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嵐
(江蘇省宜興市中醫醫院腦病科,江蘇 宜興 214200)
用天麻鉤藤飲治療眩暈癥的療效觀察
余 嵐
(江蘇省宜興市中醫醫院腦病科,江蘇 宜興 214200)
目的:觀察用天麻鉤藤飲治療眩暈癥的臨床效果。方法:將2015年1月至2015年5月期間江蘇省宜興市中醫醫院腦病科收治的66例眩暈癥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33例/組)。對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治療。在此基礎上,對觀察組患者使用天麻鉤藤飲進行治療。治療結束后,對比兩組患者眩暈發作的頻率、眩暈發作后持續的時間,同時比較其治療的效果及病情的復發情況。結果:在接受2個療程的治療后,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較高,其眩暈發作的頻率較低,其眩暈發作后持續的時間較短,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治療結束1年后,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病情的復發率較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用天麻鉤藤飲治療眩暈癥的效果顯著,可降低患者眩暈發作的頻率,縮短其眩暈發作后持續的時間,降低其病情的復發率。
眩暈癥;天麻鉤藤飲;復發
眩暈癥是以短暫性腦缺氧為主要表現、由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所引發的病癥[1]。該病主要的發病人群為老年人。有研究顯示,心肌缺血、頸動脈狹窄、高血壓及動脈粥樣硬化等腦血管疾病均可導致眩暈癥[2]。西醫主張采用擴張血管、降低血液黏稠度等方法對該病患者進行治療,以加快其腦部的血液循環,滿足其腦組織對血氧的需求,改善其眩暈的癥狀[3]。然而,眩暈癥具有易反復發作的特點,用西醫療法治療該病僅可緩解患者的癥狀,控制其眩暈發作的頻率,無法根治該病。而且,長期服用具有擴張血管、降低血液黏稠度功效的藥物可導致患者出現心律不齊及低血壓等不良反應。中醫認為,眩暈癥屬于本虛標實之證,應以固本培元作為治療的原則[4]。在本次研究中,筆者通過對江蘇省宜興市中醫醫院腦病科收治的66例眩暈癥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用天麻鉤藤治療該病的臨床效果。
選取2015年1月至2015年5月期間江蘇省宜興市中醫醫院腦病科收治的66例眩暈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有35例男性、31例女性,其年齡介于42~8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5.74±5.28)歲。將這66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有33例患者。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存在可比性。
在兩組患者入院后,根據其具體情況對其進行相應的治療。患者若存在高血壓,使用非洛地平緩釋片(生產廠家: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規格:2.5 mg/片,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30414)對其進行治療。該藥的用法為:在清晨口服,2片/次,1次/d,連續用藥2周為1個療程[5]。患者若存在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現象,使用注射用鹽酸倍他司汀(生產廠家:國瑞藥業,規格:20 mg/支,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30473)對其進行治療。該藥的用法為:將20 mg的注射用鹽酸培他司汀加入到500 ml濃度為0.9%的氯化鈉注射液中,用該藥液進行靜脈滴注,1次/d,連續用藥2周為1個療程。在此基礎上,對觀察組患者使用天麻鉤藤飲進行治療。天麻鉤藤飲的基本方為:天麻、益母草、山梔子各12 g,鉤藤、黃芩各9 g,石決明24g,川牛膝、桑寄生、杜仲、茯神、夜交藤各15 g。患者若具有痰濁中阻的表現,在上述基本方中加蓮子心、蒲公英及黃連[6]。患者若具有肝陽上亢的表現,在上述基本方中加珍珠母、石菖蒲、遠志及酸棗仁[7]。患者若具有氣血不足的表現,在上述基本方中加丹參、何首烏及當歸。患者若具有瘀血內阻的表現,在上述基本方中加龍膽草及琥珀。患者若具有脾腎兩虛的表現,在上述基本方中加枸杞子、旱蓮草及生地[8]。將上述藥物用清水煎煮后去渣取汁,分早、晚2次服用,1劑/d,連續用藥2周為1個療程。
在接受2個療程的治療后,觀察兩組患者眩暈發作的頻率、眩暈發作后持續的時間及治療的總有效率。在治療結束1個月后,對兩組患者進行隨訪,比較其病情的復發情況。
在接受2個療程的治療后,患者頭暈、頭痛等癥狀消失,其血壓及血脂水平恢復正常,視為顯效;患者頭暈、頭痛等癥狀明顯減輕,其血壓及血脂水平基本恢復正常,視為有效;患者頭暈、頭痛等癥狀未得到改善,其血壓及血脂水平不穩定,視為無效。
本次研究中所得的數據均使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采用α=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在接受2個療程的治療后,對照組患者眩暈發作的頻率平均為(8.63±2.15)次/周,眩暈發作后持續的時間平均為(30.95±5.44)min。觀察組患者眩暈發作的頻率為(3.17±1.80)次/周,眩暈發作后持續的時間平均為(15.04±2.74)min。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眩暈發作的頻率較低,其眩暈發作后持續的時間較短,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較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治療結束1年后,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病情的復發率較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及病情復發情況的對比
中醫認為,眩暈癥是由“風”、“熱”、“寒”侵襲機體所導致的病癥,應以滋補腎陰、平肝熄風、活血利水、補血益氣為原則對該病患者進行治療。在本次研究中,江蘇省宜興市中醫醫院對該院收治的觀察組患者使用天麻鉤藤飲進行治療。天麻鉤藤飲由天麻、益母草、山梔子、鉤藤、黃芩、石決明、川牛膝、桑寄生、杜仲、茯神及夜交藤組成。其中,天麻性平味甘,可平肝熄風、止暈止痛;鉤藤性涼味甘,可平肝潛陽;石決明性平味咸,可除熱明目;山梔子、黃芩可清肝熱、瀉火,使肝經之熱不上擾清竅;川牛膝可平肝潛陽;杜仲、桑寄生可補益肝腎;益母草可活血利水;茯神、夜交藤可養血、鎮靜、安神,改善由肝陽上亢所致的心煩氣躁。將上述諸藥合用,可共奏平肝潛陽、潤肝養腎的功效。現代藥理學研究的結果顯示,鉤藤還具有鎮靜及降壓的功效,可通過擴張患者的外周血管,降低其外周血管的阻力,穩定其血壓,改善其血脂指標,避免其因舒張壓過低而發生腦供血不足。天麻可顯著改善患者血管的舒縮功能。黃芩、杜仲及益母草等藥物均具有良好的擴張血管、改善腦部供血、降低血壓的功效。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用天麻鉤藤飲治療眩暈癥的效果顯著,可降低患者眩暈發作的頻率,縮短其眩暈發作后持續的時間,降低其病情的復發率。
[1] 曾憲樂.天麻鉤藤飲加減治療眩暈癥臨床療效觀察[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16,16(10):61-62.
[2] 孫海霞.天麻鉤藤飲加減治療高血壓眩暈患者的臨床效果[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6,1(5):54-55.
[3] 陳立娜,曹澤偉,田晶晶,等.天麻鉤藤飲合龍膽瀉肝湯加減治療高血壓性眩暈50例[J].河南中醫,2014,34(12):2339.
[4] 張利平.天麻鉤藤飲加減配合電針治療頸性眩暈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醫臨床研究,2014,6(29):28,30.
[5] 盧益中,江松平,徐建歐.腦心通膠囊合天麻鉤藤飲顆粒序貫治療中風后眩暈癥的臨床體會[J].內蒙古中醫藥,2014,1(25):7-8.
[6] 蔣欽云.天麻鉤藤飲加減治療老年性眩暈48例[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33):278-279.
[7] 梁鎮忠.天麻鉤藤飲治療高血壓性眩暈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醫臨床研究,2011,3(12):6-7.
[8] 成建國.半夏白術天麻湯合天麻鉤藤飲加減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30例臨床觀察[J].中醫藥導報,2010,1(10):41-42.
R259
B
2095-7629-(2017)20-0127-02
余嵐,女,1981年8月出生,江蘇宜興人,本科學歷,主治醫師,研究方向:中西結合腦病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