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紐約時報》1月3日文章,原題:中國的“薩克斯之都”,一個被驚呆的工廠小鎮 白天,工廠里的工人們將黃銅板敲進圓筒內并為金屬按鈕涂上黏合劑。到晚上,他們將他們的創造物帶到街上并開始演奏。令人心曠神怡的旋律回蕩在玉米地、街頭市場和廣場上,與攤販們叫賣豆腐的喊聲交織在一起。這是鄰近天津的四黨口村,那里有一種聲音蓋過所有其他聲音:薩克斯。
在中國,薩克斯曾不受待見并被指責為發出“資本主義靡靡之音”的樂器。但在這個自稱中國“薩克斯之都”的村莊有70多家工廠,每月生產約一萬支薩克斯,其中近90%出口到國外。當地一家生產商的總經理王玉春(音)表示,“如今它已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一個多世紀以來,四黨口村周邊地區一直是樂器生產中心之一,產品包括笙和笛子等中國傳統樂器。然而,似乎什么也不像薩克斯這樣令當地人如此心馳神往。
上世紀90年代,中國對外開放加深,當地工人也開始嘗試模仿他們在電視上看到的著名樂手演奏該樂器。“太美妙了,我不知道如何形容它”,55歲的趙柏泉(音)說,“無論我的火氣有多大,它都能讓我靜下來。”除日本歌曲《北國之春》和肯尼·基演奏的曾響徹中國各地的名曲《回家》等曲子外,他們大都喜歡演奏中國傳統樂曲和愛國歌曲。他們中許多人都是自學或通過網上教材學習演奏的。“我們這里沒有老師”,56歲的陳津生說,“學薩克斯不容易,我走了許多彎路。”
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許多中國家庭已愛上鋼琴和小提琴,但對薩克斯的疑慮仍揮之不去。2003年當王玉春試圖在該村附近學校成立薩克斯樂隊時,一些家長很生氣,聲稱該樂器只會起到破壞作用并浪費時間。但王表示,近年來人們的態度已發生變化。如今四黨口和周邊地區的3所學校已成立薩克斯樂隊。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已在這座“薩克斯之都”開設音樂課程并舉辦相關的歷史和文化展。▲
(作者賈維爾·赫爾南德茲,王會聰譯)
環球時報2018-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