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新華
一代偉人毛澤東,是20世紀中國最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他以理想的勇氣和堅毅的決心,改變了現代中國的面貌和世界歷史的進程:他以氣勢磅礴的詩詞和極富個性的書法。感動和征服了包括他的朋友和敵人在內的所有人。20世紀三四十年代,在漫長的革命征程中,他一路征戰、一路抒懷,留下了眾多豪邁壯美的詩詞,并在之后的幾代人心靈深處激起強烈共鳴。他的詩詞。“發黃鐘大呂之強音,吐山川日月之精華”,氣魄雄偉豪邁,格調陽剛恢弘。意境高遠壯闊。
20世紀五六十年代。傅抱石和李可染、關山月、黎雄才、錢松嵒、陸儼少、何海霞、潘天壽等一批中國山水畫家。深深地被毛澤東的詩詞所感染,他們心懷崇敬,深刻揣摩,反復畫繪,大量創作毛澤東詩意山水。使之成為一種極具時代特色的山水畫品類。1959年9月,值新中國成立10周年前夕,傅抱石與關山月以毛澤東《沁園春·雪》為意合作《江山如此多嬌》。將創作毛澤東詩意畫推向了高潮。其氣魄之大、意境之新、布局之美,世所罕見,在某種意義上象征著一個時代的民族文化心態。樹立了民族繪畫新的審美范式。“詩因名傳,畫因詩顯”,毛澤東詩詞、毛澤東詩意山水畫珠聯璧合相得益彰。
傅抱石是新中國美術史上最早探索毛澤東詩意山水畫創作并取得歷史性突破和成就的畫家。以其那慣用的表現文學作品的方法。將毛澤東詩詞中那些激動人心的篇章移入到自己的畫面中。構成了他后期中國畫創作中比較獨特的一部分,并因而成為全國畫壇開毛澤東詩意畫風氣的第一人。從1950年初直至1965年9月去世,為了緊隨時代潮流,傅抱石揚長避短,將自己的注意力和精力投注于“毛澤東詩意畫”的創作。幾乎將當時發表的37首毛澤東詩詞全部進行了詩意的圖解和詮釋。事實上,由于某種精神上的契合,毛澤東詩詞的確為傅抱石的個人創作提供了一個適合的舞臺。在15年的晚年生命里。傅抱石大約創作毛澤東詩意畫近二百件作品,成為創作毛澤東詩意畫最多的畫家。并通過展覽、出版等傳播途徑將毛澤東詩意山水畫引入大眾化審美領域,從而為當時的山水畫家提供了成功的典范。題材的擴展、手法的大膽和想象的豐富。這些毛澤東詩意畫構成了傅抱石后期繪畫創作中極具特色而又頗為新穎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傅抱石充分發揮了善于營造整體氛圍的繪畫語言技巧。使他的毛澤東詩意畫具有濃郁的個人特點。
不僅如此。傅抱石也是國內毛澤東詩意畫創作經驗系統總結的第一人。他將個人經驗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提出了毛澤東詩意畫創作的若干體會,給他人以啟示,這在當時的確十分少見。正是這種理論感。使傅抱石在新中國的美術發展進程中永遠保持領先。事實上。閱讀新中國美術史,1960年后的毛澤東詩意畫創作幾乎無不出自傅抱石的三點體會。從這個角度來看。傅抱石的毛澤東詩意畫創作及其理論總結具有特殊貢獻。
毛澤東詩意畫理所當然地構成了傅抱石后期繪畫創作中極具特色而又頗為新穎的一部分。與毛澤東詩詞中所反映出來的廣闊胸懷和豪邁氣概一樣。傅抱石的毛澤東詩意畫也充滿豪邁之氣,無論是意境的構思、內涵的把握,還是位置的經營、技巧的表現。皆非一般人能比。更重要的是。傅抱石充分發揮了善于營造整體氛圍的繪畫語言技巧。使他的毛澤東詩意畫具有濃郁的個人特點。
綜合考察。傅抱石的毛澤東詩意畫從風格上大致可分為兩類,其一得自傅抱石寫生的啟發,傅抱石率領的二萬三千里旅行寫生一方面把20世紀50年代開始的以寫生帶動中國畫推陳出新的運動推向了一個歷史的高潮。同時為其毛澤東詩意畫創作充實了諸多素材。對毛澤東詩詞中所表現的實景的實地考察或寫生。使傅抱石對毛澤東詩詞形成了直觀感受和切身體會。因此。與僅在畫室中揣摩詩意創作的畫家比較。傅抱石在表達意境與品位上更勝一籌。如《芙蓉國里盡朝暉》得自于長沙橘子洲頭的實地寫生,是傅抱石頗為得意的作品,先后創作了十余幅同樣的作品。《高峽出平湖》應該也是來自于西陵峽的寫生經驗。與1963年所作《西陵峽》構圖十分相似。如《<到韶山>詩意圖》《虎踞龍蟠今勝昔》等都蘊含著他的許多寫生因素,圖式與風格都與相關的寫生題材十分類似。如果說,傅抱石20世紀40年代的古人詩意畫基本運用想象、浪漫手法的話,那么,到了20世紀60年代初。傅抱石在其毛澤東詩意畫創作之中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相當的寫生因素。從而構成其毛澤東詩意畫的特色之一。
誠然,毛澤東詩詞的豪放風格符合傅抱石內在的浪漫氣質。也的確激發他十幾年如一日的創作熱情。由于其潛在的氣質和本性。傅抱石在毛澤東詩意畫中也能保持著原有的灑脫本色,特別在那些基本不受形象約束的畫作中,他常常采用一貫的繪畫技巧。這便是另一類毛澤東詩意畫。如果僅從繪畫本體的角度出發。這部分作品當然是傅抱石最優秀的毛澤東詩意畫了。如《<沁園春·長沙>詞意圖》《<浪淘沙·北戴河>詞意圖》《<憶秦娥·婁山關>詞意圖》等,傅抱石一再創作,冊頁、橫幅、立軸、扇面,樂此不疲。在《<沁園春·長沙>詞意圖》中,傅抱石畫茫茫湘江,百舸爭流,一艘舟船滿載同學少年,意氣風發,指點江山,激揚文字,遠處群山層林,灑滿紅光,畫面境界寥廓,詩意盎然。以散鋒偃筆勾出的漾漾水波。是傅抱石典型的畫水法。赭石渲染的遠山,濃淡積染。渾融而有空間層次。在《<浪淘沙·北戴河>詞意圖》中,傅抱石憑借畫雨、畫水的嫻熟技巧,淡墨干皴畫出大海,斜刷幾筆畫出大雨,由此“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之意境得以呈現,浩瀚江面,白浪滔天,疾風驟雨,江葉飄飛,帆船沖浪而行:復以大塊濃墨點染巖石,散鋒側筆畫出波濤水紋,大筆水墨刷染急雨,著意渲染“大雨落幽燕”、“蕭瑟秋風”之氣氛,而機械化的漁船群中,冒出點點白煙,表明了時代的氣象,所謂“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雖為冊頁小品,但小中見大,筆墨酣暢,意境空闊,極具動感。在《<憶秦娥·婁山關>詞意圖》中。傅抱石以巨岡疊嶺為主體。山腰煙鎖霧迷,山頭紅旗飄揚,隊伍涌動,遠處一抹殘陽如血,其山巒皴染的筆觸雄勁豪放,線條勾皴和水墨潑染渾成一氣,再加上破鋒點皴,山勢沉雄渾厚,山石的結構、質地所具有的多樣變化得以完美呈現。充分展示了“抱石皴”豐富的筆墨魅力。
作為一種特定題材,肇始于20世紀50年代的毛澤東詩意畫是在日益政治化的社會現實中,使中國畫作品能夠順利獲得主流社會認可的一個重要媒介。進而成為當時中國畫家普遍選擇的公共題材,反映T20世紀下半葉中國的社會政治結構和文化生活的變化。呈現出一種特定的風格趣味和思想觀念。“從毛澤東的詩意出發探索山水畫的新方向,毫無疑問是建立在中國這樣一種特定的傳統基礎上的”,“在新中國山水畫受到質疑和否定而使山水畫家們在尋找藝術發展的新方向的時候,毛澤東的詩確實為他們提供了一個新的天地。一個探索的新方向”。
責任編輯:宋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