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賀蘭縣稻漁產業聯合體魚戲稻葉間“聯合”富農家

聯合體打造的“稻漁空間”。

“稻漁空間”的配套設施。
2017年3月,廣銀米業牽頭成立了賀蘭縣稻漁產業聯合體,建立了農業社會化綜合服務站,為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合作社和農戶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務,解決了農業社會化服務“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廣銀大米”也先后通過了“綠色食品”“有機產品”和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有機米、蟹田米多次獲得國內展會金獎。
寧夏廣銀米業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8月,是一家以寧夏賀蘭縣豐谷稻業產銷專業合作社為依托的糧食生產、加工、銷售為主的企業,創建于2005年8月,注冊資金638萬元。公司擁有日加工水稻150噸的全自動化生產線一套,工藝流程達到國內外同行業先進水平。年可加工水稻5萬噸,產值8500余萬元。公司現已成為寧夏規模較大的糧食加工企業。目前,公司主要產品有“廣銀”有機米、生態蟹田米、香米、珍珠米、家常米、精一米、富硒米、糙米、粥米等系列產品。“廣銀”大米暢銷西北五省區及全國其他城市,深受各地消費者喜愛。企業先后通過了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認證、有機產品認證和ISO9001—2008國際質量管理體系認證。
為了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企業增效的目標,公司通過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實行“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和品牌戰略,走產業化經營道路。在2012年和2013年,公司在賀蘭縣常信鄉四十里店村流轉土地3600畝,建立了現代農業立體生態種養科技示范園區。通過引進新技術、新品種,示范推廣水稻工廠化育秧、旱育稀植栽培、缽盤擺栽機插秧、生物有機肥、生物除草技術等,重點在有機水稻品種篩選、育苗栽培、有機肥施用、病蟲草害防治、機械化植保等關鍵技術環節集成應用與試驗示范,并實施定量化作業和精確化管理,提高了糧食產量、降低了生產成本、解決了農村勞動力、增加了農民收入,擴大了優質原糧的生產。通過簽訂訂單水稻2萬畝,帶動賀蘭等周邊各市縣20余個鄉(鎮)2000余名農戶共同致富,極大地推動了地方農業產業化進程。
2014年3月,公司又與賀蘭縣習崗鎮新平村簽訂了土地流轉協議,在新平村八社、九社流轉土地1500畝,建設有機水稻種植及蟹苗繁育立體生態種養示范基地。通過將加工業和種植業、蟹苗養殖等與市場緊密結合起來,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現代農業產業鏈條,為推進賀蘭縣水稻產業結構的調整,壯大賀蘭縣水稻種植業和糧食加工行業做出了貢獻。
2017年3月,廣銀米業公司聯合區域內水稻種植加工企業、水產養殖企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組建了賀蘭廣銀稻漁產業化聯合體,建立了農業社會化綜合服務站,為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合作社和農戶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務,解決了農業社會化服務“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廣銀大米”也先后通過了“綠色食品”“有機產品”和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有機米、蟹田米多次獲得國內展會金獎。
第一,創新農技服務模式,提升產品品質。
2015年,寧夏廣銀米業有限公司為有機水稻基地引入了物聯網。運用物聯網技術,實現光、溫、水、氣綜合調控,確保50余棟溫棚里的秧苗茁壯生長。2015年水稻秧苗移栽至農田后,“廣銀米業”以云數據為平臺,對2000畝有機水稻實施智能節水灌溉、測土配方施肥、農機定位耕種等精準化作業,每畝收入1萬元左右。消費者用手機掃描大米包裝上的二維碼,可以進行質量追溯。“廣銀米業”通過物聯網技術的食品溯源體系,為消費者提供了完整、誠信、高效的大米生產信息查詢服務。
今年,賀蘭縣實施稻漁綜合種養面積達2100畝。其中,稻田養小龍蝦60畝、稻田養殖泥鰍30畝、稻田養魚750畝、扣蟹培育500畝、成蟹養殖300畝、稻田養鴨460畝。在水稻不減產的基礎上,實現“稻漁雙贏”,帶動農民增收。此外,基地內全部施用有機肥和生物農藥,化肥、農藥的使用量減少了100%。不僅提高了土壤肥力,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更增強了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達到節本增效、增收致富的目的。
聯合體創新了農技服務模式,探索了農技人員到田間生產一線開展技術服務的利益聯接機制,更好地調動發揮農技人員的積極性。稻田邊的公告欄里張貼著十幾位“老師”的信息,包括自治區農科院、水稻所、水產研究所、甘肅農業大學等科研機構的專家,定期來基地指導生產、解決病害難題,農戶還可以直接打電話“遠程問診”。
按照“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企業示范推廣稻田綜合種養、工廠化育秧、有機肥施用、生物除草、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植保等先進技術,在2萬畝稻田應用新品種和新技術進行優質高效生產,實現畝均增收1500元,帶動了周邊2000戶農民,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第二,創新金融服務,增強凝聚力。
以往種糧大戶經常出現存糧多、易損耗、資金周轉困難等問題。為解決這些難題,廣銀米業牽頭成立了“糧食銀行”。種糧大戶可以用糧食做抵押,申請金融貸款。糧食銀行存取時間通常為一年,期間糧權不變,可以隨時提取存糧或兌現。糧食存滿一年后,可在“糧食銀行”下設的購銷網點兌換生活用品及米面油等,儲戶還享受存儲總金額3%到6%不等的分紅。
“糧食銀行”正式運行后,農戶可在家門口的“糧食銀行”分行存糧、取糧、取錢。如今年的小麥市場價格低,農戶把自家小麥存到“糧食銀行”,等到市價高的時候取出,不僅減少了差價損失,還有利息拿。農戶也可用小麥在“糧食銀行”兌換米面油等生活物資以及農藥、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社會化服務等。農戶存糧時都會得到類似銀行存折樣式的單據。2016年10月份水稻一斤不到1.2元,現在水稻每斤1.6元,通過“糧食銀行”的有效利用,農戶一斤糧食可多賺0.4元。目前,“糧食銀行”可為賀蘭縣農戶解決5萬噸存糧。通過糧食儲存過程中的優質優價,在農民中樹立了“種好糧、賣好價”的意識。
此外,廣銀稻漁產業化聯合體探索設立融資擔保風險基金和股權投資基金。按照“政府基金+聯合體基金+銀行配比性放貸”的運作模式,政府和聯合體共同出資400萬元設立產業發展基金,與銀行合作放大10倍,可貸款4000萬元,向聯合體及成員發放無擔保或者無抵押貸款。對聯合體統一核定授信額度,實行分戶使用、隨用隨借、按期歸還。同時,簡化貸款手續,貸款流程縮短到7天—10天,貸款利息降低50%。這種依托于聯合體的產業鏈金融,以“四兩撥千金”的方式,降低了聯合體成員的融資門檻和償貸風險,為聯合體做優做強提供了堅實保障。
以農民增收為落腳點,聯合體形成了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農產品流通、農村電商、休閑農業等互相滲透、互相提升的產業融合發展格局。
聯合體借助產業優勢,打造了“稻漁空間”。“稻漁空間”是集有機水稻種植、稻蟹和稻魚生態健康養殖、田間培訓學校等產業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示范區。示范區創新了稻田綜合種養、池塘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模式,并融入休閑農業元素,讓稻田變景區、田園變公園,實現了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在“稻漁空間”生態觀光園,認養優質蟹田、采摘有機蔬菜、觀賞稻田畫,形式多樣的現代農業主體功能區吸引著眾多游客,讓人充分領略現代農業、生態農業的自然情趣。
土地沒變,只是有了新的農業經營模式,農民的收入翻了一番。2016年,聯合體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后,將區域內的3500畝土地探索示范“保底+分紅”的利益聯結機制。94戶農戶共913畝土地以股份形式加入聯合體,每畝耕地除按賀蘭縣土地租賃費標準年底發放保底紅利800元外,根據贏利按股權比例每畝土地還可以獲取二次分紅3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