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煊
【摘要】非言語交際是人類交際行為的重要組成部分。結合自己的調(diào)研結果,分析研究了部分非言語交際行為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書法教學中的應用,突出非言語交際對課堂教學的重要價值。作為教學者應提高對跨文化交際的敏感度。
【關鍵詞】非語言交際 對外書法教學 課堂教學
一、引言
人類為了能夠順利地進行社會交際,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語言,但語言并不是交際唯一的交流工具,它還包括非語言手段,也就是非言語交際。特別是在面對面交際的時候,如果沒有面部表情、體態(tài)語、體距等非言語交際行為,聽話者并不能完全理解說話人的本意。有調(diào)查表示,在某些情況下,信息的傳遞只有35%的源語言,剩下65%的信息則由非言語交際行為傳遞(Judy Pearson,1986)。但在筆者對成都地區(qū)對外漢語書法教學課堂的調(diào)研過程中發(fā)現(xiàn),教師并未對自身非言語交際行為進行有意識的使用,多數(shù)出于對課堂講解內(nèi)容的無意識補充。本文所分析的內(nèi)容主要是關于對外漢語書法教學中體距與體態(tài)語,兩大較為突出的非言語交際行為的應用。
二、體距與對外漢語書法教學
書法教學作為對外漢語教學中漢字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分為理論課與實踐課,也因其課程的特殊性,實踐課在課程安排中占主導地位。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可避免要與學生進行近距離的身體接觸,而距離也是一種傳達信息的非言語交際手段。體距即個人空間,指圍繞在一個人周圍并隨他/她移動的面積范圍,即人與人之間要保持一定的身體距離。如果教師突然離學生太近會使學生提高警惕,降低對課堂學習內(nèi)容的注意力,甚至使學生感到一種被侵犯的不安感。如若距離太遠,僅憑教師的言語或顯示屏上的示范,也無法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如書法教學中“橫”的“藏鋒”與“停頓”,學生會需要教師近距離示范,教師勢必要進入學生的個人距離甚至親密距離范圍內(nèi)(個人距離45cm~120cm,親密距離0cm~45cm)。即使事先經(jīng)過學生本人同意,不同學生也往往會有不同的反應。若為歐美裔學生,教師與其同性,一般來說不會特別的影響;若為異性,多數(shù)學生會皺起眉頭表示不快,但依舊會接受指導。一部分學生則會直接表示不能接受教師一對一的“關照”。在教授亞裔學生寫字時,因其本身受漢字文化影響較深,能夠理解這種教學行為是對其學習漢字有益,所以在學習過程相比歐美裔學生對體距的容忍度更高。
另外,在學生的課后反饋中發(fā)現(xiàn),老年人相比年輕人更愿接受教師的近距離指導,教師手把手的“關照”可以使他們獲得被關注的滿足感。而教師在面對年級較大的學生,為表示尊敬通常會習慣性地與其保持距離。
三、體態(tài)語與對外漢語書法教學
體態(tài)語是教師在對外漢語教學課堂上最常使用的教學輔助手段。體態(tài)語包括服飾、面部表情、身體動作及副語言四大類。在書法課堂上,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應當是教師為教學內(nèi)容設計好的教學流程。漢字教學被認為是漢語學習最大的難點,書法教學中的持筆、運筆等技巧學生僅憑言語無法得其要領。而適當?shù)闹w語言或表情動作可幫學生更有效的抓住漢字的“魂”。筆者在此將著重分析體態(tài)語中使用次數(shù)最多的眼勢語和手勢語。
(一)眼勢語
眼勢語是運用眼神與學生交流的方式,是面部表情中最生動的語言。教師常用其代替言語與學生進行交流,通過眼瞼的開合,瞳孔的放大或縮小,組成豐富的眼神符號。如環(huán)視、注視、瞪眼等。教師進入班級后,通過環(huán)視班級一周,一方面,可以確定班級人數(shù),決定使用的教學方法。另一方面,可以引起學生們的注意,提醒他們打起精神做好上課準備。在書法實踐環(huán)節(jié),教師也可使用環(huán)視尋找學習較為困難的同學,有效提高課堂質量。同時,在學生寫字的過程,教師適當?shù)淖⒁暭百澷p會極大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有時教師也可以用瞪眼這種眼勢,表示學生創(chuàng)作的作品超出教師的意料,讓學生自認為輕松的完成了教師設計的很“難”的教學目標,因而減輕漢字難寫的心理壓力。瞪眼也常作為一種責怪的表現(xiàn),被用來提醒個別學生保持安靜或守規(guī)矩。
(二)手勢語
手勢語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手掌、手指、拳頭以及手臂的動作變化來輔助教學的體態(tài)語。莫沙曾說:“好的手勢能夠使語言表達生動、清楚并得到強調(diào)。”在對外漢語教學課堂上,準確的手勢可提高言語可信度,加深學生對所學內(nèi)容的理解。例如,在理論學習結束之后,教師準備讓學生親自實踐所學內(nèi)容時,常使用搓掌的形式引起學生注意。一方面,搓掌可以提醒學生應該準備好即將使用的紙筆。另一方面,可使學生獲得一種“放手去做”或“大干一場”的心理暗示。除此之外,在理論學習過程中教師展示此次需要臨摹的作品時,常常攤開右掌平伸斜上45度表示“看這里”的動作,用來提醒學生注意臨摹作品時的難點。
手指在書法教學中應用性極強,既可通過敲擊強調(diào)某一文本或圖片,又可比作學生手中的毛筆,使學生在視覺上理解應該如何運筆、停頓、提筆等書寫技巧,近距離向學生展示筆畫的正確寫法及施力方法。同時,通過手指的組合可以表示特殊的含義:單手握拳,大拇指向上翹起,用來表揚學生“你做的真好”;教師也可在教學過程中用手指指向自己,用來表示“我要發(fā)言”“由我來示范”等含義。
有時,學生會向教師主動提出近距離示范及“手把手”教學的要求,允許教師進入學生的親密距離甚至觸摸學生的身體。教師“手把手”示范時,手掌力度不宜過大也不宜過小。力度過大,會使學生感到被侵犯;力度過小,學生將無法體會書寫時的運力情況。通常以正式場合握手的力度為宜,在讓學生體會運筆力度的同時又不感覺自己被侵犯。另外,課前教師應認真清潔手掌及手指,保證其清潔干燥無油膩感。
四、結語
非言語交際作為對外漢語教學的重要輔助手段,在書法課堂上更受外國學生的注意。書法教學作為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重要文化組成部分,書法教師在注意自己正確使用規(guī)范得體的非言語交際行為的同時,也應該培養(yǎng)外國學生更加“中國化”的非言語交際思想,進而減輕“漢語難學”“書法難寫”等心理壓力。總之,研究非言語交際行為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是極為實用且很有價值的,可使教師在細節(jié)之處逐漸提升教學能力。
參考文獻:
[1]熊麗君,劉學華.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
[2]董欣.對外漢語課堂中的體態(tài)語[D].蘇州大學,2012.
[3]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0.
[4]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5]習覓哲.非言語交際行為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意義與作用[J].語文期刊,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