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愛華
打造人才“引擎”帶動增收致富
——“麗水農師”農村實用人才品牌建設的思考
■余愛華

創新驅動,生態富民,科技富民先行,浙江省麗水市尤為如此。近年來,在麗水綠水青山間,作為“兩山”理論實踐者和科技致富“火車頭”,一批有志之士依托自身的科技、規模和理念優勢,積極發揮科技致富典型示范作用,努力惠及周邊農戶。他們的共同名字就是──“麗水農師”。
麗水市作為典型山區和經濟后發地級市,農業人口占總人口數的82.9%。麗水市始終把提升農民素質和提高農民就業創業技能作為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和動力。2012年,啟動“麗水農師”人才品牌創建工作,市、縣兩級農辦和相關部門努力提供平臺搭建、人才培訓、政策引導、專家幫扶等支撐,引導各縣(市、區)推出特色人才子品牌,積極構建以“麗水農師”為龍頭、“1+X”農村實用人才品牌體系為網絡,以人才品牌建設帶動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培養和培育工作,有效增強了農民增收致富的科技含金量,提升了農民市場主體意識,成為農民奔向全面小康路上的人才“引擎”。目前,全市現有農村實用人才87905人,2016年新增12519人,培訓農村實用人才18766人,完成全年任務的144%。目前,在全市人才隊伍結構中,農村實用人才占22%。
全市擁有“麗水農師”子品牌20個,如蓮都區“鄉村能人”子品牌、龍泉市“龍泉農村技師”、青田縣“僑鄉農師”、云和縣“云和師傅”和“云農高師”、慶元縣“菇鄉師傅”、縉云縣“縉云燒餅師傅”和“縉云茭白師傅”、遂昌縣“電商新農人”、松陽縣“松陽茶師”、景寧縣“畬鄉農師”等。其中,2016年新培育縉云土索面師傅、松陽工匠、龍泉安仁魚頭師傅、遂昌北界紅提師傅、遂昌石練菊米之星5個子品牌。近3年來,共培訓生產能手、經營能人、能工巧匠等經營能手類“麗水農師”5萬余人。
“麗水農師”聚焦生態農業和農旅融合發展,開展農業科技創新,打造生態農業精品,發揮示范輻射作用,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引路“財神”。根據生產能手、經營能人和能工巧匠三類市場主體,按照不同特點和行業分布,“麗水農師”主要集中在農業主導產業、特色產業、優勢產業等領域。自2012年至今,已選拔三批共300名“麗水農師”,其中精英農師30人,發揮了良好社會效應和經濟效應。如精英農師、云和縣大田水果合作理事長季偉平,堅持不懈地在葡萄種植事業上奮斗了20多個年頭,在全市推廣葡萄新品種2000多畝,總產2800多噸,創經濟效益3000萬元,被譽為云和縣“葡萄王”。
“云和師傅”品牌建設從“老三寶”(食用菌、茶葉、蔬菜)向“新三寶”(民宿、電商、商超)轉型升級。出臺政策鼓勵“云和師傅”返鄉二次創業發展農家樂民宿、電商等產業,可享受1千至2萬元補助。目前,已培育電商師傅244名、商超師傅86名、民宿師傅230名。在421名“云和師傅”的引領示范下,全縣1.46萬名農民從事異地綜合開發,足跡遍布全國29個省市、294個市縣、3786個鄉鎮,年創經濟收入5億多元。
縉云縣每年在縣外烤燒餅有3000多人,一家經營較好的店鋪,年營業收入在百萬元以上,如杭州“胖子燒餅”店與北京“天意燒餅”鋪、“夫妻店”選好店址合作其月營業收入能達到20萬元以上。該縣在“燒餅師傅”品牌基礎上,開展縉云“爽面師傅”品牌打造,全年培訓“爽面師傅”500名,組建土面特色產業農合聯,打造土面博物館,舉辦土面制作大賽。
云和縣作為試點縣,制定《云和縣扶貧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育工程實施方案》(云政辦發〔2016〕19號)、《關于進一步推進扶貧創業致富帶頭培育工程促進低收入群體增收的若干政策》(云政辦發(2016〕105號),創新開展百師扶貧助千家和低收入農戶幫扶大趕集活動。目前,云和縣已開展培訓3期206人,成功幫帶低收入農戶693戶、1815人,超額完成了“2016年培育扶貧創業致富帶頭人150名、確保1000名低收入農戶脫貧增收”的目標。今年,該項工作已在全市全面展開。
一是“一縣一品”科學布局。各縣(市、區)圍繞當地農業主導產業、特色產業和優勢產業發展,開設特色培訓專業。慶元縣根據千余名菇民在全國各地從事菌種生產工作的縣域特點,開展食用菌生產技術培訓,創建“菇鄉師傅”人才品牌。景寧縣結合畬藥特點,運用“藥食”同源原理,制作畬族特色的月子餐,開展育嬰師培訓,創建“畬鄉大嫂”品牌。龍泉市打造“龍泉茄農”“安仁魚頭師傅”、遂昌縣打造“北界紅提師傅”,初步形成人才培育、產業發展、品牌推廣“立體式”運作體系。
二是細分專業“私人定制”。在培訓內容上,注重圍繞產業鏈的上游、中游、下游開展細分化培訓。“松陽茶師”培訓內容涵蓋從種植、加工、營銷到評茶、茶藝、導游的各個環節。針對農家樂民宿經營、宣傳、服務等環節,配套推出鄉土創客、管家、導游、廚師、工匠等“鄉土”系列培訓。目前,麗水市已有351人獲得鄉土導游證,110余人獲得鄉土管家證,35人獲得鄉土廚師證。
三是創新特色化培訓模式。逐步完善“市級農民學院+縣級農民學校+實訓基地”培訓網絡體系和培訓組織服務方式。市本級在農業產業高端人才培育上先行先試,依托麗水農民學院開創性開設綠色食品生產與經營專業雙元制大專班,在茶葉和食用菌方面的“麗水農師”培育對象中培養一批具有大專學歷文憑、取得相關職業工種三級(高級工)以上職業資格證書的“學歷+技能型”農民大學生,首批38位學員今年已在麗水農民學院畢業。
一是準入制度規范發展。以標準化支撐人才品牌創建工作,提升品牌質量和服務水準,提高品牌競爭力。出臺《“麗水農師”選拔管理暫行辦法》(麗委人〔2012〕11號),明確了選拔范圍和選拔條件等,實行動態管理。修訂出臺《麗水市農民培訓項目管理實施細則(暫行)》(麗農辦〔2016〕5號),重新界定了培訓對象、資金使用限額、時間和機構等內容。云和縣制定發布《“云和師傅”認定派遣規范》,對云和師傅認定、云和師傅異地綜合開發的組織管理架構和派遣流程在全縣范圍內進行了統一和規范。松陽縣制定出臺《松陽縣“松陽茶師”職業資格評審辦法(試行)》,被授予首席“松陽茶師”的,可參照《松陽縣加強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暫行辦法》中政府崗位津貼相關政策,享受具有正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政府崗位津貼。
二是借力借智引領帶路。2009年開始實施農業產業首席專家(顧問)制度,充分發揮近50名專家顧問在11個產業的引領作用,并對本土專家團隊的“傳、幫、帶”。全市各地也充分利用機制創新為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培養和培育工作注入活力。云和縣實施農村實用人才創業帶頭人“十百千”幫培工程,圍繞食用菌、板粟、雪梨等十大主導產業重點培育10名產業帶頭人、100位科技示范戶、1000戶種養大戶。慶元縣探索建立“農民專家”制度,首批聘用16名從事種植、養殖、加工、銷售等方面的鄉土人才為“農民專家”,帶動、指導相關農戶638戶,培養農村實用人才574人。
三是資金“活血”注入動力。制定金融扶持政策,幫扶麗水農師就業創業,扶持產業做強做大。蓮都區制定“鄉村能人”創業金融扶持政策,明確“鄉村能人”可享受貸款額度、期限、利率的最大優惠,最大綜合授信額度為2550萬元,最長期限為2年,利率比同等其他貸款再下浮40%。縉云縣將“縉云茭白師傅”納入人才管理項目庫,對“縉云茭白師傅”發展農業產業15畝以上或創建實體經濟,實行創業扶持獎勵資金3000元。松陽縣出臺獎勵辦法培養“松陽工匠”:被評為“松陽名匠”的,給予一次性獎勵5000元;對新建成的“松陽工匠”名師工作室,給予1萬-2萬元獎勵等。
一是搭建平臺異地開發。因地制宜在異地建立人才服務機構及創業基地,優化“麗水農師”異地創業環境。云和縣建立縣鄉村三級異地開發聯絡機構,縣級成立異地開發聯系處、鄉鎮成立聯絡站、村里成立聯絡組,構建農民異地開發立體溝通聯系網絡,有效促進各類創業信息互通共享。在421名云和師傅異地開發的引領示范下,全縣共有1.46萬人從事異地農業綜合開發,年經濟收入5億多元。部分云和師傅走向世界,劉明師傅在巴西的巴西利亞區從事食用菌產業發展,石余偉師傅受聘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市郊區農場食用菌技術指導員。
二是行業自律加強服務。建立人才品牌隊伍自律服務組織,滿足產業發展需要。云和縣設立云和師傅協會及云和師傅協會黨總支委員會,加強服務指導。縉云縣增設縉云燒餅品牌建設辦公室,并成立縉云縣燒餅協會,已授權開設縉云燒餅示范店200余家。
三是品牌戰略做大做強。鼓勵各地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積極開展培訓品牌、勞務品牌、人才品牌的商標注冊工作。2005年云和縣向國家工商總局申請注冊了4大類40個類別的“云和師傅”技術項目,2008年“云和師傅”品牌被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正式批準,成為全省唯一以人稱命名的注冊商標和第一個勞務商標。近兩年云和師傅先后分別被縣、市、省評為著名商標。麗水農民學院已完成向國家商標局申報“農超培訓”注冊商標工作。“縉云燒餅”商標正在注冊中。目前,縉云燒餅師傅約有1.4萬人,其中有部分人已走出國門,到澳大利亞、加拿大、阿聯酋等10多個國家開燒餅店。
以“麗水農師”品牌建設為引領,堅持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理念,力爭做到農村實用人才工作強規范、講實效、成體系、重品牌,培育一批有覺悟、懂科技、善創業、留得住、用得上的農村實用人才,服務農業綠化、農村美化、農民增收。
按照產業、行業、領域細分,體系化推進“麗水農師”培育工作。一是精準化選拔培養對象。引導更多的職能部門參與本行業人才培養規劃、需求調查、學員選拔和跟蹤服務等工作職能,形成“眾人拾柴火焰高”的良好態勢,更精準地結合產業選拔培訓對象。二是創新化完善培訓體系。實施“農民素質提升計劃”,以人才培訓作為人才培育的主抓手,推動培訓項目科學化、培訓管理規范化、師資教材共享化和人才培育立體化。三是精細化設立培訓項目。加大“麗水農師”培訓力度和精細度。如針對農家樂民宿經營、管理、宣傳等環節工作,配套推出鄉土管家、導游、廚師、創客、工匠等“鄉土”系列培訓。
完善政府支持、社會參與、個人主體的創業運行機制,進一步整合創業資源。一是加強創業項目儲備。制定重點創業項目名錄,為有意愿、有資金、有能力的“麗水農師”創業者提供項目,加強信息對稱度。二是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大力扶持初期創業、成長性較好的創業項目,優化“麗水農師”創業環境,降低創業門檻和稅費負擔。三是創新金融支持渠道。設立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出臺創業擔保貸款財政貼息政策,不斷提高“麗水農師”創業的參與率和成功率。
創新機制培育一批“農創客”、種養大戶“農二代”等新農人,不斷健全完善培訓和創業服務平臺。一是培訓體系融合發展。通過師資融合、項目融合、基地融合、服務融合和激勵融合等舉措,實現農民大學、農民學院、農民學校三級平臺融合發展。加強農民學院(校)與農村實用人才示范實訓基地有效銜接,架構更為完善的農民培訓網絡體系。二是健全完善服務機構建設。成立“麗水農師”創業服務中心,為創業的農民工提供信息、技術、培訓、項目咨詢等服務。依托現有的各類開發園區、農業園區,盤活閑置廠房等土地資源,建立一批創業孵化基地或創業園。三是不斷發展提升創業服務。為“麗水農師”創業創新個人和企業提供企業管理、財務咨詢、市場營銷、人力資源、法律顧問、知識產權、檢驗檢測、現代物流等第三方專業化服務。
一是加快品牌注冊。積極創造條件注冊“麗水農師”商標,特別是對相關文字和圖形知識產權加強保護。二是整合宣傳渠道。突出“麗水農師”區域公用品牌營銷,提升品牌建設知名度。重點聚焦浙江日報、浙江電視臺、浙江廣播電臺等省級知名傳統媒體,輔以新媒體的活動推廣,力爭形成電視、報刊、廣播、網絡、戶外廣告等立體化營銷陣地。三是活用載體聚人氣。用“麗水農師”冠名文藝活動,編印麗水農師典型人物宣傳資料,依托“麗水農師”評選開展品牌推介活動,實現品牌集聚人氣。□

浙江省麗水市農村工作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