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產業帶動合作社發展
——安徽省宿松縣黃大村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助農脫貧紀實
王會光
安徽省宿松縣黃大村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以“專業合作社+農戶+股份”的形式,通過二次分紅和股份分紅,“以社帶戶”提高貧困戶收入。目前,合作社已形成了茶葉產、供、銷一條龍產業鏈,為貧困戶社員提供了更多的脫貧路徑。
2012年年底,安徽省宿松縣黃大村的42戶茶農一起注冊成立了黃大村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以種植白茶為主。截至2015年,合作社已有400畝龍井茶園、800畝白茶茶園,茶葉加工廠也投入使用,真正實現了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F在,黃大村白茶、龍井種植已經輻射到周邊許多村,隔壁的花涼村在種茶園500畝、先覺村在種300畝、車河村在種近200畝,輻射面積還在進一步擴大。在合作社的帶動下,全村已有156戶516人脫貧。
安徽宿松縣背靠大別山,柳坪、陳漢、北浴、趾鳳等茶基地山高云霧,空氣新鮮。良好的產茶自然環境造就了“柳溪玉葉”“宿松香芽”“宿松雨蘭”等品質超群、香高幽長、滋味鮮醇的上等佳品。
得天獨厚的山林、丘陵、土壤、氣候等自然條件,為該縣茶產業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理想場所。近年來,該縣大力發展茶產業,全縣茶園種植面積2.87萬畝。在脫貧攻堅道路上,通過茶產業扶貧,幫助農民走出困境。其中,黃大村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功不可沒。
第一,通過入社,提高貧困戶收入。合作社采取“專業合作社+農戶+股份”的形式,實行“以社帶戶”提高農戶收入。入社農戶以專業合作社擔保,銀行授信予以小額貸款,農戶以此入股,可在專業合作社分紅。比如,社員在銀行小額信貸5萬元,在茶葉合作社入股,3年可分紅1萬元。另外,社員在合作社茶廠做事,年收入可達2.2萬元。該村貧困戶們紛紛加入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戶戶收入都不同程度有了提高。
目前,全村有52戶社員235人加入了茶葉合作社。入社社員年收入最高可達8萬元至10萬元,最少也可得到3300元的收入。
第二,辦廠延伸合作社茶產業鏈。茶葉專業合作社流轉有茶園千畝,以種植白茶為主,還有龍井茶等品種。為延伸合作社產業鏈,提高茶產業附加值。2009年,合作社在村茶廠的基礎上,投資200余萬元更新了設備,實現了自產、自行加工制作,形成了茶葉產、供、銷一條龍產業鏈。同時,一些貧困戶社員還可以在合作社茶廠打工,大大提高了專業合作社的收益。茶葉專業合作社全年采摘、收購茶有2.4萬公斤,4斤鮮茶大概可制作1斤干茶,加工成品分上、中、下不等級別和檔次,按質論價。最高檔的黃金茶每斤可賣到兩千多元,上等的白茶斤價為1260元,一般的茶400元左右,稍差點的僅賣幾十元,滿足了不同層次消費者的需求,是本地城鄉品茗、贈客的禮品,暢銷縣內外。
此外,合作社的茶廠對外開放,接受社會加工訂單。按加工條茶每斤30元、扁茶每斤60元收取加工制作費,全年有一筆可觀收入,將近20萬元。
第三,創品牌,扎牢合作社的根基。為把合作社辦好,茶葉品牌和質量很重要,合作社在這方面狠下功夫。合作社對茶樹從不施化肥,全部用標優美有機、無公害、綠色和循環利用的豬糞作肥;去茶蟲不用農藥,有專用的去蟲燈。
專業合作社采用“密植蓬生茶園”和“高等條植茶園”,實行無性繁殖茶苗移植技術。合作社對茶園規劃、建設、管理是成片連塊開發、統一品種、統一種植、統一技術管理。每年的10月至次年3月,選擇安吉白茶、龍井3號等優良品種進行移植。

合作社的標準化茶產業基地。
在茶葉加工技術方面,每年合作社都會高薪聘請來自浙江的專家就茶葉種植、茶葉管理等內容對茶農進行培訓。同時,在包裝上,注重嚴格分級包裝,包裝盒傳達本村“西林寺”禪宗文化信息,提升合作社茶的品位。每年3月下旬,合作社還定有5天的“品茶節”,加大宣傳和推薦合作社茶的力度。此外,合作社還申請了“三綠”食品認證,注冊了“九井溝”“黃大白茶”等品牌商標。
第四,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茶產業是黃大村主導產業,是該村貧困戶和茶葉合作社社員脫貧致富奔小康的主要途徑。近年來,黃大村依托村茶葉合作社,一邊擴大合作社規模,一邊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兩輪”驅動,讓全體村民享受到合作社帶來村級集體經濟不斷壯大給予的紅利。
2016年,該村茶葉合作社按542股,村占294股、村民占248股進行第一次紅利分配后,村里又對五保戶、低保戶近100戶每戶給予400元進行第二次分配,讓大家共享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成果。
村民楊連生是合作社社員,60多歲,4口之家,是典型的因學致貧貧困戶。他本人在村合作社茶廠務工,年收入2.2萬元。妻子發揮會摘茶葉的特長,每年有3000元的收入。在合作社的幫助下,他終于在2016年實現了脫貧。
目前,合作社每年可為周邊村民和到合作社務工的人員帶來上百萬元的實惠。其中包括,土地流轉費250元/畝,采鮮茶20元/斤,摘茶每年開支就達38萬元左右。合作社計劃在8年內帶動全村茶葉種植面積達到人均一畝的目標,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今年實現10戶31人脫貧。

合作社的茶產業發展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存在著增長方式比較粗放、茶園抗風險能力弱、茶經營主體薄弱、茶葉精深加工滯后、茶產品高附加值較低、單位面積增值壓力增大、茶文化旅游資源挖掘力度不夠等問題。同時,也面臨著“綠色”壁壘,外地茶產品的沖擊、茶資源綜合利用保障不強、發展后勁乏力、新型飲料對傳統茶葉市場沖擊等威脅。要進一步發展茶產業,必須圍繞茶產業的定位以及發展目標等中心問題,改變經濟增長方式,從科學、生態、經營、政策等方面,走產業結構調整和供給側改革可持續發展之路。
一是堅持依靠科技進步,促進茶產業發展。要在茶園管理和茶制作工藝技術含量上下功夫,要不滿足現狀,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向那些“品牌”茶地方學習,不斷提高茶產業科學化管理水平,打造“名特優”和“高大上”的產品,向全國名茶產品看齊。
二是堅持市場導向機制。推進全縣茶產、供、銷、消費一條龍產業鏈服務,形成產業集聚,抱群發展,不斷提高合作社茶產品市場占有率,開拓新市場。
四是堅持依托品牌打造,不斷提高合作社茶產業的知名度和競爭力。用叫得響、名氣大、聲譽好能走出去的拳頭產品,形成茶的品牌效應。
五是堅持錘煉茶業文化,進一步提升茶產業的軟實力。發展茶產業,既要注重產品創牌,又要重視茶文化的打造,學會兩條腿走路。如果只一味強調“創牌”,而忽略不注重茶文化建設,那注定是走不遠的。
六是堅持旅游協同推進,同步挖掘茶產業發展的新業態。根據茶基地實際,充分發揮茶葉產業及自然人文資源優勢,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和精準扶貧攻堅戰,逐步發展農家樂形式的鄉村旅游產業,做到產業發展與村莊建設相融合,與脫貧攻堅相銜接,達到“以人為中心”,實現鄉村經濟可持續發展。
七是堅持開放理念興茶,全方位拓展茶產業發展空間。要用足用活政策,要創新思想,發展要上規模、上檔次,爭取國家各級和有關部門項目資金的扶持有新突破。同時,堅持“綠色”發展不動搖,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推進茶產業長期可持續發展。
安徽省宿松縣供銷社煙花爆竹有限公司)
好包裝,助力產品銷售
農產品包裝是農產品的外衣,一方面它能在產品運輸、銷售的過程中對農產品進行保護,盡量延長儲存時間、減少運輸損耗;另一方面它是品牌建設的一部分,是品牌形象的直觀展示,好的包裝能起到吸引消費者、刺激消費的作用。隨著市場經濟以及電子商務的不斷發展,消費者對于農產品包裝有了更高的要求,以往傳統、初級的包裝已難以滿足消費者的購物需求。那么,農產品在包裝方面可以有哪些提升,以提升消費者購物體驗、助力產品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