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敏
(塔里木大學,新疆阿拉爾市 843300)
生態農業中植物保護的核心技術及措施研究*
劉慧敏
(塔里木大學,新疆阿拉爾市 843300)
文章主要介紹三誘技術、防蟲網阻隔技術等綠色植物保護技術,在農業生態化發展中的應用。提出堅持綜合防治、加強植物保護宣傳力度、構建病蟲預防體系等推動和諧生態農業經濟發展建設建議
生態農業 植物保護技術 措施
可續持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必然要求,體現了我國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對于農業生產過程來說,人們開始追求農業的生態化發展,這是在我國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引下而形成的農業發展模式,可以說是未來農業發展的主要方向。生態農業是在保證周圍環境以及生態平衡不被破壞的情況下,同時提高農業生產的產量與質量,充分利用植物保護技術來實現這一目標,研究如何降低農作物培育過程中病蟲害的控制,減少農藥以及化肥的使用,確保農產品的安全性。積極倡導我國傳統農業向綠色生態農業模式轉變,利用新的農業技術來實現農業發展的目標。
生態農業理念所倡導的是綠色的循環經濟理念,最大限度滿足社會生產的需求,實現生態平衡,保護環境的目的。具體來說就是要通過生態學原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與管理策略來實現農業生態化生產過程,從而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與以往的農業生產模式相比,生態農業是通過系統的設計,結合農林牧副漁業與農村各級產業,綜合發展,最大限度發揮農業的經濟與生態效益。秉承生態農業的理念能夠推動我國經濟建設與生態保護之間協調發展,打造出一個更合理的生態農業系統。
“三誘技術”簡單來說就是色誘、性誘以及光誘3個方面。第一,頻振式殺蟲燈,利用光、色、波等害蟲喜歡的方式,將害蟲聚集到一個特定的區域內,然后再集體消滅。這屬于物理防治手段,不用藥物就將害蟲聚集起來處理,不會污染周圍的環境;對于人或者其他動物也不會造成傷害。第二,農田中經常會用到黃板,一些農田害蟲存在趨黃性,也是屬于物理防治方法,針對黃色較為敏感的害蟲使用,例如茶蚜蟲、粉虱等害蟲。通過將黃板設置在田間,撐起一定的高度,主要以東西方向為主,準確控制黃板的位置以及方向才會達到理想的效果。第三,性誘劑的使用。這種方法要注意選取合適的時期,一般要在害蟲性成熟的時候進行,釋放一定量的性激素來引誘害蟲,使害蟲對于性激素信息的接收產生混亂,降低幼蟲出生的概率。該方法操作比較簡單,效果也較好,同時不會對周圍環境產生負面影響。
在農作物生長的區域外圍設立防蟲網,組織害蟲進入種植地區,實現降低害蟲數量的目的,這種技術的物理殺蟲效果非常好。采取這種預防技術可以有效減少害蟲的數量,提高農作物的合格率,還可以對種植區域的環境溫度進行調節,降低炭疽病和軟腐病發生的概率,與我國當前生態農業的發展理念不謀而同。通常來說會將防蟲網設計成22目的尺寸,但對于一些特殊的害蟲,例如煙粉虱就需要設計成30目尺寸的防蟲網。例如對于小白菜種植來說,采用合適的防蟲網可以有效阻隔害蟲,白菜被害蟲損害的數量明顯降低,可以明顯提高白菜的產量,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
為了提高植物保護技術的應用范圍,需要根據其具有的特點來制定相關的措施。因為植物保護是一項長期的系統的工程,只有掌握了實際生產地區的情況后,才能有針對性的實施相應的措施來加強植物保護技術的應用,實現農業產量的提高,推動和諧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的建設過程。下面來具體介紹以下幾點措施。
在傳統的農產品生產過程中,經常會使用大量的農藥以及化肥等,雖然可以促進產量的提高,但是也會造成植物病蟲害問題更加嚴重,而且所得的農產品安全性也逐漸降低。所以,對于現階段的農業生產過程來說,要采用綜合治理防治的手段,減少農藥以及化學藥品的使用,利用相關政策來支持植物保護技術的實施。
為了提高農作物的產量,越來越多的農民在田間施加了大量的化肥、農藥,這對于自然環境以及植物本身有很大的危害,經過時間的積累這些危害會越來越嚴重。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之一是宣傳力度不足,人們對于生態環境保護以及植物保護缺乏清晰的認識。所以,需要相關部門采取一些宣傳手段來加強人們對植物保護這一方面的重視,培養農民對于植物保護的意識,形成一種這樣的觀念:為了保障農業生產的可持續性,增加農作物的產量與質量,必須認真研究植物保護技術的應用。可以定期舉行農民代表研討會,為農民開展植物保護方面知識Dev培訓,從而不斷加強農民對這一方面的了解,確保植物保護過程的順利開展。
自然災害很多情況下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對于植物病蟲害來說只要預防工作到位,就能實現大幅度降低病蟲害的目的。目前可以通過技術檢測手段來防止病蟲害的侵入。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帶動了農業技術不斷應用于農業生產過程,為了實現更精確的農田生態系統控制,需要因地制宜,構建一個完整的病蟲害預防體系,通過多種手段來實現農田生態系統的控制,朝著有利于農業生產的方向發展,不斷推進生產過程。需要相關人員重點提高生態系統預測水平、建立一個預測網絡系統,實現高效的信息管理,這樣才能進一步確保預測的準確性。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生態農業的發展對于我國農業生產具有非常關鍵的意義,在促進生態農業發展的過程中要充分意識到植物保護技術的作用,要不斷加強對于這一方面的研究,向農民們灌輸植物保護對于農作物生產的重要意義;有關部門要繼續完善現有的病蟲害預防體系,培育更優的農作物品種,進一步加強農民對于技術方面的培訓,保障各種植物保護技術的合理應用,在提高生產質量的同時保護生態環境。另外,在實際管理中要加強人們對于植物保護管理的意識,從而實現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
[1] 尹傳坤.淺談植物保護和農業可持續發展關系研究.農業與技術,2017,37(1):151~152
[2] 嚴慶玲.論生態農業中的植物保護技術的運用.中國農業信息,2016,36(8):80~81
[3] 唐睿,馬莉.造型在三維動畫設計中的作用.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旬刊,2016,(8):153~153
[4] 陳東菊,安敏敏,李麗蘭,等.植保素及其在增強作物抗性中的作用.分子植物育種,2017,15(2):774~780
[5] 谷濤,李永豐,張跡,等.取代脲類除草劑的微生物降解.微生物學通報,2017,44(8):1967~1979
[6] 鄒波,李衛偉,周恩芳,等.隰縣野鼠群落中四種害鼠數量比例的變動研究.農業技術與裝備,2015,(10):18~21

*項目名稱:基于創新人才培養的植物保護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研究(課題編號:TDGJ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