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志強,李春明
(南通市第三人民醫院疼痛科,江蘇 南通 226000)
DSA引導下經圓孔外口溫控射頻熱凝術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上頜神經痛的療效探討
錢志強,李春明
(南通市第三人民醫院疼痛科,江蘇 南通 226000)
目的:探討用數字血管剪影機(DSA)引導下經圓孔外口溫控射頻熱凝術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上頜神經痛的臨床效果。方法:將南通市第三人民醫院近年來收治的80例原發性三叉神經上頜神經痛患者隨機分為甲組和乙組(40例/組)。采用DSA引導下經圓孔外口溫控射頻熱凝術對甲組患者進行治療。采用DSA引導下經卵圓孔溫控射頻熱凝術對乙組患者進行治療。治療結束后,對比接受手術前及手術結束1 d、7 d后兩組患者的VAS評分,比較其術后7d內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術后住院的時間及治療結束后3個月內病情的復發情況。結果:在接受手術前及手術結束1 d、7 d后,兩組患者的VAS評分相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后住院的時間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乙組患者相比,甲組患者術后7 d內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治療結束后3個月內病情的復發率均較低(P<0.05)。結論:用DSA引導下經圓孔外口溫控射頻熱凝術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上頜神經痛具有不良反應少、病情復發率低、患者術后疼痛輕微、恢復速度快等優點。
DSA;圓孔;卵圓孔;射頻熱凝術;上頜神經痛
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是指在面部三叉神經分布區域內出現的陣發性、短暫性的劇烈疼痛,其中,以上頜神經痛發生的頻率為較高[1]。近年來,隨著微創外科技術的發展,數字血管減影機(DSA)引導下溫控射頻熱凝術在臨床上得到廣泛的應用[2]。本文通過對南通市第三人民醫院近年來收治的80例原發性三叉神經上頜神經痛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探討用DSA引導下經圓孔外口溫控射頻熱凝術治療該病的臨床效果。
選取2012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間在南通市第三人民醫院就診的80例原發性三叉神經上頜神經痛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這80例患者在入院時均具有典型的上頜神經痛的表現,均被確診患有原發性三叉神經上頜神經痛。將這80例患者隨機分為甲組和乙組(40例/組)。甲組患者中有男21例、女19例,其年齡在40~76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4.34±2.18)歲;其病程在6個月~7年之間,平均病程為(4.21±1.03)年。乙組患者中有男20例、女20例,其年齡在41~7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5.33±2.18)歲;其病程在7個月~8年之間,平均病程為(4.28±1.43)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對比分析。
1.2.1 對甲組患者采用DSA引導下經圓孔外口溫控射頻熱凝術進行治療 具體的方法為:使患者取平臥位,頭部后仰。為患者連接心電監護儀,并對其進行DSA掃描。以圓孔外口為穿刺靶點,經皮側方入路為患者進行穿刺。將射頻穿刺針精確地調整至患者的圓孔外口處,在其上頜神經支配區出現電擊樣刺痛后,將射頻電極插入穿刺針,對其進行測試。將射頻電極的電壓設置為0.1 V,將感覺頻率設置為50 Hz。患者若無眼部不適的感覺,經穿刺針為其注入0.4 ml濃度為2%的利多卡因。在注射完利多卡因1 min后,將射頻控溫熱凝器的溫度設置為72℃,對患者進行75 s的射頻熱凝治療。連續治療3次。在治療結束后,為患者拔出穿刺針,按壓其穿刺點,并為其粘貼無菌敷貼。術后使患者平臥3 h。
1.2.2 對乙組患者采用DSA引導下經卵形圓孔溫控射頻熱凝術進行治療 具體的方法為:使患者取平臥位,頭部后仰。為患者進行吸氧及心電監護。在DSA引導下定位卵圓孔。按照Hartel前入路法為患者進行穿刺。在射頻穿刺針的針尖接近卵圓孔時,為患者靜脈注射0.2~0.5 mg的阿托品。在穿刺針進入卵圓孔的深度達到3~5 mm后拔出針芯,觀察針芯內有無腦脊液流出。將射頻電極插入射頻穿刺針,對患者進行測試。將射頻電極的電壓設置為0.1 V,感覺頻率設置為50 Hz。患者若無眼部不適的感覺,為其靜脈推注1.0~1.5 mg/kg的丙泊酚。待麻醉起效后,將射頻控溫熱凝器的溫度設置為72℃,對患者進行75 s的射頻熱凝治療。連續治療3次。在治療結束后,為患者拔出射頻穿刺針,按壓其穿刺點,并為其粘貼無菌敷貼。術后使患者臥床休息48 h。
觀察對比接受手術前及手術結束1 d、7 d后兩組患者的VAS評分,比較其術后7d內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術后住院的時間及治療結束后3個月內病情的復發情況。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對接受治療前及手術結束1 d、7 d后兩組患者的疼痛程度進行評分,分值為0~10分。患者的評分越高,提示其疼痛的程度越嚴重。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對本文所得的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在接受手術前,兩組患者的VAS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手術結束1 d、7 d后,兩組患者的VAS評分均較治療前下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不過,在手術結束1 d、7 d后,兩組患者的VAS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接受手術前后兩組患者VAS評分的對比( 分, ±s)

表1 接受手術前后兩組患者VAS評分的對比( 分, ±s)
組別 例數 術前(分) 術后1 d(分) 術后7 d(分)甲組 40 8.12±0.54 1.78±0.92 1.32±0.51乙組 40 8.23±0.46 1.84±0.82 1.43±0.45
在手術結束后的7 d內,甲組患者中有1例患者發生嘔吐,有1例患者發生疼痛,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5.00%。乙組患者中有5例患者發生嘔吐,有2例患者發生頭痛,有1例患者發生三叉神經I支損傷,有1例患者發生三叉神經III支損傷,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22.50%。與乙組患者相比,甲組患者術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較低(P<0.05)。另外,甲組患者術后住院的時間為(5.63±1.58)d,乙組患者術后住院的時間為(6.85±1.71)d,二者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在治療結束后的3個月內,甲組患者中有1例患者的病情復發,其病情的復發率為2.50%。乙組患者中有6例患者的病情復發,其病情的復發率為15.00%。與乙組患者相比,甲組患者術后病情的復發率較低(P<0.05)。
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患者主要的臨床表現為其三叉神經分布區域內出現一過性、電擊樣的劇烈疼痛。該病患者在病情發作的間歇期無癥狀,在每次病情發作后,其疼痛持續的時間為數秒或數分鐘。三叉神經上頜神經痛是三叉神經痛最常見的類型,其發作頻率較高[3]。臨床上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上頜神經痛的傳統方法包括針灸療法及物理療法等,但效果都不顯著。近年來,射頻熱凝技術在三叉神經痛治療中的應用日益廣泛。與傳統的治療方法相比,該療法具有療效好、風險低、創傷小等優點。用該療法治療三叉神經痛的機制為:負責傳導痛覺的無髓鞘纖維在被射頻電流加熱至70~75℃時,可發生蛋白質的凝固變性,從而達到止痛的目的。負責傳導觸覺的有髓鞘纖維則具有耐高溫的特性,射頻電流對其無損傷[4]。
目前,進行射頻熱凝術的穿刺路徑包括經卵圓孔穿刺和經圓孔外口穿刺兩種。不過,有資料顯示,采用經卵圓孔穿刺溫控射頻熱凝術對原發性三叉神經上頜神經痛患者進行治療后,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較高,且其病情易復發。筆者認為,這一現象發生的原因為:在進行經卵圓孔穿刺時,手術醫師必須將穿刺針深入患者的顱內才能到達靶點所在的位置。而在對穿刺針進行調整時,患者面部的血管與三叉神經Ⅰ支、Ⅲ支極易受損,從而增加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與病情的復發率[5-6]。經圓孔外口穿刺則可有效地避免損傷患者的面部神經和三叉神經,提高手術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用DSA引導下經圓孔外口溫控射頻熱凝術對原發性三叉神經上頜神經痛患者進行治療可顯著降低其術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和病情的復發率,且其疼痛感輕微,術后恢復速度快。
[1] 趙林,宋濤,等. CT引導下經圓孔外口與經卵圓孔射頻治療三叉神經上頜神經痛的臨床療效比較[J].中國醫科大學學報,2015,44(4):311-314.
[2] 張杰,孟箭,莊乾偉,等.三維CT引導下經卵圓孔穿刺射頻治療三叉神經痛[J].口腔頜面外科雜志,2016,26(4):285-289.
[3] 阮孝碧.CT引導下經圓孔外口與經卵圓孔射頻治療三叉神經上頜神經痛的臨床療效比較[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6,16(74):50-51.
[4] 熊鐵根,武肖娜,黎振聲,等.三叉神經半月節與上頜神經射頻熱凝術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臨床對比[J].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志,2015,20(7):300-302.
[5] 李兆林,華澤權,鮑海宏,等.CT 三維成像引導下穿刺圓孔與卵圓孔兩種方案行射頻熱凝術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第二支的療效[J].中國老年學,2016,36(4):934-935.
[6] 李忠銘,季璐璐.射頻溫控熱凝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27例臨床分析[J].交通醫學,2016, 30(6):613-614.
R745.11
B
2095-7629-(2017)20-0124-03
錢志強,男,漢族,1986年12月出生,江蘇南通人,本科學歷,住院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