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孝陳,馬海濤,倪 斌
(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胸外科,江蘇 蘇州 215000)
胸腔鏡縱膈腫瘤切除術治療縱膈腫瘤的效果評析
陸孝陳,馬海濤?,倪 斌
(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胸外科,江蘇 蘇州 215000)
目的:探討用胸腔鏡縱膈腫瘤切除術治療縱膈腫瘤的臨床效果。方法:將2016年4月至9月期間在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胸外科接受開胸縱膈腫瘤切除術治療的35例縱膈腫瘤患者作為對照組。將2016年10月至2017年4月期間在該院接受胸腔鏡縱膈腫瘤切除術治療的35例縱膈腫瘤患者作為觀察組。治療結束后,對比兩組患者手術相關的指標及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結果: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手術持續的時間、術畢至下床活動的時間、術后住院的時間均較短,其術中的失血量較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較低(P<0.05)。結論:用胸腔鏡縱膈腫瘤切除術治療縱隔腫瘤具有創傷小、安全性高、患者恢復快等優點。
胸腔鏡縱膈腫瘤切除術;開胸縱膈腫瘤切除術;縱膈腫瘤
縱膈腫瘤是臨床上的常見病。發生縱隔腫瘤的患者一般無明顯的臨床癥狀,且其腫瘤多為良性。不過,由于縱隔腫瘤發生的部位鄰近患者的心臟、肺、食道、氣管及升主動脈等重要的臟器與血管,腫瘤的體積若不斷增大,腫瘤周圍的臟器及血管均可被累及,從而使其出現咳嗽、呼吸困難及發紺等表現,甚至發生腫瘤惡變等不良后果。因此,應及早對縱隔腫瘤患者實施腫瘤切除手術治療[1]。傳統的開胸縱隔腫瘤切除術存在較大的風險。近年來,隨著微創外科技術的不斷發展,臨床上使用胸腔鏡縱膈腫瘤切除術對該病患者進行治療,顯著地提高了其手術的效果和治療的安全性[2]。為了進一步證實該手術的有效性,本文對近年來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胸外科收治的70例縱膈腫瘤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選取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期間在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胸外科接受手術治療的70例縱膈腫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有36例胸腺瘤患者,8例胸腺囊腫患者,8例神經鞘瘤患者,7例神經纖維瘤患者,6例畸胎瘤患者,5例淋巴瘤患者。這70例患者的納入標準為:1)經胸部CT檢查或MRI檢查確診其患有縱隔腫瘤。2)其病情符合《現代腫瘤學》中關于縱膈腫瘤的診斷標準[3]。3)其腫瘤未侵犯其主支氣管。3)簽署了自愿參與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書。其排除標準為:1)腫瘤已向遠處轉移。2)存在進行腫瘤切除手術的禁忌證。3)合并有可影響機體激素水平的疾病。將2016年4月至9月期間在該院接受開胸縱膈腫瘤切除術治療的35例患者作為對照組,將2016年10月至2017年4月期間在該院接受胸腔鏡縱膈腫瘤切除術治療的35例患者作為觀察組。對照組患者中有男19例,女16例;其年齡在26~57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5.3±6.7)歲;其病程在2~14年之間,平均病程為(3.1±1.1)年;其腫瘤的大小在2.5~7.4 cm之間,平均大小為(4.2±1.1)cm。觀察組患者中有男20例,女15例;其年齡在25~59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4.1±6.3)歲;其病程在4個月~6年之間,平均病程為(3.1±1.2)年;其腫瘤的大小在2.7~7.1 cm之間,平均大小為(4.4±1.2)cm。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為對照組患者實施開胸縱膈腫瘤切除術 具體的手術方法為:使患者取健側臥位或平臥位,充分暴露其胸腔,然后對其進行全身麻醉及氣管插管。待麻醉起效后,為腫瘤直徑較大的患者在其胸骨的正中部做一個切口,為腫瘤直徑較小的患者在其肋間前外側做一個切口。依次切開患者的皮膚及皮下組織,使用肋骨牽開器牽開其肋骨,然后根據進行CT檢查的結果確定其腫瘤的位置,對其腫瘤進行部分或完全切除。手術結束后,為患者放置引流管,對其切口進行縫合及包扎,然后將其病理標本送檢。
1.2.2 為觀察組患者實施胸腔鏡縱膈腫瘤切除術 具體的手術方法為:使患者取健側臥位或半臥位,對其進行全身麻醉及氣管插管。待麻醉起效后,在患者患側的第6~第7肋間做一個長1.5 cm的切口,將該切口作為觀察孔。在患者患側腋前線的第4或第5肋間做一個長3~4 cm的切口,將該切口作為操作孔。經觀察孔置入胸腔鏡,觀察患者腫瘤的性狀及腫瘤與周圍組織的關系,然后經操作孔用超聲刀游離其腫瘤及腫瘤周圍的組織。對于無法游離腫瘤及腫瘤周圍組織的患者,可在其第6肋間做一個長2~3 cm的切口,經該切口置入電鉤,用電鉤打開其腫瘤表層縱膈的胸膜,鈍性及銳性分離其腫瘤的包膜,然后將其腫瘤剝離。患者的腫瘤若為實體瘤,則完整地切除其腫瘤?;颊叩哪[瘤若為巨大瘤或囊性腫物,應先對該腫物進行穿刺、放液,再將該腫物剝離。將切除的腫瘤放入標本袋后粉碎,并分塊取出,用鈦夾夾閉腫瘤的滋養血管。手術結束后,為患者放置引流管,逐層縫合其切口,然后將其病理標本送檢。
觀察記錄兩組患者手術持續的時間、術中的出血量、術畢至下床活動的時間、術后住院的時間及并發癥的發生情況。
本次研究所得的數據均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x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2檢驗。將顯著性水平設為α=0.05。
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手術持續的時間、術畢至下床活動的時間、術后住院的時間均較短,其術中的失血量較少(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的對比 ( ±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的對比 ( ±s)
注:a表示與對照組相比,P<0.05。
組別(n=35)手術持續時間(min)術中失血量(mL)對照組 84.9±20.5 5.4±0.8 6.3±1.3 320.6±43.2觀察組 47.2±10.9a 2.3±0.6a 3.9±1.1a 210.7±40.5a術畢至下床活動時間(d)術后住院時間(d)
手術后在對照組患者中,有3例患者發生感染,有2例患者發生肺不張,有1例患者發生切口脂肪液化,有2例患者發生胸膜腔粘連,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22.9%。手術后在觀察組患者中,有1例患者發生胸膜腔粘連,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2.9%。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較低(P<0.05)。
目前,臨床上主要采用外科手術對縱隔腫瘤患者進行治療,包括開胸縱隔腫瘤切除術和胸腔鏡縱膈腫瘤切除術[4]。實施傳統的開胸縱隔腫瘤切除術可在直視下為患者切除腫瘤,能有效地避開其血管、神經,但該手術的切口較大,術后患者恢復的速度較慢。近年來,胸腔鏡縱膈腫瘤切除術在臨床上的應用日益廣泛。該手術具有對患者造成的創傷小、術后患者恢復的速度快等優勢[5]。
綜上所述,用胸腔鏡縱膈腫瘤切除術治療縱隔腫瘤可顯著縮短患者手術持續的時間、術畢至下床活動的時間及術后住院的時間,減少其術中的失血量,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縮短其康復的時間。
[1] 李海鵬,張保平,王軍岐,等.胸腔鏡在縱膈腫瘤切除術中的臨床應用價值[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3,17(1):58-60.
[2] 劉風金,劉紅新.復雜縱膈腫瘤的外科診治分析[J].河北醫藥,2012,34(16):2487-2488.
[3] 湯釗猷.現代腫瘤學[M].第3版.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245.
[4] 蔡祖勛.原發性縱膈腫瘤的外科診療體會[J].中國實用醫藥,2013,8(28):131-132.
[5] 馬景華,嚴磊,朱冰,等.全胸腔鏡縱膈腫瘤切除46例臨床分析[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5,19(13):157-158.
R734.5
B
2095-7629-(2017)20-0122-02
陸孝陳,男,1986年出生,住院醫師,碩士學位,研究方向:肺癌、縱隔腫瘤、食管癌治療及手術等,郵箱:luxiaochen578@163.com
*通訊作者:馬海濤,男,1961年出生,主任醫師,博士學位,研究方向:肺癌、縱隔腫瘤、食管癌治療及手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