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榮偉
環境保護在德國
■高榮偉
德國人的環保意識之高,環顧全球,無出其右者。2016年,德國環保部門做過一次詳細的環保問卷調查,其中一項是:環保與駕駛汽車,哪個是你的最愛?調查結果顯示,91%的德國人認為自己應該為環境保護負責。而為了使環境變得更好,他們愿意放棄駕駛自己最喜歡的汽車。
“高檔的奔馳、寶馬、保時捷,即便德國工藝再好,面對環保話題時,德國人也愿意忍痛割愛。”對此,《華盛頓郵報》發表評論指出,“德國的環境治理得好,天藍、云白、太陽明,城市整潔,這讓不少經濟發達體羨慕不已,也令自以為是的美國人感到汗顏?!?/p>
去過德國的人,無不為德國清新的空氣、翠綠的山林、湛藍的天空和清澈的河流嘖嘖稱嘆。在德國居住久了,慢慢認識到,德國優美的環境,源自于他們的環保意識。那么,德國人的環境保護意識,是如何培養起來的呢?保護環境,德國政府有哪些高招呢?
自然對于人類非常公平,人們為自然付出什么,就會從自然那里得到什么樣的回報。
德國有許多天然湖泊,這些湖泊里禁止機動船行駛,更沒有游人往水中丟棄廢物,因此湖水常年碧波蕩漾。據媒體報道,德國南部的貝希特斯加登的國王湖,盡管每一天游人如織,但國王湖里的湖水竟達到了飲用水的標準。“美麗的國王湖擁有清澈的湖水和兩岸茂密的樹林、醉人的景色讓每一位游客流連忘返。”
德國人的環保意識可以從他們的生活細節里略見一斑。在學校,老師會教育學生自覺養成節能和環保的良好習慣。德國學校的教室很大,教室右前方有洗手池和雜物櫥,還有4個不同顏色的垃圾桶,分別存放金屬、廢紙、塑料和食物。分類丟棄垃圾的習慣,孩子們早在幼兒園已養成。孩子們喝茶進餐用的杯碗都是玻璃、金屬或是瓷器制作的,沒有塑料和紙制品,這些都可以重復使用。
德國小學生也輪流值日,值勤內容是負責能源節約——只有在光線不足時才開燈,且先打開遠離窗口一邊的燈,然后才用臨近窗口的燈,并盡可能地利用自然光照明。冬天供暖時,教室氣窗不打開,因為熱空氣浮在上面;下面的大窗只在課間開啟5分鐘左右,達到通風換氣目的;當教室里夠熱時,就要關閉暖氣。
在德國,盡管每個家庭平均擁有兩輛汽車,但順路的鄰居合開一輛車上班早已成為習慣。此舉不僅不被認為是吝嗇,而且還被貼上了“綠色時尚”的標簽。孩子們上學不用家長駕車接送,而搭乘大型校車,以減少汽車廢氣的排放總量。在德國人看來,上班上學的最好方式,是騎馬、騎車、溜旱冰以及步行。德國政府還提倡人們在家開店,不是因為能賺錢,而是可以免去每天駕車上下班,減少交通阻塞。
德國人的環保意識令人肅然起敬。然而,德國人的環保意識卻不是一蹴而就的。眾所周知,德國科技發達,早在二戰的時候,德國就擁有眾多先進武器和裝備,比如V2導彈、STG44突擊步槍、夜視儀、迷彩服、噴氣式戰斗機……據說,現在的先進武器裝備很多都有當年納粹德國的影子。二戰結束后,美英法蘇肢解了德國,分為四區管理德國。而鮮為人知的是,當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之際,蘇聯人拆卸并運走了德國的工業設備,與此同時,深具“戰略眼光”的美國人在第一時間派出了他們的特種部隊,按照擬定的名單大肆搜捕德國科學家,后又“鼓勵”其加入美國國籍,為美國政府服務。
戰敗后的德國,滿目瘡痍,經濟凋敝,整個德國處于無政府狀態,居民缺乏必需的生活來源和電力供應。然而,在沒有政府管理、大批專家離去的情況下,在極度貧困和寒冷中,沒有一個德國人去山上砍伐樹木用來取暖。有人說:“直到今天,德國空氣的優良,就賴于當年沒被砍伐的森林?!?/p>
在保護環境,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維護方面,德國政府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德國,人們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廣告:“請您用布口袋,而不用紙或塑料口袋購物!”“請您直接去面包房買面包,而不買包裝袋里的面包!”“當您感冒了,請用手絹而不用紙巾擦鼻涕?!?/p>
德國人具有很強的環保意識,德國漢高公司生產的最新洗滌用品,連包裝袋也是產品的一部分,可溶化后使用。
為了促進人與自然相和諧,實現綠色發展,使有限的資源變得可持續,德國政府的相關機構有意識地進行引導和約束人們的行為。在德國居民家里,提倡配備可利用洗澡水沖洗廁所的新設備。每一個人要盡量少寫信,如果確實需要寫信,最好改用E-mail,因為節約紙張,意味著少砍樹木。即便年輕人寫情書,也應該雙面書寫,這樣不僅浪漫,而且節約。節日里,如果朋友之間贈送禮品,不必講究外包裝,以便節約包裝原料。三五人如果外出野炊,應該拒絕燒烤,以免濃煙污染環境。在德國開車,車里坐的人越多,交的過橋過路費越少。乘火車也是一樣,5個人一組的周末票,比一個人的直達票要便宜得多。
眾所周知,德國是汽車工業大國,家家有私車,周末全家開車去度假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但在德國逗留時,會經常發現,在一些風景宜人的小城邊上,都開辟有很大的停車場,周圍豎有這樣的標語:“為了保護環境,請您在此停車,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進城游覽。”世人皆知,德國人的賽車實力很強,這一部分是源于他們強大的汽車工業基礎,一部分源于德國擁有大批的賽車愛好者。不過,出于保護環境考慮,德國政府規定,喜好賽車的人,每年至少種植樹木30棵,以“將功補過”。原因是:賽車排放的廢氣比一般汽車多。
顯而易見,在環境保護方面,僅有引導是不夠的,如果沒有嚴格的法律法規和具體的措施做保證,那些廣告性的“標語”和“口號”,只能成為擺設。法律法規是環境保護的最后一道防線。
加強引導是培養公民環保意識的一個方面,在著力引導的同時,德國政府還運用行政,甚至法律手段來增進人們的法律意識。早前,媒體報道了一則消息:一戶人家院子里的樹,因蟲蛀搖搖欲墜,于是主人拿了鋸子、斧頭,想砍掉這棵病樹。他的鄰居在窗口看到后,馬上向當地有關部門報告,5分鐘內執法人員趕來了,果斷制止了樹主的行為。隨后,執法者找來植物研究人員進行勘查,以確定該樹能否砍伐。當確定該樹可以砍伐,在給樹主開出砍伐單據,樹主繳納砍伐、運輸、衛生以及處理等相關費用后,由有關部門砍伐,最后運走。據媒體報道,如若樹主確需砍伐此樹,而沒有向部門報告,樹主除了一分不少地繳納相關費用外,還要繳納巨額罰款,以及因違法而受到的行政甚至刑事處罰。
一般來說,德國人具有自覺的環境保護意識。除了個人意愿,政府的相關部門還進行有意識的引導,用法律法規進行嚴格的約束和管理。
在環境保護問題上,德國人是吃了苦頭的,他們同樣走過了“先發展后治理”的老路。德國人的環保意識經歷了從被動到自覺的過程。
上世紀50-60年代,德國急于改變戰后的落后面貌,積極發展經濟,卻忽視了環境保護。以萊茵河為例。萊茵河沿岸企業把工業廢水直接排入河中,導致萊茵河一度成為歐洲最大的下水道。有媒體形象地比喻,“把照片底版扔到萊茵河里都能顯影?!卑亓旨夹g大學環保專家曲希勒教授談到,那時,在德國工業重地魯爾區,人們看不到蔚藍的天空,早晨穿的白汗衫到晚上就臟了。
上世紀70年代初,德國發生了一連串環境污染事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大幅增加,造成約160公里范圍內多數魚類死亡,約480公里范圍內的井水受到污染影響不能飲用,民眾深受其害。環境災難使民眾認識到,人們賴以生存的土地、湖泊和河流不可能無限度地向人類提供資源。因此,人們開始更多地關注生活質量,而不是生活水平。此時,環境保護成了最緊迫的問題。當時流行的一句話就是:我們為環境付出代價的時候到了。
當德國政府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后,毫不猶豫加大了環境治理力度。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當時的西德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和法規。《垃圾處理法》是德國的第一部環境保護法。90年代初,德國議會將保護環境的內容寫入修改后的《基本法》。在《基本法》20條A款中這樣寫道:“國家應該本著對后代負責的精神保護自然的生存基礎條件。”這一條款對德國整個政治領域產生了很大影響。
從1972年通過的第一部環保法至今,全德國聯邦和各州的環境法律、法規有8000部,除此之外,還實施歐盟約400個相關法規。目前,德國已擁有世界上最完備、最詳細的環境保護法。在這個特殊時期,德國涌現了上千個環保組織,為宣傳環保貢獻著自己的力量。德國政府、16個州和各個縣政府都設有官方的環保機構,另外,德國還有很多跨地區的環保研究機構。在出臺這些法律,實施這些法規,建立各類環保組織和機構的過程中,當時有很多人提出了批評意見,如今看來,這些人也許對了一時,但錯了“一世”。
如今,環保已成為人們的一種習慣,并且融入了德國人的日常生活中。在德國,不僅政府重視環保工作,而且環境保護,人人有責。一次,跟一個德國朋友出去,路過郊區的一條小河,看到一個小孩在釣魚,旁邊卻放著兩根釣竿。德國朋友不高興地走過去,問道:“怎么有兩根釣竿?”在德國,環保部門規定,釣魚一個人只能用一根釣竿。小孩回答說:“跟同學一起來的,他上洗手間了?!惫?,不大會兒,上洗手間的孩子回來了。看到這個小孩沒有說謊,朋友點了點頭,繼續問道:“有執照嗎?”
在德國釣魚,有兩個必備工具——釣魚執照和水域票。德國管理部門規定,一個人要想釣魚,先要辦理釣魚執照。釣魚執照考試的組織者和發證機關是各個城市的漁業辦公室。報名流程很簡單,填表,然后繳費,費用大概幾十歐元不等??荚囈话惴譃閮蓚€部分:筆試和口試。拿到釣魚證后,去釣魚協會或者漁具店購買水域票。然后,就可以愉快地去釣魚了!
聽了朋友的問話,兩個小孩趕緊掏出執照。
“帶尺子了嗎?”德國朋友又問道。按照規定,釣魚者要隨身帶一把尺子,釣上來的魚不到規定的尺寸,要放回河流。兩個孩子又連忙掏出尺子來。
環境保護不僅需要人人行動,自覺參與,而且每一個人還負有監督、教育他人的責任。唯有如此,環保意識才能真正在全社會普及,保護環境才能真正成為每一個人的自覺行動?!盁o論你是一個擁有跨國企業的大富翁,還是一個過著普通生活的老百姓,任誰都離不開環境,環境對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迸笥训脑捲谖叶暇镁没厥?。這也許是德國人積極參與到環保行動中來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在德國,垃圾分類最能體現人們的環保意識。德國8000萬人口,每年制造3000萬噸垃圾。用德國人的話來形容:把這些垃圾裝在一列火車上,火車頭在德國,車尾已到中部非洲。那么,德國是如何處理這些垃圾的呢?
顯而易見,僅僅依靠垃圾清運工是遠遠不夠的。這項龐大的工作量,要求每個人都參與進來。居民家庭每天都在產生垃圾。對于這些源源不斷的垃圾,德國人是這么做的:首先,每個家庭必須把每天的生活垃圾進行分類。為此,家里至少要準備4-5個垃圾桶,這些垃圾桶分別裝不同的垃圾:生態垃圾,包括蔬菜葉子、水果皮等;化學垃圾,例如廢電池等;可回收垃圾,包括玻璃瓶、廢舊紙張等;普通垃圾,包括可燃與不可燃兩類。
在家里分類之后,居民把這些垃圾送到了公共垃圾桶旁,除了把這些垃圾分門別類地裝進不同顏色的垃圾桶,還要進一步把不同顏色的玻璃瓶扔進相應的玻璃瓶專用桶,以方便回收和再利用。如果違反了規定,還要承擔更多的垃圾處理費用,這一點會由垃圾處理公司和政府有關部門進行監管和通知。在德國街頭,常常可以看到,無論男女,甚至步履蹣跚的老人,都會佝僂著身軀,認真地把不同顏色的一兜瓶子,一個一個敲碎,然后扔進玻璃專用桶。
如此看來,光是每天倒垃圾,德國人生活得就夠累了。然而,由垃圾分類而省下來的垃圾費,多得讓人無法想象!以前有人算了一筆賬,數據表明,不分類的5個垃圾桶,每年的垃圾費是20萬馬克;分類后,垃圾處理費不到5萬馬克,省下來的這筆錢不光是裝到了居民的口袋里,同時也節約了政府一大筆開支。所以,在德國,垃圾分類是最基本的環保意識,不僅人人積極參與,而且不辭勞苦。
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要真正落地,不僅要求人人參與,而且還有加強監管。聯邦環保部公布的民意調查顯示,85%的人把環保問題視為僅次于就業的國內第二大問題,75%的人希望德國應該在環境政策上繼續維持在歐盟的領先地位?!坝辛送晟频沫h境保護法律,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貫徹執行,那些法律規則只能是擺設,是中看不中用的花瓶!”面對媒體,德國最大的環保非政府組織“自然保護聯盟”主席契普克尖銳地指出。
為了使環保法律得到切實貫徹,德國設立了環保警察。德國環保警察隸屬聯邦內政部,每名環保警察都要經過一年半的專業訓練。環保警察的任務是:發現環境污染時,立即采取補救行動。從化學毒素外泄到不衛生食品的銷售,都在他們的管轄范圍之內。環保警察行動迅速,他們通過巡邏和使用遙測工具檢查環境的污染情況,一旦發現環境污染的現象,立即采取有效的手段,把污染控制在最小范圍內。任何一條小溪泛起泡沫,環保警察都會前往取樣;凡是已經立法的環保事項,警察在其轄區內一概嚴格執法,比如魚類死亡、垃圾箱冒煙、廢油滲漏或廢氣聚集成霧等,都屬于禁令之列。
在德國逗留的日子里,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德國的優美環境和他們的環保意識。從德國北部到南部,從工礦到鄉村,所經之處景色迷人,空氣清新。連綿不斷的森林、開闊的草地、無污染的風力發電大風車以及清澈流淌的河流,無不體現著由環境保護所帶來的祥和與恬靜。所有這一切,讓來訪者看在眼里,也享受其中?!?/p>

宛東經濟評論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