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平
(大英縣人民醫院,四川 遂寧 629300)
用椎間植骨融合內固定術對退行性脊柱側彎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觀察
何 平
(大英縣人民醫院,四川 遂寧 629300)
目的:探討用椎間植骨融合內固定術對退行性脊柱側彎患者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將2014年10月至2017年1月期間大英縣人民醫院收治的74例退行性脊柱側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這74例患者隨機分為A組和B組,每組各有37例患者。對A組患者進行椎管減壓術,對B組患者進行椎間植骨融合內固定術。然后,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及其Cobb’s 角和VAS(視覺模擬評分法)的評分。結果:B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A組患者,其VAS的評分和Cobb’s 角均低于A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用椎間植骨融合內固定術對退行性脊柱側彎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顯著,可維持其脊柱的生理性穩定,減輕其疼痛感。
椎間植骨融合內固定術;退行性脊柱側彎;椎管減壓術
退行性脊柱側彎是臨床上較為特殊的一類脊柱畸形性疾病。此病主要是由于人體脊柱的功能逐漸退化,或因發生骨質疏松而導致骨骼變脆、腰椎間盤發生退變或半脫位,最終導致脊柱發生側彎[1]。退行性脊柱側彎患者主要有腰腿部疼痛、椎管狹窄、間歇性跛行等臨床表現[2]。以往,臨床上對退行性脊柱側彎患者主要進行椎管減壓術治療,但此術式會對其脊髓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傷,影響其預后。為了進一步探討對退行性脊柱側彎患者進行治療的最佳方法,筆者對大英縣人民醫院收治的74例退行性脊柱側彎患者分別進行椎管減壓術和椎間植骨融合內固定術,其中進行椎管植骨融合內固定術的37例患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將2014年10月至2017年1月期間大英縣人民醫院收治的74例退行性脊柱側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這74例患者隨機分為A組和B組,每組各有37例患者。在A組的37例患者中,有男性20例,女性17例;其年齡為28~55歲,平均年齡為(41.5±8.2)歲;其平均病程為(2.1±0.3)月。在B組的37例患者中,有男性21例,女性16例;其年齡為26~56歲,平均年齡為(42±7.8)歲;其平均病程為(2.3±0.4)月。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對A組患者進行椎管減壓術。具體的方法為:讓患者取俯臥位。在患者腰背部的正中做一個切口,充分暴露其患處的椎板、關節等脊柱附件。對患者狹窄段的椎管進行充分減壓,并松解其受壓的神經根。對因脊柱側彎導致中央型椎管狹窄的患者,采用一側的半椎板減壓術進行治療,同時切除其黃韌帶及椎板深面的骨質[3]。為 B組患者進行椎間植骨融合內固定術。具體的方法為:1)讓患者取俯臥位。2)充分暴露患者發生脊柱側彎的部位,在其胸腹下墊上軟枕,使其腹部保持懸空狀態。3)使用X線C臂機對患者發生側彎的脊柱進行透視,確定其需要進行手術部位椎弓根的水平。4)從患者病變棘突間隙的兩側切開皮膚,鈍性分離其椎板,清除其椎管內的部分軟組織,在椎弓根內植入椎弓螺釘,然后對其發生狹窄的椎管及其周圍的神經管進行減壓處理。5)充分顯露患者術區發生瘢痕粘連的組織,保留其棘突、棘上韌帶及大部分的椎板,清除其棘突下方的黃韌帶及脂肪組織,摘除其患側的椎間盤。6)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將合適的椎間融合器植入其椎間,并對植入的側椎弓根螺釘進行減壓處理。7)對患者的手術切口進行沖洗后縫合,并為其放置引流管。8)觀察患者術后是否發生出血、滲液等情況[4]。
1)采用VAS(視覺模擬評分法)對兩組患者疼痛的程度進行評估。VAS的分數為0~10分,分數越高表明患者的疼痛越劇烈。2)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后其Cobb’s 角的變化。3)將對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分為痊愈、好轉和無效三個等級。1)痊愈:治療后,患者疼痛的癥狀全部消失,其JOA(日本矯形外科學會)評分的改善率>60%;2)好轉:治療后,患者疼痛的癥狀有所好轉,其25%<JOA評分的改善率<60%;3)無效:治療后,患者疼痛的癥狀無變化,其JOA評分的改善率<25%。總有效率=(顯效例數+好轉例數)/總例數×100%。
將本次研究的數據錄入到SPSS16.0軟件中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治療,與A組患者相比,B組患者的 Cobb’s 角及VAS評分更低(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Cobb’s 角和VAS評分的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的Cobb’s 角和VAS評分的比較(±s)
組別 例數 Cobb’s 角(°) VAS評分(分)A 組 37 35.2±5.3 5.14±0.36 B 組 37 22.3±2.1 2.78±0.25 t值 13.764 32.752 P值 <0.05 <0.05
經過治療,與A組患者相比,B組患者治療的總效率更高(P<0.05)。詳情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的比較
近年來,我國退行性脊柱側彎的發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趨勢[5]。退行性脊柱側彎的發病人群主要是中老年人。退行性脊柱側彎主要的發病機制是:椎間盤出現不同程度的退變,導致椎間組織被撕裂磨損、椎間隙的高度降低,從而加重脊柱承受的壓力,使部分脊柱的小關節突面發生不同程度的磨損或退變,進而使小關節部位的咬合失常,導致小關節發生移位,最終引起脊柱側彎[6]。脊柱側彎患者的椎間盤和小關節均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異常表現,這些異常表現可使其椎體傾斜、冠面逐漸呈凹側位,造成關節內部的壓力增大,從而導致其關節內部椎管與椎間孔間的間隙越來越狹窄,最終壓迫其神經管而引起腰腿部疼痛等癥狀[7]。劉繼峰[8]的研究表明,對退行性脊柱側彎患者進行手術治療,不僅可以維持其脊柱的穩定性,還可對其脊柱側彎進行矯正治療,恢復其脊柱正常的生理性功能。進行椎管減壓術是臨床上對退行性脊柱側彎患者進行治療的常用方法。此方法可有效地緩解退行性脊柱側彎患者椎管及神經管的壓力,但對其脊柱冠狀面與矢狀面畸形的改善效果不明顯,而且在術中還容易損傷其脊髓組織,影響其預后。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B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A組患者,其VAS評分和Cobb’s 角均低于A組患者。這說明,用椎間植骨融合內固定術對退行性脊柱側彎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顯著,可維持其脊柱的生理性穩定。筆者認為,對退行性脊柱側彎患者進行椎間植骨融合內固定術具有以下優勢:1)在為患者植入椎弓螺釘后,可通過X線C臂機透視對固定情況進行觀察;2)進行神經管及椎管減壓后對患者的神經、血管、韌帶及關節進行分離,可減少對其肌肉組織造成損傷的程度;3)在切除患者椎間盤的病變組織后選取合適的椎間融合器進行植入,可使椎間融合器可與其自身的組織較好的相容,不僅能夠最大程度地減輕其疼痛感,還可維持其脊柱的穩定。
綜上所述,用椎間植骨融合內固定術對退行性脊柱側彎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顯著,可維持其脊柱的生理性穩定,減輕其疼痛。
[1] 陳林斌,孫曉智,高宇亮.探討椎間植骨融合內固定術對退行性脊柱側彎的治療效果[J].醫藥與保健,2014(10):59-59.
[2] 張偉.椎間植骨融合內固定術在治療退形性脊柱側彎中的應用[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4(29):111-112.
[3] 黃華偉.后路椎弓根釘棒系統治療退變性脊柱側彎的臨床效果[J].中國當代醫藥,2014,21(27):40-42.
[4] 艷志,尚習文.椎間植骨融合內固定術治療退行性脊柱側彎患者的臨床效果[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6,1(7):32.
[5] 楊正麗,榮曉旭.脊柱側彎后路矯形植骨融合內固定術后的護理[J].江蘇醫藥,2014,40(1):118-119.
[6] 謝恒虎.椎間植骨融合內固定術治療退行性脊柱側彎的臨床效果[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25(6):110-111.
[7] 畢海峰,張平,閆棟,等.退形性脊柱側彎患者經椎間植骨融合內固定術治療的效果評價[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6,16(94):68.
[8] 劉繼峰.后路椎弓根釘棒系統治療退變性脊柱側彎臨床療效分析[J].醫學信息,2015,28(8):209-210.
R682.3
B
2095-7629-(2017)20-004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