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萬宇 丁潔蕓 張妮 本報特約記者 金惠真

韓國總統文在寅去年12月訪華期間,夫人金正淑通過“為你讀詩”平臺特地朗誦了韓國詩人鄭玄宗的現代詩《訪客》獻給中國民眾。此前的中秋節,文在寅也以在線朗誦詩歌的方式給韓國國民送去節日祝福。韓國現任駐華大使盧英敏則是一位詩人,曾出版多本詩集。在韓國,從政府官員到普通百姓、從老人到少年,讀詩、自發成立詩社司空見慣。韓國人為什么這么喜歡“詩和遠方”?
詩歌讓政治變柔軟
韓國總統夫人金正淑讀的《訪客》在近期熱播的韓劇《今生是第一次》中也被讀到。詩的譯文如下:
有人向我走來
其實非同尋常
因為他
會帶來他的過去、現在
還有他的未來
因為他
會帶來他的一生
因為他會帶來脆弱
抑或破碎過的心——也許
風才能追尋他的思緒
如果我的心能模仿那風
一定會成為盛情的款待
“為你讀詩”相關負責人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被問到為什么選擇這首詩時,金正淑表示,“我最近有許多機會反復審視自己的內心,來感受每一次相遇與緣分的珍貴。在我丈夫成為總統后,當我每次與故交或新友見面握手或者與他們目光相對時,當我飽含誠意地付出真心時,我都能感覺到我們彼此的心隨時都在靠近。”她說,“另外,我選這首詩是因為韓國與中國的緣分,過去、現在,未來也將這份緣分一起延續下去。同時兩個國家的關系,或者兩個國家國民的關系也是如此。當誠心以對,傾情相待時,才會有真正的意義,才能攜手走向未來。”
不只是總統夫人愛讀詩,去年底,韓國憲法法院院長李鎮盛以候選人身份出席國會聽證會時,就以一段詩朗誦征服全場:“曾有人問過我,什么是詩。鑒于我還不是真正的詩人,只能坦稱我不知”(韓國當代詩人金宗三《曾有人問過我》中的片段)。接著,李鎮盛說道:“若有人問我什么是正義,我也只能坦稱不知道,因為我還不是真正的法律家。但我會不斷彌補自己的不足,為正義進一步根植于這個社會而獻出微薄之力。”以充滿謙遜格調的詩歌內容作為開場,李鎮盛豐富的內在修養和高尚品格迅速征服了在場每個人,就連一向“為反對而反對”的在野黨議員們也無半句反對聲,讓李鎮盛成為文在寅政府中最順利通過聽證會的官員。
作為韓國最高權力機關的國會,成員中也有不少愛好詩朗誦的國會議員們,他們從2003年開始每年定期舉辦“國會詩朗誦之夜”活動。去年10月,京畿道北部地方警察廳的40多名警察自發成立了名為“天寶文化論壇”的詩社,定期組織詩歌創作與切磋以及詩朗誦活動。該詩社的帶頭人是“詩人警察”南炳根。他成立詩社的宗旨是實現“感性治安”、“文化警察”。2010年,南炳根獲得韓國文學月刊《文藝思潮》詩詞領域的新人獎。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南炳根解釋稱:“無論在案發現場或在辦公室,警察開展工作的基礎是與人打交道。因此,越是熱愛詩歌、有人文情懷的警察,越具有以熾熱之心為民服務的奉獻精神”。南炳根曾在忠清南道保寧市擔任警察局長,該市在此期間的治安情況排名全國第一。
地鐵站里流淌的詩意
代表年輕文化的韓流中也不難發現詩歌的印記。2015年,韓國演員玄彬獲選成為第60屆“顯忠日(英烈紀念日)”儀式獻詩的朗誦者。他在儀式上朗誦表示哀悼的詩歌《沃土》。2016年熱播的韓國電視劇《鬼怪》中,主人公金信也曾朗誦過一本《或許星星會帶走你的悲傷》的詩集。在韓劇《沒關系,是愛情啊》中,韓國詩人都鐘煥的兩首詩成為推動劇情的主要核心。
在韓國,不僅在公園散步的小路和登山路上常常能看到刻著詩句的石碑。在韓國首爾市內的每個地鐵站,站臺上的玻璃安全門上都能看到詩歌,短則幾行,長不過十多行,在等車的短暫時間里,給乘客們“詩和遠方”。2008年首爾市在安裝地鐵安全門時,有大學教授提議在地鐵里讀詩,在一些地鐵站試點后獲得了市民的熱烈支持,后來全面推廣到全部地鐵站點。現在首爾市地鐵一至九號線近300座站點共有2000多首詩歌。其中,75%的詩歌是文學團體詩人的作品,25%是向一般市民征集的作品。這些詩歌并不是擺設,真的有不少市民認真閱讀并品頭論足,筆者在等車時就曾看到有母親給孩子解釋安全門旁邊的詩。還有一些市民給詩歌提意見。比如,認為一些詩歌過于艱澀,一些詩不適合公共場所,一些詩歌政治色彩太重等。鑒于此,首爾市每年會募集市民創作的詩歌,更新這些被提意見的詩歌。據《朝鮮日報》報道,2017年地鐵詩歌中,市民創作的比例提高到50%,文學詩歌也更多加入公認的著名作品。
在韓國淑明女子大學、東國大學、慶熙大學等學校都開設有詩朗誦課程,面向全社會,只要對詩歌感興趣的人都可以參加。培訓合格后,學習者可以拿到“詩朗誦指導者資格證”,向自己的親友鄰居和文學團體中教授詩朗誦,這在家庭婦女和退休老年人中有很高人氣。
韓國較知名的全國性詩朗誦大會是“韓國青少年詩朗誦大會”和“才能杯全國詩朗誦比賽”每年都吸引上萬名詩朗誦愛好者踴躍參賽。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詩歌作品在網絡空間受到年輕人追捧。2017年4月,韓國著名出版社“創批”推出詩歌APP“詩曜日”后,半年內便吸引10萬用戶。據統計,目前“詩曜日”的用戶以20多歲年輕人居多,其次為十幾歲群體。而此前,購買紙質詩集的讀者則以30-40歲群體居多。
解壓或釋放自我
韓國人為何對詩朗誦情有獨鐘?淑明女子大學教授鄭載鎬表示,對于生活壓力大的韓國人來說,有一個愛好或興趣有助于解壓和釋放自我,而詩朗誦的接觸門檻不高,也并不需要投入太多精力和物力,只要家中有一本詩集,任何人都可隨時隨地盡情地朗誦詩歌、抒發情感,因此深受眾人青睞。
一直受中國文化影響的朝鮮半島曾引入詩賦取士的唐代科舉制,漢詩的地位因此鞏固下來,成為進入社會上層的必需技能。近代以后,該國越來越多的年輕知識分子通過日本接受西方文明,文學界開始排斥漢文和中國傳統,提倡韓文和西方傳統。1987年,韓國詩人協會和韓國現代詩人協會指定每年的11月1日為“韓國詩歌日”,以此紀念韓國第一首用韓文創作的現代詩《從海到少年》(作者:崔南善)刊登在文學雜志《少年》創刊號上。此后,每年的11月1日韓國各地均舉辦詩歌創作、詩朗誦大賽、詩歌音樂劇等豐富多彩的活動。
都鐘煥是韓國當代著名的詩人,曾在高中任教,也常寫詩。他妻子在結婚后兩年因癌癥逝世,啟發他創作多首有關悲傷和失去愛情的詩,讓他一舉成名,獲獎無數,其詩集也一直暢銷。由于這些傷感的詩集賦予他的形象太過深入民心,導致他再婚的消息傳出時,許多讀者都感到震驚和無法諒解。
雖然漢詩近代以來在韓國一蹶不振,但仍有一些愛好漢詩團體和人群在堅持漢詩創作,并定期舉辦活動。例如韓國漢詩協會就每年舉辦“漢詩賽詩會”,現場命題限韻賦詩,參加者多是中老年人,比賽時他們身著儒服,構思起筆的場景,讓人聯想到古代的科舉考試。賽詩會的冠軍將穿上古代的官員袍,過一把狀元及第癮。
韓國高中教科書中,還收錄了15首中國經典古詩,包括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杜甫的《春夜喜雨》《春望》,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送元二使安西》以及孟浩然的《春曉》等。▲
環球時報2018-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