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清貴
(山西省大同市動物衛生監督所,大同 037000)
馬傳染性腦脊髓炎
鄧清貴
(山西省大同市動物衛生監督所,大同 037000)
馬傳染性腦脊髄炎是由不同種類病毒引起馬的一種以中樞神經系統機能障礙為主要特征的總稱。常見的有波那病、美洲馬傳染性腦脊髄炎、蘇聯馬傳染性腦脊髓炎。文章對以上3種主要馬傳染性腦脊髄炎的發病癥狀、診斷及防治方法進行了闡述,以期為養馬者提供參考。
馬傳染性腦脊髄炎 病毒 種類 防治
馬傳染性腦脊髄炎是由不同種類病毒引起馬的一種以中樞神經系統機能障礙為主要特征的總稱,亦稱馬流行性腦脊髓炎。這類疾病臨床癥狀相似,難以區別,但實際上都是不相同的獨立疾病。本病在很多國家均有發生,但由于各國分離的病毒不同,分布不同,導致世界上存在不同種類的“馬腦炎”。主要有德國發生的波那病(Borna disease),北美的西部馬傳染性腦脊髄炎(Western equine encephalo-myelitis,WEE)和東部馬傳染性腦脊髓炎(Eastern equine encephalo-myelitis,EEE),南美的委內瑞拉馬傳染性腦脊髓 炎(Venezuelan equine encephalo-myelitis,VEE),前蘇聯的蘇聯馬傳染性腦脊髓炎(Russian equine encephalomyelitis,REE),日本的日本乙型腦炎(Japanese encepha-lomyelitis B)。波那病至今仍局限于歐洲,東方、西方馬腦脊髄炎主要發生在美國,委內瑞拉馬腦脊髄炎主要發生在南美的北部到中部地區。我國幾次流行的馬腦炎,經研究證明均為日本乙型腦炎。而對于1958年以后全國各地發生多次的“疑似馬腦炎”,真正的病原尚未完全清楚。
波那病也稱馬地方性腦膜脊髄炎,是馬的一種病毒性脊髓炎,100多年前發生在德國的波那地區,故得名為波那病。本病在德國曾周期性發生,以后在東歐、中東及北非相繼發生。
波那病病毒大小在85~125 mn之間,其抵抗力較強,至今尚未歸類,主要存在于中樞神經系統,亦可存在唾液、唾液腺、鼻粘膜及腎臟中。在自然條件下,除馬易感此病外,綿羊和家兔皆可感染。可通過呼吸道或消化道傳染。該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說明該病與吸血昆蟲無關。
該病的潛伏期至少4周。臨床表現為體溫升高,食欲減退,黃疸,便秘,疲倦無神,并出現搖擺、強制性圓圈運動、反射性增強等神經癥狀。嚴重者全身痙攣,瞳孔散大,吞咽困難,頸項強直。病末期臥地不起,呈游泳樣姿勢。典型病例的病程為1~3周,預后不良。該病診斷較困難,確診應進行病原體的分離與鑒定,或進行家兔腦內接種試驗。目前尚無治療該病的藥物,亦無預防該病的疫苗。
在美洲流行的馬腦炎有美國東部型和西部型馬腦炎,委內瑞拉馬腦炎。這3種馬腦炎的病原都是病毒,同屬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這些病與屬于黃病毒科的乙型腦炎均是人畜共患的傳染病。在馬病流行時也發生人的病例,但又似乎看不出有從馬傳染給人或從人傳染給馬的跡象。這幾種病都是經昆蟲刺螯傳遞的,病毒均能在昆蟲體內繁殖而長期保存在野生動物界中,是專性傳遞性傳染病。其雖都能引起同樣的病,但發病率和病死率卻有很大差別,其順序是委內瑞拉馬腦炎、東部馬腦炎、西部馬腦炎。除乙型腦炎外,其它3種只發生于美洲。
病毒粒子的直徑為25~70 nm,含單股RNA。所有同屬病毒相互都表現血凝抑制試驗的交叉反應。該病毒在病初發熱期存在于血液和部分內臟,其后在呈現神經癥狀后,便從血液中消失而出現于中樞神經系統。東部型、西部型和委內瑞拉型腦炎病毒的區別在于不能交互免疫,用血凝抑制試驗和補體結合反應可以區別出來,也在于毒力不同,西部型的病死率在20%~50%,東部型則達90%以上,而委內瑞拉型則更嚴重。東部型和委內瑞拉型病毒都沒有亞型,而西部型可能有4個以上的亞型病毒。這幾型病毒接種于10~12 d發育雞胚絨毛尿膜上繁殖極為迅速,并使雞胚經15~25 h后死亡。西部型和委內瑞拉型病毒可以感染豚鼠、家兔、綿羊、山羊、犢牛、狗、貓、豬,而東部型則感染豬、貓、狗,多種家禽和野禽對東部型病毒的易感性也極高。病毒可在倉鼠腎及雞肝組織單層細胞繁殖,形成蝕斑。
對人的感染,東部型嚴重,西部型和委內瑞拉型則較輕微。病毒對外界環境的抵抗力較強。節肢動物不僅僅是美洲馬腦炎的傳播媒介,而且也起傳染源的作用。一些野禽感染后不表現任何可見變化而有很高滴度的病毒血癥,可以成為比馬更為重要的傳染源。
該病的潛伏期為1~3周。發病初體溫即上升至39.5~42℃,并出現嗜眠、垂頭、圓圈運動等神經癥狀,按病馬表現的程度及經過不同,可分為嗜眠型、麻痹型、卒中型3種病型。另外,還有一部分病馬呈狂暴發作,無顧慮地狂奔,因而撞擊柵欄、房屋、樹木或跌入溝渠,致使頭部受傷甚至遍體鱗傷。
根據病馬的神經癥狀,結合發病只限于馬匹、流行發生的地區、季節與傳播媒介為節肢動物等流行病學資料,加之病馬的腦組織有非化膿性腦炎變化,可以診斷為“病毒性馬腦炎”。但由于有若干不同病毒引起的不同疾病,確診還必須依靠病毒分離、鑒定和血清學檢查。此外,化學藥物中毒、飼料霉菌中毒、狂犬病、李氏桿菌病、乙型腦炎、蘇聯馬肺炎和馬波那病等也與美洲馬腦炎有類似之處,診斷時應注意鑒別。
該病尚無特效療法,可進行對癥治療。用免疫血清、烏洛托品可能有一些療效。在美國,應用雞胚甲醛疫苗于春季2次皮內接種馬匹進行免疫,可降低發病率。由于病型分布的不同,需有針對性地應用東部型單價疫苗、西部型單價疫苗或三型的多價疫苗作預防接種。
蘇聯馬傳染性腦脊髄炎是由蘇聯型馬傳染性腦脊髄炎病毒引起的馬屬動物的一種急性傳染病。其特征是:在臨床上表現為中樞神經系統機能障礙、黃疸、胃腸馳緩、血沉緩慢;病理解剖學變化呈現明顯的中毒性肝營養不良、輕度非化膿性腦炎變化。該病雖然發現較早,但1932年才明確其病原與病性,我國新疆、四川、甘肅等地于1958年曾有過疑似該病的發生,至今在西北地區仍有散發病例。
從前蘇聯各地發生的馬傳染性腦脊髓炎病例中至少分離出45株病毒,其生物學特征不同于歐洲、美洲、德國分離的病毒。盡管未能全部搞清毒株的分型,但至少查明有2類,即哈薩克斯坦馬傳染性腦脊髄炎病毒型和莫斯科—沃龍捏什馬傳染性性腦脊髓炎病毒型。
哈薩克斯坦病毒是用感染貓的方法,從死馬腦組織中分離出來的,將此病毒在馬硬膜下或內接種易發生感染,但以其接種脈鼠、大鼠或綿羊均不發病。
莫斯科(代表株為2號毒株)—沃龍涅什(代表株為6號毒株)病毒是用病馬腦組織乳劑,通過家兔分離得到的。為了提高病毒的分離效果,常將病料經過反復凍融,或通過雞胚后再接種家兔,較易分離出病毒。此外,還可以通過貓、脈鼠、小鼠以及雞胚成纖維細胞、腎細胞培養病毒。
用交叉免疫中和試驗證明,上述2型毒株與美洲馬傳染性腦脊髓炎病毒、波那病病毒完全不同,而與狂犬病病毒卻有較密切的關系,動物感染實驗也出現內基氏小體,但這種包函體比典型內基氏小體小,且結構致密又無嗜堿性顆粒,因此與狂犬病的固定毒更為相似。
病馬、帶毒馬及其它帶毒動物均為傳染源,特別是疾病處于病毒血癥階段是最危險的傳染源。該病主要通過吸血蟲(蚊)和蜱傳播,經皮膚感染,此外,也可經消化道傳染。以馬最易感病,驢、騾較少發病,人工接種可使綿羊、貓、家兔、小鼠、豚鼠、犬等感染發病。
該病無明顯的季節性,在7~9月發生較多,冬春也有散發。我國東北地區發生的類似于蘇聯馬傳染性腦脊髄炎,從6月末開始到10月中旬以后還有發生,這是與日本乙型腦炎的不同之處。哺乳幼駒有一定的抵抗力,該病在一定地區呈常在性,以放牧的馬發生較多,常年舍飼的發生較少。
一般潛伏期在1個月左右。病初,病馬呈現短期的體溫升高,精神沉郁,常打哈欠,嗜眠,容易疲勞,出汗,氣喘,可視粘膜黃染,流涎,胃腸動減弱,皮膚敏感性增高等。經1~2 d出現與日本乙型腦炎相似的神經癥狀。有的表現沉郁,銜草不嚼,磨牙,交叉姿勢,圓圈運動,視力障礙,皮膚反射減弱等。有的表現狂暴不安,攀登飼槽,前沖,不顧周圍事物地亂走,常碰撞摔傷,或倒地作游泳運動,甚至發生麻痹,各種反射消失。有的則興奮、沉郁交替出現。此外,一般癥狀也隨之加重,體溫正常或稍低,食欲減退或不食,口腔干燥,腸音沉衰或廢絕,排糞球干小,甚至發生便秘,尿小,色紅黃,呈豆油樣。血液粘凋,血沉緩慢,15 min血沉值(涅氏法)0~4刻度,血清析出緩慢且顏色深黃,紅、白細胞數均增多。血清膽紅素顯著增多,呈現雙相反應,血液中堿儲備量下降,乳酸含量增多,總氮量增加,血清氮化物減少,產生氮血癥和酸中毒。
該病的病理變化特點表現為中毒性肝營養不良和輕度的非化膿性腦炎。肝臟體積縮小,被膜皺縮,質地柔軟,觸壓有波動感,表面呈暗紅色或紅褐色,為典型中毒性肝營養不良。肝小葉結構被破壞,肝細胞索紊亂,大部分肝細胞,尤其是小葉中心肝細胞發生壞死與崩解,小葉周邊肝細胞腫大,呈明顯的脂肪變性。匯管區血管充血,膽管增生,周圍有大量的淋巴細胞、組織細胞和少量的中性粒細胞浸潤。胃內含有大量的干涸內容物,胃粘膜被較厚的一層粘液覆蓋,并有出血斑。胃呈擴張狀態。腸,尤其是盲腸與大結腸蓄積有大量的干涸糞球,腸內充有大量氣體。軟腦膜充血、出血、水腫;腦室擴張,腦脊液增多,實質時有出血,毛細血管與小動脈管擴張、充血,血管內皮細胞腫脹,神經細胞腫大,虎斑小體溶解,胞漿內形成空泡,胞核濃縮或溶解消失;神經膠質細胞呈輕度增生,形成衛星現象或噬神經現象。
該病在臨診上與多種疾病相似,加之該病缺少一個簡單、快速、特異的診斷方法,所以確診較困難,故現地診斷多采用綜合性方法。
該病的流行特點是多發生于7~9月份,壯齡馬多發,3歲以下,尤其是哺乳幼駒少發,放牧馬多發;臨診癥狀的特點是中樞神經系統機能障礙,高度黃疸,胃腸蠕動緩慢,血清肌紅素增高且呈雙相反應,血沉緩慢;病理變化的特點是肝臟呈中毒性營養不良變化及輕度的非化膿性腦炎變化,胃內積食,腸管臌氣,并有大量硬固的糞球。根據上述特點,通常可以作出診斷。當遇到不典型病例時,特別是流行初期需要定性時,必須通過病毒的分離、鑒定才能確診。
在進行鑒別診斷時,應注意與日本乙型腦炎,狂犬病,肉毒梭菌種毒癥的區別。
該病尚無特效療法,只能采取對癥治療,其治療原則與日本乙型腦炎相似,如加強護理,降低顱內壓、調整大腦機能等。此外,還要注意保肝解毒,糾正水鹽代謝紊亂,疏通腸道。具體方法如下:
保肝解毒,靜脈注射5%葡萄糖注射液1 000 mL、40%烏洛托品50 mL、5%碳酸氫鈉500~1 000 mL,以及維生素Bl、B12等。糾正水鹽代謝紊亂,靜脈注射10%氯化鈉液300~500 mL,或5%葡萄糖生理鹽水1 000~2 000 mL,每日12次。疏通腸道,投喂硫酸鈉300 g、大黃50 g、碳酸氫鈉50 g、溫水5 000 mL,1次灌服。
預防該病應采取綜合性防疫措施,加強飼養管理,提高馬的抵抗力,定期消毒,控制蚊、蜱叮咬,切斷傳播途徑;嚴防引入病馬,以消滅傳染源。一旦發生,及時確診、隔離、治療,處理好死馬,嚴防擴大傳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