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Pamela N. Danziger
翻譯/Celes
Coach變身Tapestry:換個名字能否改變命運
■文/Pamela N. Danziger
翻譯/Celes

單品牌企業架構在今天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面臨著業績挑戰,然而多品牌聯合企業的路就一定通向成功嗎?
繼食品巨頭Kraft(卡夫)變身為Mondelez(億滋國際),搜索引擎Google更名為Alphabet,包裝食品和卷煙生產公司Philip Morris換上Altira的名字重生之后,時尚品牌Coach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Tapestry。
然而,改變一個公司的名稱不是一件小事,它很可能給消費者造成困惑,因而損失寶貴的品牌識別度。
前《財富》雜志商業報道記者、觀察家Caroline Fairchild這樣評價道:“隨著企業戰略的發展,它們的品牌也會改變(無論這種改變是好是壞)。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由更名帶來的身份轉變總是弊大于利,會給公司帶來更多不必要的麻煩。技術發展讓各行各業的企業自危,給自己重新命名,卻總是為業務帶來風險。雖然有些人成功地避免了新名字的風險,但這些人畢竟是少數,而非一般規律。”
正如Fairchild觀察到的那樣,有些時候,企業變更名字是由于戰略方向的調整,比如卡夫變為億滋國際;另一些時候,則是由于管理層想要改變公司理念,比如Google變為Alphabet;還有一些情況下,是因為企業想要混淆視聽,隱藏部分罪行,比如Philip Morris盡管更名為Altria,卻依然是一只披著羊皮的狼。至于Coach更名為Tapestry,它可能三者都沾一點邊。
Tapestry首席執行官Victor Luis在接受《紐約時報》采訪時解釋說:“新名字是對我們所相信的東西的絕妙比喻——由每個人用不同顏色的線共同織造出的一幅圖畫(tapestry本意為掛毯、織錦)。”
在接連收購了兩個擁有強大品牌的公司之后——2015年收購Stuart Weitzman(美國高端鞋履品牌)和近期收購Kate Spade & Company(以手提包、鞋子竄紅的美國輕奢品牌),Coach這個名字就顯得不那么合適了。改名,似乎成了奢侈品品牌集團自我整合的必經之路,畢竟從LVMH(Louis Vuitton和Mo?t Hennessy)到Kering(Gucci、Saint Laurent等)再到Richemont(Cartier、Van Cleef & Arpels等),很多歐洲奢侈品品牌都是這么做的。按照這個歐洲模式,每一個Tapestry品牌都將保持不變,并成為每個品牌客戶群的接觸點。

“從建立品牌組合來看,Victor Luis的邏輯是正確的。”福布斯撰稿人、“羅賓報告”(The Robin Report,聚焦于零售業戰略的簡訊)創始人Robin Lewis指出,“這預示著他將繼續尋求對其他品牌的收購。”雖然這對美國奢侈品牌是一種新模式,但VF Corporation(威富公司,旗下有The North Face、Vans、Lee、Wrangler等品牌)已經樹立了一個成功的典范。
最接近Tapestry的一個競爭對手Michael Kors也將效仿這一做法,大約在Coach拿下Kate Spade的同一時間,Michael Kors收購了Jimmy Choo(英國女式高跟鞋品牌)。《紐約時報》在報道中引用了Michael Kors首席執行官John Idol的一句話:“這是一種新策略的開始,我們要建立一個聚焦國際時尚品牌的奢侈品集團。”
Tapestry和Michael Kors這兩個雄心勃勃的奢侈品集團都表示,其收購目標不僅限于美國品牌,而是將擴展到全球。“我們的每一個品牌都是獨特而獨立的,它們根據各自在不同渠道、不同地域的產品和差異化的客戶體驗,分別對創造性和可信度做出承諾。”Tapestry在公告里這樣寫道。
Robin Lewis認為,形成多品牌聯合企業,是零售業、時尚業上市公司在目前市場上實現成長的唯一途徑。“單品牌企業架構是不可能獲得無限增長的。”他說,“Victor Luis顯然很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
奢侈品品牌創意顧問、Verve營銷設計創始人Diane Lemonides表示,她很喜歡Tapestry新名字指向的編織掛毯圖像,但她不確定這一戰略是否應當成為公司未來的生命線。“Coach已經死了一陣了。Tapestry?嗯,縫在一起的一堆品牌,也許可以攜手走下去。”她說。
Coach的社交媒體粉絲和投資者似乎認同Diane Lemonides的保留態度。財經網站華爾街24/7的股票分析師Trey Thoelcke稱,Coach更名為Tapestry的新聞在社交媒體上引起許多質疑甚至是嘲諷的聲音,稱其“居然在76年后才決定改變身份”。投資者也對這一改變不抱信心,消息一出,股價瞬間下跌3%。“我也懷疑這個世界是否需要更多的奢侈品集團。同時,我也同意Lewis的觀點,即單品牌企業架構在今天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面臨著業績挑戰。另外,我相信對Coach、Michael Kors、Tiffany和Ralph Lauren這些有理想、有抱負的美國奢侈品品牌來說,這種架構的改變可謂弊大于利。”
Victor Luis為Tapestry勾勒的藍圖能否成功,關鍵在于它能否激發下一代消費者(美國本土或海外)購買奢侈品的愿望。但在下了這步棋之后,擺在Tapestry面前的可能是比想象中更加血淋淋的競爭,因為它將要直面LVMH、Kering和Richemont這些強大的對手。祝愿Luis和他的Tapestry團隊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