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供銷合作社特色電商發展模式研究
尹月芳
在“互聯網+”時代,供銷合作社作為農村市場的“老字號”,只有充分利用既有網絡、布點基礎和豐富的農副產品資源,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才能真正落實好基層供銷合作社的發展,有效地推動供銷合作社整體的穩定發展。

供銷合作社有著六十多年的發展歷史,如今,隨著互聯網經濟的迅猛發展,傳統的基層供銷合作社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困擾。在“互聯網+”時代,供銷合作社作為農村市場的“老字號”,只有充分利用既有網絡、布點基礎和豐富的農副產品資源,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才能真正落實好基層供銷合作社的發展,有效地推動供銷合作社整體的穩定發展。
供銷合作社作為推動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服務“三農”為主要職能,近年來發展迅速。但是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基層社面臨著越來越多的考驗。
基層社最常規經營模式就是農民直接上供銷合作社購買商品,而這種固定的經營模式在現階段越來越多地暴露出它的缺點,一方面農村老人越來越多,自行前往供銷合作社采購變得越來越困難;另一方面,傳統的供銷合作社經營模式側重于"賣"商品,而新時期的農村,更需要幫助農民銷售農產品,起到"買"的作用,所以,基層社傳統的經營模式已經不能適應市場需求。
農村地域遼闊,而基層社雖然有著大發展,但相對來講,還是存在布點不均衡,規模又小,商品種類少的缺點,布點少導致不能滿足大量農村老年消費者需求;而基層社往往規模不大,只有傳統的品種,很多新生的商品種類沒有,這也制約了銷售的增長。
基層社由于可合作發展的項目少、資金吸引力差、投入資金的渠道少,國家政策支持力度不足等,往往需要大量的自有資金投入。而另一方面,基層社由于信息閉塞,商品進貨渠道不暢,進貨價格高,有時候壓貨嚴重,而導致資金困難。
現階段,越來越多的人走出農村,部分有一定能力的人員不愿意扎根基層,留下來經營基層社的往往因循守舊,習慣于老思路老方法老模式,開拓創新能力欠缺,總體素質普遍有待提高,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基層社的發展。
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農民日漸成為互聯網消費的主力軍。一方面,互聯網不受時間地域限制,可以隨時隨地采購;另一方面,互聯網物流方便,送貨上門解決了后顧之憂。此外,互聯網商品豐富,不會發生采購不到的現象。所以,越來越多年輕農民,甚至中老年農民開始在網上消費,這嚴重影響了基層供銷社的銷售。
由此可見,基層社改變生存方式,尋找新的發展之路是大勢所趨。
基層社改革傳統經營模式,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具有其自身優勢。
供銷合作社是農民的合作經濟組織,也是各種類型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領導者。只要按照市場經濟發展規律對供銷合作社進行改造,供銷合作社完全能夠依托電商平臺,更好地承擔起服務農民的重任。
商業服務網點遍布全國是供銷合作社的最大優勢。特別是近年來,通過“新農村現代流通服務網絡工程”的建設,供銷合作社著手基層社的完善與創新,先后推進落實了“三個轉換”“四個改造”的基層社發展措施,現階段,基本實現了村村有網點、鄉鄉有超市,網絡遍布全國每個城鄉,初步形成了農業生產資料供應、日用消費品連鎖經營、醫藥連鎖經營三大網絡。
供銷合作社有著豐富的服務“三農”的經驗,如圍繞當地農村的特色農產品的生產、研發和銷售,組建行業協會或專業合作社,有的合作經濟組織已發展成為當地影響較大的經濟實體,帶動了一方農村經濟的發展。另外,農民與市場的互動、商品的采集與分布、信息與技術的傳播,這些都是基層社的經驗和優勢。
基層社的絕大部分成員都是農民,即便是干部,也大多數是農民出身,他們和農民有一種天然的親和力,并經常組織農民開展各種形式的聯合,積極組織和參與發展專業協會、村級綜合服務社,開辦農村社區服務中心等活動,為農民提供信息、技術等方面的服務支持,所以,他們已經是農民真正的朋友,這是基層社最大的無形資產,這是其他任何組織所沒有的。
淘寶平臺的發展推動了農村電子商務的興起,而正因為供銷合作社有先天優勢,所以,越來越多的供銷合作社參與到農村電商中,并各尋發展之路,產生了許多成功的農村電商模式。
2011年,浙江遂昌成立了遂網電子商務有限公司,開始打造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服務平臺。2012年,遂昌縣與淘寶合作,開始進行“特色中國遂昌館”的籌劃、運營,遂昌模式產生了。它是以遂網電子商務有限公司作為載體,聯合了本地提供電商綜合服務的企業和人員,形成一個特色農產品銷售的電子商務生態鏈,從而促使地方的特色農業及特色農產品加工規模化、集約化、電子商務化。
吉林通榆縣的電子商務采用了品牌化運作,“三千未”作為通榆電商品牌進駐天貓旗艦店,通榆縣全部產品都使用標準化生產,統一地進行經營產品的采購、包裝,并通過“三千未”旗艦店進行運營、銷售、配送、售后等,從而將整個通榆縣的產品打造成一個品牌。
安徽績溪模式推出了網上“聚土地——定制私家農場”“萬人眾籌·重建中國最美古村落”項目,將電子商務與土地流轉、古民居保護結合起來。
成縣模式主要通過成立電子商務協會,由甘肅成縣縣委書記帶頭在網上宣傳、營銷,從而將成縣的核桃、櫻桃、土蜂蜜、金銀花、土豬肉等土特產品推銷到網上,“成縣”成為本地土特產的品牌,走出了一條資源整合的道路。
浙江紹興柯橋供銷合作社的“供銷·淘實惠”采用了第三方成熟平臺管理技術,整合本地商業資源,創建倉儲分揀中心和物流配送系統,為廠商、便利店和老百姓搭建了一個智能化、信息化、專業化的農村電商綜合服務平臺。
農村電商的成功模式很多,但是,綜觀這些模式,都是較明顯地側重于單方面建設,前面幾種模式側重于運用網絡平臺開展農產品營銷,而紹興柯橋供銷合作社的“供銷·淘實惠”模式則側重于運用網絡和系統供應。那么,如何合理利用基層社的基礎和優勢,建設一個既供又銷的農村電商平臺呢?
創建一個農村電商共生利益的新生態系統,由生產者、經營者、消費者、政府四方面組成,經營者即是以基層社網點人員為基本成員,整個新生態系統以基層社為核心,政府為引導,實行利益共享原則,推行“網店+實體店”模式,解決“買”“賣”二方面的問題,消費者和生產者可以互通,有時是消費者,有時是生產者。“農村電商新生態”的具體組建方式見圖1。

圖1
農村電商新生態是集農村地方資源,網上資源、農業貿易、農業信息流通和農產品物流為一體的生態系統,必須構建一個強有力的網絡平臺。平臺的核心系統由1個引擎與6個系統模塊組成(見圖2),1個引擎是指數據分析引擎,6個系統模塊是指會員系統、交易支付系統、供需發布系統、商城管理系統、資訊管理系統和物流引導系統。從而確保新生態的安全運行和全程管理。

圖2
農村電商新生態的運行模式往往是以供銷合作社為核心,分“買”和“賣”二條線運行。
“賣”線的運行首先以供銷合作社為信息中心,由政府引導地方經濟產業發展,農民生產者完成生產后,基層社網點采購,一部分由縣區供銷合作社旗艦店收購,銷售到其他基層社網點,從而打開銷售渠道;另一部分直接在基層社網點銷售給農村消費者,通過這樣的運行模式,既起到引導地方經濟發展的作用,又能及時滿足農村當地消費者的需求。
“買”線的運行首先消費者自行到基層社網點采購或直接在網上采購,基層社網點收到信息后,向縣區供銷合作社旗艦店進行網上申請發貨或者直接向生產者采購發貨,從而實現買線的運行。具體運行模式見圖3。

圖3
農村電商新生態要真正能夠運行下去,產品質量監管是關鍵。而產品質量監管分四步走。
第一步,對農產品生產信息的管理。由基層社網點專業人員集中收集相應農產品生產信息和生產者信息,按產品種類建立農產品信息庫,清晰反映出品種、數量、等級、上市時間、生產者信息和生產者信用等級,并從生產時開始給產品編號,每個農產品都有自己的條形碼,最終建成區域內農產品大數據庫。
第二步,農產品質量遠程監控。給每戶參與新生態系統的農戶安裝生產基地遠程監控或手機無線傳輸系統。根據前面建成的農產品生產信息庫的數據,等到產品成熟時,要求生產者用探頭或無線傳輸系統及時上報并傳輸相關產品質量信息,基層社網點工作人員可實時接收并監控質量,從源頭上對農產品的安全進行把關。
第三步,質量追溯。農產品上市之前,生產者必須對生產產品進行系統的質量檢驗,并最終貼上自己的條形碼。農產品銷售后,一旦消費者認為質量問題,都可以依據條形碼找到生產者,從而實現質量追溯。
第四步,信用考核。農村電商新生態可對下屬所有生產者建立信用檔案,根據每次銷售的產品質量、銷售情況、顧客滿意度等給生產者進行信用評級。一旦信用評級不達標給予相應的經濟處罰,并永不再合作,從信譽上保證質量監管。
基層供銷社電商新生態要真正能夠發揮作用,必須要軟硬件齊抓。
軟件建設就是加快培養農村電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通過政府引導、供銷合作社主導、院校和電商企業參與,大力開展農村電商人才培養;帶領村干部和相關農民外出考察、參觀、學習,開闊視野,提高水平;通過加大信息化人才的引進力度,吸引高校畢業生到基層,成為“新農人”;通過農村優秀人才的引領示范作用,“先富不忘帶后富”,從而達到共同富裕。硬件建設主要是加快農村信息化環境建設,加大政府投入,投資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推動農村電商大發展。
(作者系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供銷合作社副主任、紹興潤眾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