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 超
新時代寶山鄉村振興之路
■凌 超
當前,寶山區正著力建設“兩區一體化”升級版,寶山農村工作進入了動能轉換期,傳統發展的動能正在減弱,新的發展動能正在孕育。處于轉型期的寶山農村工作要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緊密聯系寶山農村實際,特別是深刻把握全區農業可利用土地資源逐年減少,環境承載力的約束不斷趨緊,傳統依靠出租廠房、收取土地租金的農村經濟面臨轉型的現實要求,走好新時代具有寶山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編制完成寶山區“十三五”農業產業和設施農用地布局規劃,劃定3000畝糧食功能區、9000畝蔬菜保護區、1100畝水產養殖水面,實施新一輪農林水三年行動計劃,以農業產業化項目建設為依托,建成城里人家門口的都市現代綠色農業的生態高效示范基地。
啟動寶山區秸稈綜合利用項目,發展綠色循環農業;運用綠色防控、水肥一體、測土配方等技術,實施300畝稻蝦共作高效生態種養模式,優化投入品結構,實現化肥農藥持續減量。藏糧于地、藏糧于技,逐步減少小麥種植,擴大綠肥和冬季深耕曬垡,促進種地養地相結合。做好減量化土地的土壤檢測和障礙土壤修復,實施復耕、造林的分類利用。
進一步調優種養殖結構,增加優質稻米種植,從賣稻谷向賣大米轉變。發展受市場歡迎的特色優質綠葉菜品種,實現優質優價。促進特色水產養殖發展,以長江口大閘蟹為龍頭,以長江鮰魚地理標志申報為契機,推進河蟹標準化生態養殖和鮰魚產業化養殖。種源是農業產業中附加值最高的環節,鞏固發展寶山種源農業優勢,提升寶農34大米、羅麥10號小麥、寶青1號蔬菜、寶楊黃瓜的保育種水平。深化與海洋大學、農科院、復旦大學等產學研合作,為特色精品農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提升農產品綠色認證比例,重點在羅涇鎮探索適宜發展綠色農產品的區域,推進糧食綠色高產基地、蔬菜林果食用菌標準園、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開展綠色認證,實現地產農產品綠色認證“0突破”,“三品一標”產品量質齊升。全區市級標準園總數已上升至11家,明年通過綠色技術的應用,提升14家標準園生產水平,繼續爭創市級標準園,擴大農業標準化生產覆蓋。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和追溯體系建設,提高行業監管能力。
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務服務配置短板以及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短板。借勢中小河道治理、“減量化”、“五違四必”等工作,全面推進農村田網、路網、林網、河網建設,這是寶山農村轉型發展、功能再造的基礎。同時,進一步優化農村空間布局,著力推進農業資源向現代經營主體集中、農民居住向城鎮和農村社區集中、農村工業向開發區和功能區集中。
在2個已建成市級美麗鄉村示范村的基礎上,再推進8個村的美麗鄉村創建,力爭創建1家市級和3家區級美麗鄉村示范村。全區對比村莊改造計劃完成率已超過95%,明年在完成村莊改造收尾的同時,突出村莊改造長效管理。農村林業生態文明建設擺上更加重要的位置,全區統籌解決重大工程建設的公益林占補平衡難題,嚴格保護存量林業資源,挖掘郊環沿線造林空間,全面完成140畝公益林造林任務,進一步提升農村森林覆蓋率。
在農業示范基地、生態休憩林地和美麗鄉村建設的基礎上,聚焦12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點,打造7個近期重點發展項目,形成3個集聚區:以沿江農業生態旅游區為標志的羅涇綠色生態特色小鎮;集古鎮歷史文化、寶山寺宗教文化、聞道園江南水鄉文化為一體的羅店江南歷史文化名鎮;集球根花卉觀賞、閑暇農事體驗、科普教育為一體的月浦花卉休閑觀光農業集聚區。通過美麗鄉村徒步賽等活動,擴大影響力,使寶山鄉村成為融合生產生活生態、宜居宜業宜游的廣闊天地。實現新時代寶山農業在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中再生,農村在與城市功能互補互動中再造。

在完成農村承包地確權的基礎上,強化后續管理,推進農用地流轉市場化建設,引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逐步納入公開市場交易平臺規范進行,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由實物形態向價值形態轉變。
村級產權制度改革,做到應改盡改、基本完成。全面完成村集體經濟組織證明書換發和賦碼,確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人資格。指導相關鎮制訂鎮級產權制度改革方案,成熟一個推進一個,實現完成鎮級產權制度改革的鎮總數達到4個。同時,不斷健全治理機制,規范內部運行,逐步提高集體經濟收益分配比例,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農民。
落實98個已改制村的分賬管理要求,推進村級政經分離。創新農村集體經濟管理模式,在羅涇鎮取得試點成效的基礎上,擴大村經委托鎮管試點。圍繞土地、人口、收入等因子,建立新形勢下村級組織基本運轉經費公共財政分級分類托底保障機制,實現改革后和深化生態環境綜合治理下村級組織基本運轉經費精準托底,促進經濟薄弱村健康發展。以購置留存樓宇物業、合作開發產業園等途徑,探索農村集體經濟轉型發展的有效方式,實現農民收入的可持續增長。□
寶山區農委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