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鋒
世界跨入新的一年,不少學者對2018年的中美關系憂心忡忡,原因是半個月前公布的特朗普政府《國家安全戰略報告》。這是一份重要的美國外交與防務政策文件,其對中國的論述是2002年小布什政府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公布以來最為消極、最具有對抗性質的。然而,這份報告并不必然預示著短期內中美關系中“沖突與對抗”的成分將急劇上升,也并不必然意味著2018年中美關系的基本軌跡將出現重大變故。
2018年的中美關系有望繼續在合作與競爭共存中前行。
對華政策短期難有大調整美國新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表明,美國軍方和戰略界對“中國因素”的判斷正在發生實質性轉變,對中國的能力與意圖的描述也很“美國化”,但報告的內容難以在中短期內轉化為重大的政策調整。相反,報告的“中國認知”依然受限于特朗普政府總體的內政和外交戰略思路,也難以在短期內演變成重大的對華政策調整。
首先,報告定義中國為“戰略對手”并非是第一次,2002年小布什政府就將中國列為“戰略對手”。2006年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更是把中國直接視為美國正在面臨的“最大戰略挑戰者”。2017年報告的最大變化,是強調自冷戰結束以來,世界政治再度重現“大國競爭”。
從2002年到2015年的6份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都將“確保美國‘不受挑戰的、在國際體系中的主導地位”列為最重要的戰略目標之一。2017年的報告把中國和俄羅斯這樣的“戰略對手”地位放到“大國競爭”的語境中,是特朗普政府在間接性地預示某種“戰略收縮”——白宮不愿再一味地陶醉在“單極霸權”地位以及四處充當“世界警察”。美國主導國際秩序與國際體系的做法需要更聰明,需要更多的盟友來共同承擔代價。這等于變相地宣告美國以往想要確保的“不受挑戰”的“單極”戰略力量地位的論調,正在出現調整。
其次,2017年的報告聳人聽聞地將中國這個“戰略對手”的沖擊,集中在經濟、金融和技術領域,給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繼續扣上“不正當競爭者”的帽子。將中國影響力上升的根源聚焦到經濟、并將中國對美國的挑戰側重在影響力,這在美國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還是第一次。這一判斷的根本目的,既是為了能夠繼續在對華經貿關系上推行特朗普政府以雙邊施壓為主的“經濟民族主義”,同時,也是為了印證這份報告第一次將“經濟安全”列為美國國家安全重要目標的合理性。
第三,2017年的報告把中國定義為“修正主義國家”,將中國在南海、東海的維權行動與俄羅斯收復克里米亞和在烏克蘭的行動“等量齊觀”,這在美國戰略界并非第一次。2015年美國前防長卡特就做過類似的“比較”。在西方外交與國際關系話語體系中,“修正主義”并非是指意識形態上的改變,而是特指某些國家對領土現狀不滿,謀求通過包括武力手段在內的國家力量,改變規定領土劃分現狀背后的國際條約規定與國際法規則。美國無端給中國“扣帽子”做法其實是為了增加自己的政策強勢,然而無論是南海、還是東海領土爭議,目前局勢趨緩和趨穩的現狀,特朗普政府不可能視而不見。美國事實上也缺乏現實的政策手段能夠在南海和東海問題上大肆興風作浪。
“中國因素”并非首要議題
2017年報告的重點,并非是如何調整中國政策,而是要繼續推進特朗普和他的政策團隊的安全戰略理念。具體來說,一是繼續強化“以實力求和平”的戰略方針。除了2018年美國軍費達到7000億美元,是2005年以來的最高值之外,特朗普政府新的武器采購計劃、美國核力量更新計劃、美軍官兵的待遇改善計劃等等,都需要在未來幾年大幅度增加美國軍費支出。尤其是近期有關人工智能用于軍事領域、并有可能帶來新的軍事變革的討論,美國戰略界許多人開始主張特朗普政府應該宣布第三次“抵消戰略”,即通過增加美國的軍事技術研發投入、繼續確保美國在軍事裝備上絕對領先的技術優勢。
二是為美國軍事與戰略力量的優勢,打造更為強大和可持續的經濟、財政支持。這是2017年報告第一次將經濟安全列為美國的國家安全目標的根本原因。特朗普政府傾向于通過經濟和金融領域內的“固本強體”,來確保美國的戰略優勢。
三是將短期內的軍事威脅重點,明確地放在朝鮮、俄羅斯和中東問題上。這些問題在中短期內顯然比“中國因素”更具有即時性的“威脅”。這份報告短期內不會導致特朗普政府的中國政策出現重大變化。
相反,無論是在朝核問題、中東與伊朗問題、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問題上,特朗普政府對來自中國的合作期待難以降低。2017年報告所揭示的美國戰略界對中國因素認識的消極化,在中短期內更難以轉化為以中國為優先事項的政策轉向。對這一點,我們既要有戰略定力,更要有戰略信心。
“特朗普警鐘”
2018年,中國需要繼續加強主動塑造和影響中美關系的意志與能力。在今天已經難以回避的中美戰略競爭中,隨著中日關系的升溫、中韓關系的改善以及中國與東盟關系的合作升級,美國想要在亞太地區熱點問題上給中國“挑事”并非易事。2018年中美之間最為迫切的挑戰其實還是在經貿、金融和貨幣領域。
2018年1月,特朗普政府很可能會宣布新的美聯儲主席的人選,現任主席耶倫將離職,更加保守和支持特朗普經濟政策的鮑威爾將上任。美聯儲為了配合美國的經濟發展和減稅法案,很可能會在2018年宣布多次升息措施,配合資金向美國的回流、實現美元貶值以及擴大美國的出口優勢。2018年將很可能出現世界主要經濟體間的“央行行長大戰”。在美元加息或者減息頻繁化,減稅和美國出口增長齊飛的時刻,如何預防和回應美國的貨幣、金融和財稅沖擊,維護本國貿易、金融與經濟增長的健康活力,將是2018年中美關系真正的看點。
特朗普政府的國家安全戰略,開始更多地注重激活美國國內的經濟增長、技術創新和金融活力,這份報告客觀上給中國敲響了“特朗普警鐘”。這就是大國競爭說到底,爭的是經濟可持續發展、技術創新、社會公平與凝聚力,以及良好的貨幣、稅收與國家宏觀調節能力。中美競爭,誰能在經濟、社會與體制等問題上“笑到最后”,誰的大國地位才能真正“走得更遠”。▲
(作者是南京大學國際關系研究院院長、南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執行主任)
環球時報2018-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