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瑛
[摘要] 目的 分析間隙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黃疸的可行性。 方法 方便選取該醫(yī)院從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50例黃疸患兒作為該次研究對象,隨機數(shù)字法分為兩組,對照組25例實施持續(xù)性藍光照射治療,觀察組25例實施間隙藍光照射治療,對比分析不同方法療效。 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35,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直接膽紅素水平、總膽紅素水平以及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5.961、5.861,χ2=4.16,P<0.05)。 結論 間隙性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黃疸療效更為理想,可有效改善患兒的血紅膽紅素水平,且應用更為安全。
[關鍵詞] 間隙藍光照射;新生兒;黃疸;持續(xù)藍光照射;膽紅素
[中圖分類號] R722.1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8)09(b)-0101-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feasibility of blue-light irradi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neonatal jaundice. Methods A total of 50 children with jaundice from January 2015 to December 2016 were convenient selected and enrolled in the study.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25 cases of continuous blue light irradiation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25 cases. Interval blue light irradiation treatment,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efficacy of different methods.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χ2=0.35, P>0.05). The direct bilirubin level, total bilirubin level and adverse reactions occurred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treatmen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5.961, 5.861, χ2=4.16, P<0.05). Conclusion Interstitial blue light irradiation is more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neonatal jaundice, which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blood red bilirubin level and is safer to apply.
[Key words] Interstitial blue light irradiation; Neonatal; Jaundice; Continuous blue light irradiation; Bilirubin
黃疸為新生兒常見癥候,是因膽紅素代謝異常而導致血清中膽紅素濃度升高,表現(xiàn)為皮膚、粘膜、鞏膜及其他組織染黃。若未進行正確方法治療,會影響肝臟功能,同時還會影響患兒的神志以及智力水平,且具有不可逆特點[1]。臨床主要采用藥物治療,但療效不佳,而光照尤其是藍光照射治療被廣泛應用于臨床中。傳統(tǒng)的光照是持續(xù)12或24 h照射,但長時間照射治療容易引發(fā)不良反應,不利于患兒的健康成長,如何進行安全有效光照治療,是臨床研究的重點[2]。該次研究中,分別給予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50例新生兒黃疸采用間隙藍光照射或持續(xù)藍光照射治療,對比治療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方便選取該醫(yī)院收治的50例黃疸患兒作為該次研究對象,隨機數(shù)字法分為兩組,對照組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齡為1~33 d,平均年齡為(2.22±5.5)d,體重為2.0~5.5 kg,平均體重為(4.0±1.6)kg,早產(chǎn)兒12例,足月兒13例;觀察組25例,男17例,女8例,年齡為2~35 d,平均年齡為(2.25±5.52)d,體重為2.2~5.7 kg,平均體重為(4.2±1.7)kg。兩組患兒的基線數(shù)據(jù)資料方面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存在可比研究性。所選取的病例均經(jīng)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獲得知情權,簽署同意書。
1.2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均為該院生產(chǎn),未出現(xiàn)嚴重分娩并發(fā)癥;符合新生兒黃疸診斷標準;表現(xiàn)為不同程度的皮膚黏膜、顏面黃染。排除標準:因膽道先天性疾病而引發(fā)黃疸;合并嚴重先天性疾病;治療中途退出治療者。
1.3 方法
兩組患兒均接受常規(guī)治療,做好相關準備工作,完善對應性干預,給予患兒口服益生菌藥物,并給予輸血治療。對照組患兒接受持續(xù)性藍光照治療,18~24 h/d,間隙8~12 h, 根據(jù)膽紅素水平相應調整藍光照射時間,1個療程5 d。觀察患兒實施間隙藍光照射治療,照射6~8 h/d,間隙時間4~6 h,再進行藍光照射治療,1個療程5 d。藍光照射治療方法:患兒放入到藍光箱中,給患兒佩帶上眼罩,保護患兒視力,并利用尿不濕保護患兒生殖器,也可播放舒緩音樂,緩解患兒情緒。患兒放入治療箱后,在患兒身旁放置患兒常用的衣物或毛巾,提高患兒的安全感,將毛巾毯放于患兒背部,防止因長時間受壓,而表現(xiàn)為不適。而且每間隔20 min,護理人員需更換1次黃疸患兒體位,明確治療室溫度,調整到最合理溫度,防止治療中溫度過高而引發(fā)的患兒不適。黃疸患兒治療期間,觀察患兒尿不濕情況,注意及時更換,保持尿不濕干燥。
1.4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兒治療72 h后病情狀況,分為4類標準[2]:顯著改善:血清總膽紅素水平恢復正常,患兒身體無黃染癥狀;改善:血清總膽紅素水平改善但未達到正常水平,黃染癥狀消失;好轉:血清總膽紅素水平恢復正常,但黃染癥狀無消退;無效:血清總膽紅素水平以及黃染癥狀均無改善。總有效率為顯著改善率、改善率與好轉率之和。記錄比較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的總膽紅素水平、直接膽紅素水平以及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1.5 統(tǒng)計方法
所有數(shù)據(jù)資料均經(jīng)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率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臨床療效
對照組25例,顯著改善16例,改善6例,好轉1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2.0%,觀察組25例,顯著改善15例,改善7例,好轉2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6.0%,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水平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35,P>0.05)。
2.2 治療前后兩組直接膽紅素水平、總膽紅素水平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直接膽紅素水平、總膽紅素水平明顯下降,且治療后觀察組的直接膽紅素水平、總膽紅素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對照組25例,皮疹4例,發(fā)熱3例,腹瀉3例,其他3例,總發(fā)生率為52.0%,觀察組25例,皮疹1例,發(fā)熱2例,腹瀉2例,其他1例,總發(fā)生率為24.0%,觀察組患兒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16,P<0.05)。
3 討論
新生兒時期因腦屏障組織尚未發(fā)育完全,膽紅素極易滲入到腦組織中,容易導致血清中膽紅素濃度水平升高,而導致新生兒出現(xiàn)皮膚、鞏膜、粘膜等組織發(fā)黃,臨床稱之為新生兒黃疸[3-4]。該疾病多發(fā)生于新生兒,病情嚴重時,會影響新生兒的四肢協(xié)調能力以及智力發(fā)育能力,嚴重者會導致新生兒死亡,嚴重威脅新生兒健康,同時也增加了患兒家庭的經(jīng)濟負擔以及精神壓力[5-6]。據(jù)臨床統(tǒng)計,超過60%以上足月兒會在出生后1周內發(fā)生黃疸病癥,因此臨床對該疾病治療十分重視。藍光照射為臨床治療新生兒黃疸的最常用方法,研究認為,450 nm藍光為膽紅素分子可吸收波長。藍光照射靶點為皮膚淺表組織,未結合的膽紅素在藍光照射下,發(fā)生變化而轉變?yōu)楫悩嬻w[7]。這些異構體屬于水溶性物質,僅尿液排出,或經(jīng)膽汁排至腸腔,降低血清膽紅素水平。但藍光照射期間會產(chǎn)生熱能,患兒因不能及時排出熱量,容易發(fā)熱,再加上患兒長期受光照,容易出現(xiàn)皮疹,光療分解產(chǎn)物從腸道排出,腸壁受刺激而蠕動量增加,容易引發(fā)腹瀉。
當前臨床仍主要采用持續(xù)藍光照射治療,但容易引發(fā)多種不良反應,研究一種更為安全有效的光照治療方法,是當前臨床研究的主要內容,臨床有研究提出采用間隙藍光照射治療。該次研究表明,觀察組治療后總有效率為96.0%,對照組治療后總有效率為92.0%,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水平對比無明顯差異。楊衛(wèi)芳[8]研究中提出8 h短時多次藍光照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7.4%,連續(xù)16 h以上藍光照射治療總有效率為98.7%,這與該次研究結果基本相符。這表明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黃疸為有效的治療方法。而觀察組的直接膽紅素水平、間接膽紅素水平下降程度高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少于對照組,分析可能是因照射膽紅素清除需要過程,而且間斷藍光照射時間短,減少皮疹、發(fā)熱、腹瀉等不良反應發(fā)生。相較于持續(xù)藍光照射治療,間隙藍光照射治療優(yōu)勢顯著,具體如下:間斷照射治療時間短,可減少母嬰分離時間,便于母乳喂養(yǎng),提高患兒家長的依從性以及滿意度;減少護理人員的工作量,提高藍光箱利用率;減少皮疹、腹瀉、發(fā)熱等并發(fā)癥發(fā)生;減少對患兒提問波動、生理節(jié)奏的影響,不會抑制患兒腸道中乳酸酶活動,預后效果顯著,因此間隙藍光照射治療優(yōu)勢更為顯著[9-10]。
為了提高治療效果,藍光照射治療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問題:治療期間,應注意觀察患兒的身體狀況,維持患兒體溫水平穩(wěn)定,調控足月兒藍光箱溫度30℃~32℃,早產(chǎn)兒盡量調控藍光箱溫度32~34℃,藍光照射期間,注意觀察患兒黃疸有無改善,同時注意保持患兒臍部干燥清潔;若母乳喂養(yǎng)量不足,應及時補液治療,多喝糖水和牛乳,防止腹瀉發(fā)生。
綜上所述,間隙藍光照射治療相較于持續(xù)藍光照射治療,更為安全可靠,優(yōu)勢顯著。
[參考文獻]
[1] 王惠敏,潘攀,鄧益斌.兩種藍光照射方式治療新生兒黃疸的療效觀察[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6,16(19):56-57.
[2] 馬群英,黎明真,聶洪莉.雙歧桿菌四聯(lián)活菌片輔助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黃疸的療效[J].海南醫(yī)學院學報,2016,22(4):370-372.
[3] 黃啟玉,楊海榮.短時多次藍光療法在新生兒黃疸治療中的效果體會[J].中國婦幼保健,2016,31(24):5522-5523.
[4] 劉劍敏,殷學敏.茵梔黃注射液灌腸聯(lián)合雙歧桿菌三聯(lián)活菌散治療新生兒黃疸的臨床療效[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6,8(6):75-76.
[5] 田莉娟.間隙和持續(xù)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黃疸的臨床效果觀察[J].醫(yī)療裝備,2016,29(2):146-147.
[6] 陳潘虹.茵梔黃及雙歧桿菌三聯(lián)活菌輔助光照治療新生兒黃疸療效分析[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6,9(34):75-76.
[7] 伊明江·達吾提.白蛋白聯(lián)合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黃疸的療效及臨床指標觀察[J].轉化醫(yī)學電子雜志,2016,3(9):55-56.
[8] 楊衛(wèi)芳.探討短時多次藍光照射對新生兒黃疸治療的效果分析[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6,11(3):285-286.
[9] 孟慶艷.分析綜合護理干預在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黃疸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衛(wèi)生標準管理,2016,7(6):208-209.
[10] 程麗輝.間歇藍光照射與持續(xù)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黃疸的臨床效果比較[J].基層醫(yī)學論壇,2016,20(14):1903-1905.
(收稿日期:2018-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