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敬賢
(沭陽縣人民醫院骨科,江蘇 沭陽 223600)
兩種閉合復位克氏針內固定術對肱骨髁上骨折患兒進行治療的效果對比
張敬賢
(沭陽縣人民醫院骨科,江蘇 沭陽 223600)
目的:比較用閉合復位經皮外側兩枚克氏針內固定術與閉合復位經皮內外側交叉克氏針內固定術對肱骨髁上骨折患兒進行治療的效果。方法:選取沭陽縣人民醫院骨科在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間收治的121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兒作為本文的研究對象。隨機將這121例患兒分對照組(n=65)和觀察組(n=56)。采用閉合復位經皮內外側交叉克氏針內固定術對觀察組患兒進行治療,采用閉合復位經皮外側兩枚克氏針內固定術對對照組患兒進行治療,然后比較兩組患兒手術的用時、術后住院的時間、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骨折處愈合的時間及其肘關節功能的優良率。結果:兩組患兒手術的用時、術后住院的時間、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及其骨折處愈合的時間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4周后,觀察組患兒肘關節功能的優良率高于對照組患兒,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用閉合復位經皮外側兩枚克氏針內固定術與閉合復位經皮內外側交叉克氏針內固定術對肱骨髁上骨折患兒進行治療的效果均較為理想,而用閉合復位經皮內外側交叉克氏針內固定術對其進行治療的效果更好,更有助于提高其肘關節功能的優良率。
閉合復位經皮外側兩枚克氏針內固定術;閉合復位經皮內外側交叉克氏針內固定術;肱骨髁上骨折
肱骨髁上骨折是臨床上常見的骨折類型之一。該病在5~12歲的兒童中具有較高的發病率[1]。臨床研究表明,肱骨髁上骨折患兒約占肘部骨折患兒總數的67%。該病多為患兒跌倒所致。目前,臨床上主要采用切開復位克氏針內固定術和閉合復位經皮克氏針內固定術對肱骨髁上骨折患兒進行治療。對于閉合性肱骨髁上骨折患兒來說,用閉合復位經皮克氏針內固定術對其進行治療的效果較好,具有微創、患兒術中的出血量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低等優勢[2]。而閉合復位經皮克氏針內固定術主要包括以下幾種術式: 經皮外側兩枚克氏針內固定術、經皮內外側交叉克氏針內固定術、經皮外側三枚克氏針內固定術及經皮外側兩枚克氏針加內側一枚克氏針內固定術等。其中,閉合復位經皮外側兩枚克氏針內固定術和閉合復位經皮內外側交叉克氏針內固定術是臨床上較為常用的兩種術式。在本研究中,筆者主要比較用閉合復位經皮外側兩枚克氏針內固定術與閉合復位經皮內外側交叉克氏針內固定術對肱骨髁上骨折患兒進行治療的效果。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沭陽縣人民醫院骨科在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間收治的121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兒。隨機將這121例患兒分對照組(n=65)和觀察組(n=56)。在對照組患兒中,男性患兒有33例,女性患兒有32例;其年齡為5~12歲,平均年齡為(9.3±1.4)歲。在觀察組患兒中,男性患兒有29例,女性患兒有27例;其年齡為6~12歲,平均年齡為(9.2±1.3)歲。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中121例患兒的納入標準是:1)具有進行手術治療的指征。2)年齡在5~12歲之間。3)其肱骨髁上骨折 Gartland 分型為Ⅲ型。4)在骨折后的8~12 h內接受手術治療。患兒的排除標準是:1)患有開放性肱骨髁上骨折。2)患有陳舊性或病理性肱骨髁上骨折。3)其肱骨髁上骨折 Gartland 分型為Ⅰ型或Ⅱ型。4)合并有其他重要器官損傷。
在兩組患兒入院后,對其生命體征進行評估和記錄,明確其橈動脈的搏動情況,將其手部放置在高于肘關節的位置,將其肘部放置在高于心臟的位置。觀察患兒患肢的血液循環、感覺等情況,在必要時可對其進行制動、冰敷和鎮痛治療,以降低其神經、血管和肌肉的損傷程度,減輕其痛苦。對兩組患兒均進行全身麻醉和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協助患兒取平臥位,使其患肢呈外展的狀態。麻藥生效后,在C臂X線機的透視下對患兒的骨折處進行閉合復位。復位成功后,采用閉合復位經皮內外側交叉克氏針內固定術對觀察組患兒進行治療,方法是:從患兒肱骨的外上髁處打入2枚克氏針,從其肱骨的內上髁處打入1枚克氏針(三枚克氏針均要穿過其肱骨對側的骨皮質)。然后在C臂X線機的透視下對克氏針放置的位置進行觀察。若克氏針放置的位置良好,則用鉗夾剪斷克氏針的針尾并將其埋于皮下。最后用敷料對患兒的進針處進行包扎,用石膏對其患肢進行外固定。采用閉合復位經皮外側兩枚克氏針內固定術對對照組患兒進行治療,方法是:從患兒肱骨外上髁的平行處打入2枚克氏針(2枚克氏針均要穿過其肱骨對側的骨皮質),然后在C臂X線機的透視下對克氏針放置的位置進行觀察。若克氏針放置的位置良好,則用鉗夾剪斷克氏針的針尾并將其埋于皮下。最后用敷料對患兒的進針處進行包扎,用石膏對其患肢進行外固定。術后密切觀察兩組患兒的骨折處是否發生再移位及退針等情況。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兒手術的用時、術后并發癥(包括尺神經損傷、骨折再移位、針道感染、骨筋膜室綜合征和肘內翻等)的發生率、術后住院的時間及其骨折處愈合的時間。治療4周后,參照Flynn肱骨髁上骨折的療效判定標準將兩組患兒肘關節的功能分為優、良、可、差四個等級。優:經治療,患兒肘關節屈伸受限的角度<5°,其肘關節的提攜角為10°~15°。良:經治療,患兒肘關節屈伸受限的角度<10°,其肘關節的提攜角為5°~9°。可:經治療,患兒肘關節屈伸受限的角度<15°,其肘關節的提攜角為0°~4°。差:經治療,患兒肘關節屈伸受限的角度>15°,其肘關節的提攜角<0°。優良率=(優的例數+良的例數)/總例數×100%。
用SPSS18.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兒手術的用時、術后住院的時間及骨折處愈合時間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手術的用時、術后住院的時間及骨折處愈合時間的比較(±s)

表1 兩組患兒手術的用時、術后住院的時間及骨折處愈合時間的比較(±s)
組別 例數 手術的用時(min)骨折處愈合的時間(周)對照組 65 31.0±10.6 3.5±2.0 5.6±1.7觀察組 56 31.5±9.8 3.6±2.1 5.5±1.8 P值 >0.05 >0.05 >0.05術后住院的時間(d)
對照組患兒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7.69%,觀察組患兒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10.71%,二者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
治療4周后,觀察組患兒肘關節功能的優良率高于對照組患兒,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治療4周后兩組患兒肘關節功能優良率的比較
Swenson最早于1948年開始使用閉合復位克氏針內固定術治療肱骨髁上骨折[3]。用該術式治療肱骨髁上骨折,具有對骨折周圍軟組織的損傷小、骨折處的穩定性高及患者術后的并發癥少等優點。在本研究中,筆者采用閉合復位經皮外側兩枚克氏針內固定術和閉合復位經皮內外側交叉克氏針內固定術對121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兒進行治療,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用閉合復位經皮內外側交叉克氏針內固定術對該病患兒進行治療的效果更佳,其術后肘關節功能的優良率更高。近年來,有學者反對用閉合復位經皮內外側交叉克氏針內固定術對肱骨髁上骨折患兒進行治療,理由是易導致其發生醫源性尺神經損傷[4]。而在本研究中,為了避免患兒發生醫源性尺神經損傷,筆者在用克氏針對其骨折處進行交叉固定時,首先在其肱骨外髁處打入二枚克氏針,以保證其骨折處的穩定性,然后將其肘關節逐漸伸直,再打入另一枚克氏針。這樣做的目的有兩點:一是在麻藥的作用下可以降低患兒尺神經的緊張度,二是伸直其肘關節有助于將其尺神經并于內髁后方,從而起到保護尺神經的作用。
本研究的結果證實,用閉合復位經皮外側兩枚克氏針內固定術與閉合復位經皮內外側交叉克氏針內固定術對肱骨髁上骨折患兒進行治療的效果均較為理想,而用閉合復位經皮內外側交叉克氏針內固定術對其進行治療的效果更好,更有助于提高其肘關節功能的優良率。
[1] 曾遠,鄭臣校,陳嘉怡.兩種克氏針固定方法治療兒童肱骨髁上骨折的臨床療效比較[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7,11(2):1-3.
[2] 范江榮,許益文,鄭勇,等.急診閉合復位經皮克氏針內固定治療GartlandⅡ-Ⅲ型兒童肱骨髁上骨折[J].中國骨傷,2015,28(5):464-467.
[3] 陶永亮,王冠賢,黃永湘,等.交叉克氏針內固定和外側兩枚克氏針內固定治療兒童創傷性肱骨髁上閉合性骨折臨床觀察[J].中國臨床研究,2016,29(8):1105-1107.
[4] 于鐵強,左玉明,王月光,等.改良外側交叉克氏針內固定治療兒童移位肱骨髁上骨折[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7,32(1):88-89.
R683
B
2095-7629-(2017)20-0100-02
張敬賢,男,1983年10月27日出生,本科學歷,主治醫師,e-mail:zjxm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