珠海市的珍惜資源,對保護珠江入海口生態安全和沿海濕地圈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淇澳紅樹林濕地公園通過修復和保育措施保護濕地面積不萎縮,通過建設科普長廊、濕地檢測展覽中心以及紅樹林生態系統演示中心,吸引群眾對紅樹林的關注和保護;橫琴濱海濕地公園以紅樹林修復和鳥類招引為核心,打造鳥類棲息地,讓鳥類成為濕地的主人,最終將其打造成集自然保護、生態旅游和濕地教育于一體的國際級濕地公園;華發水郡濕地公園的建設充分尊重原生濕地特點,將其打造成為融知識性與趣味性于一體、重視環境保護的濕地公園典范。
2016年,珠海市萬元GDP用水量22.92m3,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14.22m3,位列廣東省第2,2017年3月,被國家發改委、住建部命名為全國節水型城市。2006年年底,全市206個行政村已基本完成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
全市創建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任務共納入50項,總投資72.78億元。截至2017年3月,已完成15項,建設中25項,占比80%;正展開前期工作10項,占比20%,已完成投資額41.02億元,占56.36%。目前,已頒布、修訂了《珠海市環境保護條例》等水源保護地方法規4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