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慧茹
(山西省大同市第三人民醫院神經內科,山西 大同 037008)
用不同藥物治療脊髓炎性脫髓鞘病所致疼痛的效果探析
韓慧茹
(山西省大同市第三人民醫院神經內科,山西 大同 037008)
目的:探討用不同藥物治療脊髓炎性脫髓鞘病所致疼痛的效果。方法:對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間在山西省大同市第三人民醫院就診的55例脊髓炎性脫髓鞘病所致疼痛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其病情采用不同藥物對其進行治療,并觀察其治療的效果。結果:經過治療后,本組55例患者中有46例患者(占83.6%)的疼痛癥狀明顯改善。與治療前相比,本組患者接受治療后其重度疼痛率更低,其輕度疼痛率和中度疼痛率均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根據脊髓炎性脫髓鞘病所致疼痛患者的疼痛類型和實際情況采用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法對其進行治療能夠有效地緩解其疼痛的癥狀。
脊髓炎性脫髓鞘病;疼痛;重度疼痛率
脊髓炎性脫髓鞘病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中樞神經免疫系統疾病。此病主要是由脊髓感染所致的免疫功能紊亂引起的[1]。脊髓炎性脫髓鞘病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脊髓內傳導束脫出髓鞘或壞死、性功能障礙、運動功能障礙、脊椎疼痛等,其生活質量可受到嚴重的影響[2-3]。
為了探討用不同藥物治療脊髓炎性脫髓鞘病所致疼痛的效果,本文對在山西省大同市第三人民醫院就診的55例脊髓炎性脫髓鞘病所致疼痛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
選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間在山西省大同市第三人民醫院就診的55例脊髓炎性脫髓鞘病所致疼痛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這55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3例;其年齡為18~58歲,平均年齡為(36.1±1.5)歲;其發病至就診的時間為35~331 d,平均時間為(225.2±38.1)d;其中有初次發病的患者22例、再次發病的患者33例,存在感覺障礙的患者有16例,存在二便障礙的患者有51例;其中有亞急性發病患者26例、急性發病患者29例。
根據患者的病情采用不同的藥物對其進行治療。對于脊髓炎性脫髓鞘病所致神經根痛患者,使用地塞米松、潑尼松和甲基強的松龍對其進行沖擊治療。治療方法是:1)為其靜脈輸注地塞米松,初始劑量為20 mg/d,連續用藥10~14 d ,之后將地塞米松的用藥量降至10 mg/d,連續用藥7 d后改為讓其口服潑尼松進行治療,50 mg/d(頓服),然后以每周降低10 mg/d的速度減少潑尼松的用藥量至完全停藥。2)為其靜脈輸注甲基強的松龍,初始劑量為1000 mg/d,之后每隔3 d將用藥量減少50%,連續用藥12 d后改為讓其口服甲基強的松龍進行治療,60 mg/d(頓服),然后以每5 d降低12 mg/d的速度減少用藥量至完全停藥。對于脊髓炎性脫髓鞘病所致Lhermitte征患者和脊髓炎性脫髓鞘病所致痛性痙攣患者,使用卡馬西平對其進行治療。卡馬西平的用法是:口服,初始劑量為100 mg/次,2次/d。若治療效果不佳,應每隔1 d將用藥量提高100~200 mg/d,直至疼痛明顯緩解(最大劑量不得超過600 mg/d)。對于痛性痙攣情況較為嚴重的患者,應在使用卡馬西平的基礎上為其加用巴氯芬。巴氯芬的用法是:口服,初始劑量為5 mg/次,2次/d。若治療效果不佳,應每隔1 d將用藥量提高5 mg/d,直至疼痛明顯緩解(最大劑量不得超過30 mg/d)。對于服用卡馬西平后出現嚴重不良反應的患者,應聯用氯硝西泮和巴氯芬對其進行治療。氯硝西泮的用法是:口服,初始劑量為2 mg/d。若治療效果不佳,應每隔1 d將用藥量提高2 mg/d,直至疼痛明顯緩解(最大劑量不得超過6 mg/d)。巴氯芬的用法:口服,初始劑量為5 mg/次,2次/d。若治療效果不佳,應每隔1 d將用藥量提高5 mg/d,直至疼痛明顯緩解(最大劑量不得超過30 mg/d)。對于脊髓炎性脫髓鞘病所致肩背痛或內臟痛患者,應使用布洛芬或雙氯芬酸鈉對其進行治療。布洛芬的用法是:口服,0.3 g/次,2次/d。雙氯芬酸鈉的用法是:口服,75 mg/次,1次/d。
采用VAS對治療前后本組患者疼痛癥狀的嚴重程度進行評估。輕度疼痛:VAS評分為0~3分。中度疼痛:VAS評分為4~6分。重度疼痛:VAS評分為7~10分。
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對本文中的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治療后,本組55例患者中有46例患者(占83.6%)的疼痛癥狀明顯改善。不同疼痛類型的患者其疼痛緩解率有所不同。詳見表1。

表1 脊髓炎性脫髓鞘疾病中不同疼痛類型患者治療效果分析
治療前,本組患者的輕度疼痛率、中度疼痛率和重度疼痛率分別為14.5%(8/55)、40.0%(22/55)、45.5%(25/55)。治療后,本組患者的輕度疼痛率、中度疼痛率和重度疼痛率分別為 30.9%(17/55)、60.0%(33/55)、9.1%(5/55)。與治療前相比,本組患者接受治療后其重度疼痛率更低,其輕度疼痛率和中度疼痛率均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本組55例患者疼痛嚴重程度的比較[n(%)]
脊髓炎性脫髓鞘病患者可出現步態異常、肢體無力、關節攣縮、脊椎疼痛等癥狀[4]。相關的文獻報道指出,脊髓炎性脫髓鞘病患者出現疼痛癥狀的機制主要包括以下幾種:1)損傷性刺激對脊髓的抑制作用所致的疼痛不適。2)神經突觸可塑性改變所致的疼痛。3)軸突和神經元受損后產生的刺激性信號所致的疼痛。4)脊髓中小膠質細胞活化所引發的疼痛[5]。研究發現,用地塞米松、潑尼松和甲基強的松龍等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藥物對脊髓炎性脫髓鞘病所致疼痛患者進行治療能夠顯著減輕其疼痛的癥狀。但在采用此類藥物對脊髓炎性脫髓鞘病所致疼痛患者進行治療時,應密切觀察患者是否出現電解質紊亂和骨質疏松等不良反應。卡馬西平可降低神經細胞膜對鈣離子、鈉離子的通透性,從而可降低神經細胞的興奮性,改善疼痛的癥狀。但使用此藥進行治療的脊髓炎性脫髓鞘病所致疼痛患者在治療期間易出現頭痛、視力降低、皮疹和精神紊亂等不良反應。布洛芬、雙氯芬酸鈉等非甾體類抗炎藥能夠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從而可起到退熱、止痛的作用。
綜上所述,根據脊髓炎性脫髓鞘病所致疼痛患者的疼痛類型和實際情況采用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法對其進行治療能夠有效地緩解其疼痛的癥狀,提高其生活質量,改善其預后。
[1] 龔考玲. 脊髓炎性脫髓鞘疾病疼痛癥狀的病因分析及治療對策研究[J]. 中國處方藥,2014(12):97-98.
[2] 石磊,閻桂琴,宋建聰,等. 脊髓炎性脫髓鞘病疼痛癥狀的病因分析及治療對策[J].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1(11):1049-1051.
[3] 陳曉紅.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的觀察及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18):1672-1673.
[4] 靳騰龍,孫紅衛,張鵬,等.顱內假瘤樣脫髓鞘病的臨床表現和病理特征分析[J].河南醫學研究,2015,24(11):25-27.
[5] 孫辰婧,洪柳,劉建國.顱內腫瘤樣脫髓鞘病與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臨床誤診病理分析[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5(9):757-762.
R744.3
B
2095-7629-(2017)20-0106-03
韓慧茹,女,1980年7月出生,碩士學位,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