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時代周報》1月4日文章,原題:中國在非洲有著敏銳感覺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來到非洲尋求發展,這也悄然地改變著這個大陸的歷史。據估計,已有上百萬的中國人因為不同的目的來到非洲。
在外界看來,中國人往往具有偉大的開拓精神。30年的經濟瘋狂增長讓他們學會如何對付不確定性,并懂得:最大的風險潛藏著最大的機會。企業家也了解非洲市場,提供正確的產品。雖然“德國制造”在非洲很受歡迎,但通常過于昂貴。許多德國企業家甚至認為非洲是戰爭和饑餓的大陸,而不是投資機會。這也體現了中國人對商機的敏銳嗅覺。
在與非洲的經濟聯系上,中國已成為非洲最重要的貿易伙伴。2015年,中非貿易總額達1880億美元,是非洲第二大貿易伙伴印度的3倍多。
除了注重與非洲的商業合作外,中國政府長期以來一直在推行適度的軟實力戰略,例如在非洲建立孔子學院。有意思的是,私營企業家也開始接管這一原則。在內羅畢的一個貧民窟,中國公司在當地發生火災后分發了援助物資。這些都有助于中國人擺脫追逐利潤的形象。如有必要,企業家還會適應所在國的國家戰略。
作為非盟的所在地,亞的斯亞貝巴由中國建造的新非盟總部附近,不少中企的辦事處已經落戶。非盟外交人士對此十分歡迎并表示,(進入非盟總部)只有兩個國家的人不需要預約,一是當地埃塞俄比亞人,還有就是中國人。如今,中國的華為等電信巨頭在非洲建立了大量的數字網絡。作為“新絲綢之路”的一部分,中國正在建設港口和鐵路。“非洲之角”吉布提也有了中國第一個海外軍事基地。
非洲也讓中國企業能夠迅速成長為全球化的參與者。據估計,中國在非洲有上萬家企業,也為當地創造就業機會、提供新產品和振興經濟。不少非洲國家也在遵循中國模式改善國家的經濟。無論成功與否,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中國人在非洲大陸的發展給彼此都帶來了新的機遇。▲
(作者安吉拉?科克里茨,青木譯)
環球時報2018-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