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周再宇 發自北京
有了AI助力,泛娛樂產業是否生產了更多快樂
■文/本刊記者周再宇 發自北京

中國泛娛樂市場的發展路徑“師從”于美國。當年,為了和美國老牌電視臺NBC(美國全國廣播公司)、CBS(哥倫比亞廣播公司)、ABC(美國廣播公司)競爭,FOX(福克斯)確定了娛樂化的差異定位,以搞笑談話、游戲競技、情景喜劇等節目迅速崛起,并成為美國第四大電視網。
如今,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推進,中國步入消費主義社會。文化娛樂作為精神消費的重要介質,開始“西風東漸”席卷中國傳媒業。泛娛樂產品能夠在最大程度上觸及大眾,是提升收視和促進消費的有力法寶。娛樂產品的生產和消費也從未像今天這般如火如荼。
2011年“泛娛樂”概念正式提出,時至今日,泛娛樂產業鏈已經逐步成熟。從上游以文學和動漫為主的培養和孵化層,到中游的以影視和音樂為放大、運營和輔助變現層,再到下游以游戲、演出和衍生品為主的大規模變現層,泛娛樂產業以IP為核心,以影視劇、網絡游戲、文學作品、動漫等為外延,已然成為互聯網行業的熱點。資金不斷涌入、巨頭紛紛入場。
作為泛娛樂產業版圖的重鎮,網絡視頻行業增長迅猛,無論用戶規模還是行業滲透率均遙遙領先于泛娛樂產業其他板塊。其中,人工智能技術在視頻領域的應用帶來了新的變數,或可成為行業內除IP內容之外的另一大驅動力。
工信部發布的《2017年中國泛娛樂產業白皮書》指出:泛娛樂產業已經成為我國新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拉動力量。2016年泛娛樂核心產業總值約為4155億元,2017年預計將達到4800億元以上,增速預計為15%以上。
這個由游戲、劇集、綜藝、電影和現場娛樂等組成的龐大泛娛樂市場,吸引了各路資本方競相參與。僅2016年,泛娛樂市場投資事件就達668起,行業活躍度保持在前三位,并購規模和速度繼續維持高熱度,除了企業服務以外,文化娛樂細分領域二次元、移動電競等新領域也成為新的布局方向。
作為互聯網行業三大巨頭,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首字母縮寫)自然不會錯過這一機遇,早早進軍泛娛樂產業鏈,進行大規模的資本布局和戰略擴展。百度從大數據、視頻等優勢業務出發布局泛娛樂板塊;阿里巴巴以影視為核心,以興趣數據和消費數據為主軸;騰訊則以IP授權為核心,以影游結合為變現手段進行布局。
在2017年以前,泛娛樂領域的投資和布局傾向于“各個擊破”,而2017年整個行業則以IP為核心出現融合趨勢。2015年,愛奇藝針對《花千骨》IP打造的泛娛樂產業鏈取得巨大成功,尤其是影游互動的新模式,不僅讓觀眾在電視劇和游戲中產生雙向共鳴,更是讓《花千骨》的手游首月流水破2億元。
這讓我們想起迪士尼。以動畫為源頭產品,迪士尼將影視娛樂、主題公園、消費產品等不同產業環節演變成財富生產鏈,該模式被稱為“輪次收入模式”或“利潤乘數模式”,產業鏈環節依次為迪士尼推出內容并大力宣傳獲得票房收入,再通過內容拷貝銷售和錄像帶發行賺取第二輪利潤,緊接著迪士尼會在主題樂園中增加新內容中的角色吸引游客,最后迪士尼靠特許授權產品對IP進行第四輪商業化。據了解,迪士尼在全球授權推出服裝、家居裝飾、玩具、食品、文具、出版、電子產品七大類消費品。
今年,愛奇藝推出自制綜藝《中國有嘻哈》,從前期籌備規劃視覺識別系統(VI)起,愛奇藝就確定了“節目品類+潮流文化”的文化價值,將“R!CH”打造成中國嘻哈文化符號,試圖挖掘嘻哈音樂背后的產業鏈,目前,愛奇藝已經開發出200余種《中國有嘻哈》相關SKU(品種),品類覆蓋服飾、配飾、3C數碼、食品酒水等。
可見,泛娛樂“核能量”的爆發,越來越取決于企業對IP的深度和可衍生性是否具有足夠的拓展能力。未來,只有具備“創意+資源+技術+品牌”IP全產業鏈營銷能力的媒體平臺,才有能力幫助合作品牌實現ROI(投資回報率)的進一步優化,在激烈的營銷紅海中脫穎而出。
大數據研究機構QuestMobile的數據表明,時至2016年底,全球移動網民數量已經達到30.7億,中國、美國、印度依次位居前三名。2016年,在全球范圍內移動視頻行業發展僅次于社交行業,而中國網絡視頻行業以8.78億月度活躍用戶規模、86%的滲透率名列全球第一。
在用戶規模穩定增長的背后,行業集中度正在增強。根據QuestMobile截至2017年4月的數據,近9成視頻用戶使用的視頻App在3或3個以下,其中27.23%的用戶同時使用2個,近一半用戶只使用1個視頻App。
向頭部平臺集中的趨勢在2017年更為明顯。艾瑞最新數據顯示:以愛奇藝為例,相比2017年1月,2017年10月愛奇藝App的月獨立設備數增長了15.8%,有效使用時間增長了26.1%,活躍度即使用次數增長了34%,高于行業平均增速。

行業集中趨勢的背后,是用戶對視頻App品牌忠誠度的提升,而其本質在于用戶對視頻平臺內容力和營銷力的認可。前不久,在iJOY悅享會上,愛奇藝公布了2018年重磅內容項目,多達200余部作品,涵蓋大劇、綜藝、娛樂生態等多個內容領域。
艾瑞最新數據顯示:2017年10月,愛奇藝App以5.49億臺的月獨立設備數繼續領先視頻行業,同時在市場份額和用戶活躍度上保持優勢。在體現市場份額的月度總有效使用時間方面,愛奇藝App以63.4億小時領先騰訊視頻App的55.3億小時和優酷App的36.7億小時,繼續保持絕對領先優勢。在體現用戶活躍度的月度總使用次數上,愛奇藝App和騰訊視頻App分別達到188.0億次和163.7億次,領先第三名優酷App的79.5億次一倍以上。
愛奇藝創始人、CEO龔宇介紹說:“從2015年第三季度開始,愛奇藝無論從PC端、移動端還是智能電視端,無論從廣告收入還是會員收入衡量,都是行業第一名,一直延續到現在”。
在美國市場,泛娛樂產業一向擅長運用數據和標準化流程。比如,在影視劇開拍之前了解市場和用戶喜好,通過量化指標指導劇本創作——何時產生戲劇沖突、何時應有笑點、何時安排淚點,等等。這些看起來很感性的效果背后是量化的指標,而在AI(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幫助下,這種量化把控變得更加高效。
比如,美國流媒體巨頭Netflix在視頻創作、推薦以及播出的全流程都應用了AI技術。在王牌劇集《紙牌屋》中,編劇通過用戶反饋調整劇情發展;Netflix的推薦系統團隊多達300人,并擁有1.5億美元預算,通過AI算法推薦更適合用戶口味的視頻節目,降低用戶流失率;最近,Netflix更是將AI技術應用于改善視頻編碼方式,根據不同移動設備的屏幕尺寸優化播放效果和觀影體驗。
在國內,愛奇藝也正在通過AI技術優化視頻內容的創作和運營。龔宇表示:“愛奇藝與傳統娛樂公司最大的區別,就是驅動力不僅來自內容創意,同時來自科技創新。AI已經成為愛奇藝在內容生產、洞察用戶及內容分發過程中的基礎設施?!?/p>

龔宇 愛奇藝創始人、CEO
AI智能算法已經貫穿愛奇藝劇本創作、選角、流量預測、審核、編碼、剪輯、運營、搜索、推薦、宣發、熱點預測、熱點提取、追星、廣告投放、在線客服等諸多環節。當前愛奇藝基于深度學習的多時間窗口流量票房預測,180天模型在512部電影上預測準確率為83%;電影票房預測準確率高達77%;電視劇流量預測方面,提前1年與半年的數據準確率均高達88%。這意味著AI的應用幫助愛奇藝實現了高性價比和更為精準的版權采買,同時也能更精準地預測和打造更多潛在爆款內容。
“AI技術讓愛奇藝更懂內容。為什么愛奇藝采購內容能這么準?除了優秀的團隊以外,還離不開一個特別強大的決策支撐系統做流量預測。從去年的《余罪》《老九門》,到今年的《無證之罪》《河神》,等等,都是熱播的流量極大、口碑很好的劇。這種劇是由藝術家創作的,但是它的流量預測、題材選擇、角色選擇等背后都有很多數據的支撐。”龔宇說。
為了共同探索AI與娛樂結合的無限可能,百度與愛奇藝還針對行業重磅發布了“百愛計劃”,雙方將通過AI技術進一步打通愛奇藝和百度的數據、技術和媒體資源,為客戶提供優質營銷服務?;贏I能力的意圖引擎,將使百度品牌資源和娛樂資源與愛奇藝超級IP內容實現共振式的協同效應,打造媒體包圍圈,讓品牌廣告無處不在、無縫銜接。正如龔宇多次強調的,“愛奇藝想做一家以科技創新為驅動的偉大的娛樂公司”。
任何行業發展至成熟階段后,都將面臨驅動乏力的困境。在視頻行業整體用戶規模增長趨緩的今天,人工智能的應用或許將為行業提供新的發展驅動力,在深度挖掘IP泛娛樂價值的同時,開拓更廣闊的營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