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經濟合作社運行的策略與政策思考
——貴州省百宜生態農業經濟專業合作社考察啟示
王蕓娟 馬驥
百宜生態農業經濟合作社的特點在于利用種養結合的方式推行循環農業,在發展生態農業的過程中加強黑羽雞等種質資源的保護。它的發展和運行,是我國生態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一個縮影,透過合作社的發展歷程、運作方式以及存在的問題,可為我國生態農業發展和農戶經濟合作問題提供一些有益的啟示。
百宜生態農業經濟合作社位于貴州省貴陽市烏當區西南方向的百宜鄉洛壩村。該村距離烏當區行政中心約40公里,是漢族、苗族和布依族雜居的典型鄉鎮。洛壩村海拔1280米,有著良好的生態環境,種群多樣化特征明顯,森林覆蓋率達68.7%。目前,該村主要以水田為主(水田為802.5畝),全村農戶數為350戶、1340人。
百宜合作社是以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和創新黑羽雞養殖模式為目的,由時任洛壩村書記的劉學軍于2006年組建的“興趣小組”基礎上成立的。這個興趣小組主要是將黑羽雞養殖戶等召集起來,共同探討養殖技術、分享養殖經驗、探索生態農業的發展問題。隨著黑羽雞養殖和黃金梨、中藥材以及蔬菜種植規模的擴大,2008年4月29日,該村以興趣小組為藍本,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社法》的相關規定,制定了合作社章程,成立了百宜生態農業經濟專業合作社,成為貴陽市第一家農村合作經濟組織。
合作社成立之初,共有社員23戶。截止到2016年,合作社已擁有社員118戶。
百宜合作社的產業涉及水果、蔬菜、糧食、中藥材以及黑羽雞養殖等。目前,合作社主要種植黃金梨4000畝、辣椒等蔬菜1000畝,、折耳根(魚腥草)1000畝、養殖黑羽雞種雞5000羽、商品代黑羽雞8萬只以上。此外,合作社還種植天麻、高粱、蔬菜、養殖生豬等。
第一,生態循環農業生產模式。實行種養結合、走生態循環的道路,是百宜合作社的一個特色。合作社充分利用黑羽雞以及生豬糞便進行沼氣發酵,形成的沼渣和沼液轉換為有機肥,作為蔬菜、黃金梨、玉米等作物的肥料,利用青貯玉米等作為黑羽雞的飼料,從而在合作社內部形成了一種封閉的生態循環模式(見圖1)。
實行封閉的循環圈,需要各生產環節上的有效對接,特別是黑羽雞和生豬的糞便通過沼氣發酵之后形成有機肥能否滿足生態種植的用肥需要,是實現生態農業的一個關鍵。合作社在生產模式上,制定了具體的操作規則和管理措施,確保內部循環圈可以有效運轉。

圖1.百宜生態農業經濟專業合作社的生產模式
第二,市場運作模式及經濟效益。百宜合作社大力發展循環生態農業,基本實現了特色農產品“產—供—銷”一體化。在市場運作方面,合作社主要以配送的方式幫助社員銷售黃金梨、辣椒、土雞、土雞蛋、天麻及各種干菜等。目前,合作社的經濟收益主要來源于銷售黃金梨、黑羽雞以及蔬菜,主要銷售渠道為批發市場和城市家庭配送以及作為采摘基地。
黃金梨市場運作。合作社將農戶種植的黃金梨采用分級包裝的方式銷售到市場。在市場渠道上,合作社采取將黃金梨批發給超市和批發市場。同時,在貴陽市的一些社區建立了自己的銷售中心,通過直接和消費者對接來銷售黃金梨。
黑羽雞市場運作。合作社養殖的黑羽雞產品,主要為10個月—1年齡的肉雞以及雞蛋。黑羽雞銷售主要是通過向市場和城市家庭配送。合作社通過采用包裝盒包裝以及將黑羽雞雞蛋和本村的土雞蛋組合配送的方式,銷售價格明顯高出本村非合作社村民自行銷售的價格,獲取了更高的經濟收益。按合作社每年飼養商品代黑羽雞8萬只計算,則年銷售黑羽雞肉的收益可達1064萬元;按年產100萬枚黑羽雞雞蛋計算,則年銷售雞蛋的收益可達300萬元,經濟效益可觀。
蔬菜市場運作。合作社通過向批發市場和城市家庭配送兩種方式銷售所產的蔬菜。合作社向城市家庭配送辣椒、折耳根等蔬菜的平均價格達到10元/斤以上。此外,向城市家庭配送蔬菜是合作社蔬菜銷售的主要渠道,合作社每周向城市家庭配送蔬菜2次,每次配送蔬菜4—8種,可滿足家庭1周的蔬菜用量。
目前,百宜生態農業經濟合作社采用“種養結合、走生態循環”的生產模式,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但是,根據實地考察和了解,合作社的發展也面臨著規模難以擴大、交易成本高、市場開拓能力有限等諸多難題。
第一,擴大合作社生產規模受勞動力、市場和運作配套約束。
目前,百宜合作社養殖的8萬只黑羽雞正待出欄,其中有2萬只是合作社規模化養殖,但是其余的5、6萬只主要由合作社農戶自家養殖,養殖規模在每戶600—700只。單個成員的養殖規模較小,而且從合作社總體生態農業規模的角度來看,若要進一步適度擴大規模,尚存在3個方面的約束:一是勞動力資源約束。生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投入相對較高,但目前該村從事生態農業的勞動力的年齡偏高,且隨著年輕村民外出打工追求更高的工資收益,從事生態農業的勞動力數量也呈現下降趨勢。二是生態農產品市場約束。受消費者收入水平以及目標市場容量的影響,一方面,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存在著市場開拓的壓力;另一方面,生態農戶普遍存在著“市場就這么大,假如擴大規模了,俺家的菜和雞蛋還咋賣”的心理,這種心理也影響到合作社及成員的規模決策。三是循環農業的配套約束。生態循環的種養結合模式,要求循環圈環節在規模、技術和管理上應合理配套、科學運轉,因此從生態循環模式出發,若要擴大整體的生產規模,就意味著對于種植和養殖的系統配套要協調,僅僅增加種植或養殖規模,則無法達到這一生態系統的運作要求。
第二,因為生態理念問題導致內部交易成本較高。
根據調研,目前合作社的內部運行仍然存在著組織和管理上的難題。就總體而言,在生態合作社的內部運行中,面臨的最大難題是農戶在生態理念上的差異而導致的合作社內部交易成本較高。目前,農戶對生態農業的理解尚不深刻。在調研過程中,合作社領導層認為改變農戶對生態農業種植和養殖的理念“實在太難”。第三次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之后,該村的農戶普遍有追求高產的習慣和理念,而對生態農業不施農藥、不施化肥的要求難以完整地接受和理解。以合作社生態蔬菜生產為例,“按生態種植方式,蔬菜的產量相對較低,與施化肥和施農藥方式所生產的蔬菜產量將減少40%”。在追求高產的慣性理念促使下,合作社在提高蔬菜等品質方面的培訓,尤其是轉變農戶生態理念方面的成本投入相對較高,致使確保生態農產品質量的內部交易費用相對較高。
第三,生態農產品價格過高,開拓市場較難。
獲取農產品的利潤,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合作社運行的基本驅動力。通過調研了解,目前合作社存在著產品價格過高和市場難以開拓等問題。
通過實地調研發現,合作社生態農產品的生產成本高、包裝成本高、運輸成本高,導致生態農產品價格相對較高,這是影響生態農產品銷售的主要原因。在生產成本上,合作社主要依靠密集的勞動力投入,單位面積產量較低,單位農產品生產成本較高;在包裝成本上,具有過度包裝傾向,包裝盒的成本占到生態農產品成本的比例較大;在運輸成本上,由于合作社深處偏遠地區,距離銷售市場較遠。從合作社運輸農產品至貴陽市區的總距離為75公里,運輸時間至少需要120分鐘以上,再加上從合作社至烏當鎮的交通等基礎設施條件較差,部分道路狀況不好,“山路十八彎”“大車進不來、小車拉不了多少”等情況,增加了農產品的運輸成本。
同時,合作社在生態農產品的銷售上,尚缺乏有效的渠道以及消費者對生態農產品認識不足,導致市場開拓難度較大。根據調研,雖然合作社擬在貴陽市建立蔬菜、雞蛋等農產品配送站,但仍然受資金和服務等方面的約束導致難以立即擴大市場。再加上消費者對生態農產品的接受需要較長的時間,“現在的消費者,買蔬菜要長得好看的,要長得齊整的”,市場上消費意識與其他發達地區比較起來,還是有一定的差距,消費者的消費觀念還沒有轉變過來,這為生態農產品的市場開拓帶來較多困難。
百宜生態農業經濟合作社的特點在于利用種養結合的方式推行循環農業,在發展生態農業的過程中加強黑羽雞等種質資源的保護。百宜生態農業經濟合作社的發展和運行,是我國生態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一個縮影,透過合作社的發展歷程、運作方式以及存在的問題,可為我國生態農業發展和農戶經濟合作問題提供一些有益的啟示。
第一,積極轉換生態優勢為產業優勢是發展生態農業的基本起點。
透過洛壩村以及百宜生態農業經濟合作社的發展,可以看到,隨著農村經濟的改革和發展,特別是市場化程度的提高,我國農業產業的發展實現轉型與升級具有生命周期性特征,在不同階段,農業從追求社會效益到追求經濟效益,再到追求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具有歷史的必然性。因而,看待農業產業的發展,需要從生命周期的角度看待農民之間的合作以及看待效益目標的轉換。
學界和業界往往從現實角度出發,以經濟效益為主線來探索農業的發展以及農村合作經濟的組織問題。產業生命周期中,農戶合作以及發展生態農業的必然性表明,產業發展是個動態的過程,不同生命周期階段也必然會遇到不同的技術和市場等多方面的瓶頸問題。在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應與時俱進地調整產業結構,實現從單純追求經濟效益到追求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轉變。從傳統種養結合到現代的種養結合,是農業的一種回歸,特別是應如何發揮當地優勢引導農業走向循環農業,最終拉動農民收入的提高和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百宜生態農業經濟合作社的發展歷史和現實給予生態農業的發展一個較為重要的現實啟示,即如何充分利用本地的優勢,特別是將本地地理、氣候等生態優勢再造,積極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將產品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將經濟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是我國各地農業生態化發展的一個基本起點。
當前,我國農業發展應向生態化發展方向努力,百宜生態農業經濟合作社的發展歷史和現實給予生態農業的發展一個較為重要的現實啟示,即如何充分利用本地的優勢,特別是將本地地理、氣候等生態優勢再造,積極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將產品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將經濟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是我國各地農業生態化發展的一個基本起點。
第二,發展生態農業和農村合作經濟組織需要加強能人工程建設。
合作社的創建需要能人來組織,合作社的發展更需要能人的運籌帷幄。合作社的發展需要人力、資本、技術、信息等資源的配套,但最根本的還是依靠有才能的人將其他生產要素進行合理整合,從而實現穩定發展。透過百宜生態農業經濟合作社的發展,可以看到,正因為有像劉學軍這樣的能人,有想法、有思路、有方法、有號召力,在當地組建了“興趣小組”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合作社。如果沒有他當年對黑羽雞品種的保護意識,也就很難形成興趣小組;沒有他的耐力,估計村民們也很難堅持發展生態農業;沒有他對生產者和消費者的意識的不斷琢磨,恐怕這個合作社在面向市場中就會走很多彎路。因此,透過合作社的發展,本文給生態農業建設和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建設一個啟示,即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需要加強能人工程建設,只有培養更多的能人,發揮能人的領導和組織才能,特別是培養既十分了解村民的真實想法,又十分了解外部市場消費者的心理,能夠將對兩者的了解結合起來的實干型能人,是推進生態產業發展和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關鍵。
第三,生態農業和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在于經濟效益驅動。
經濟效益是生態經濟合作社穩定發展的基本驅動力量。通過對合作社的考察,我們可以看到,農戶進入、退出,甚至再進入、再退出,似乎都較為普遍。在城鎮化推進以及勞動力在外就業機會增加的情況下,合作社員的進入與退出頻繁,不利于生態產業的整體發展,不利于生態經濟合作社的標準實施。
生態經濟合作社要穩定發展,關鍵在于獲得更多的效益作為基本動力。通過對合作社的考察,可以看到,“生態合作社的效益=本地特色+規模優勢+全籃產品+季節互補”。包括生態合作社在內的農民合作社,面對市場的開拓或競爭,需要用品牌化的特色產品作為基本的市場細分依據,這也是農民合作社走向市場的基本策略。而透過百宜生態農業經濟合作社,可以看出,生態合作社存在的規模上不去、全籃產品搭配不全、不能實現產品季節互補等問題,是影響合作社經濟效益的主要因素。其中,關于規模優勢,應系統地考慮區域性產業規模、合作社自身規模和目標市場規模,任何一個規模的缺失,都不利于生態合作社的發展。

在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現階段,積極推動生態農業發展既是從產業生命周期角度出發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在發展現代農業的過程中,既要積極推進“產業生態化”發展,也要注重“生態產業化”發展。各地資源稟賦不同,生態基礎各異,發展潛力相差較大。對于生態良好的地方,應重點考慮生態產業化的問題;對于產業發展較好的地方,應重點考慮產業生態化的問題。
第一,提高生態農業合作社的市場開拓能力。經濟效益是推動生態農業和生態農業合作組織的基本動力,因而如何強化生態農產品市場支撐能力,是當前發展生態農業和生態農業合作組織的引擎。目前,生態經濟合作社存在的問題和難題在不斷向產業鏈后段延伸,成為此類合作社發展的“短板”之一。為了提高市場支撐能力,建議:一是嫁接資源渠道。合作社可以采取借助資源平臺的方法拓寬銷售渠道,實現與外部市場的聯結;二是做好市場細分,合理挖掘潛在客戶,積極培養消費生態農產品的客戶。只有擴大市場端的容量,才能成為合作社持續發展的源泉。三是生態農產品應真正實現優質優價。提高生態農產品附加值的核心仍應在于產品本身,改變過度包裝問題,使生態農產品的真正核心價值有效體現。生態農產品的銷售,雖然需要迎合市場所需,但以發展的觀點來看,農產品附加值的提高仍要定位在好產品本身。
第二,提高生態農業的技術支撐能力。現代生態農業的發展,需要現代生產和信息技術的支撐。提高生態農業的技術支撐能力,是保障生產、提高生產技術效率的關鍵。發展生態農業是個系統性工程,除了加強技術的培訓和技術示范以外,也需要加強各種技術之間的配套、加強各生產環節之間的協調。生態農業的發展在于內部實現資源循環利用,因而技術對于資源之間的連續、穩定和有效配套則起著關鍵性作用。以百宜生態經濟合作社的生態運作模式來看,種植業和畜禽養殖業的發展能夠循環起來,核心在于連接二者之間的糞便資源的計量和各種物質的匹配。比如,種植業所需的有機肥,需要多大規模的畜禽養殖配套等的關鍵性參數,需要技術支撐。
第三,提高生態農業發展的政策支持力度。當前,我國生態農業的發展還處于產業生命周期的探索期或發展期,而生態農業本身因為實行種養結合等模式強化了生產系統的內部循環,實現了資源的節約,因而發展生態農業具有公共產品屬性,實現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外溢功能,需要政策的支持。目前,我國的生態合作社以及生態農業的發展享受一些諸如補貼、小專項目支持等政策,但是從生命周期階段來看,政策扶持的關鍵在于針對生態農業聚焦在哪些方面,政府的政策需要細化,根據不同發展階段的合作社或生態農業給予對應的扶持。比如,對于一些處于起步階段的合作社應多一些啟動性政策;對于一些經歷了多年發展的合作社,在市場的洗禮下,它們面臨的問題可能會更具體一些,因此多一些具體的扶持性政策。
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