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為霞,張華琳,陳 敏
(上海市寶山區大場醫院,上海 寶山 200436)
·中醫中藥·
歸脾湯加減聯合穴位貼敷療法治療心脾兩虛型失眠的效果評析
楊為霞,張華琳,陳 敏
(上海市寶山區大場醫院,上海 寶山 200436)
目的:評價用歸脾湯加減聯合穴位貼敷療法治療心脾兩虛型失眠的效果。方法:選取上海市寶山區大場醫院在2014年5月至2016年8月期間接診的82例心脾兩虛型失眠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普通組(40例)和治療組(42例)。為普通組患者應用艾司唑侖和谷維素進行治療,為治療組患者應用歸脾湯加減聯合穴位貼敷療法進行治療。觀察比較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PSQI評分及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結果:1)治療組患者和普通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分別為85.7%、67.5%,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與普通組患者相比,治療組患者接受治療后其PSQI評分更低(P<0.05)。3)治療組患者和普通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分別為4.8%、17.5%,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用歸脾湯加減聯合穴位貼敷療法治療心脾兩虛型失眠可取得令人滿意的療效。
心脾兩虛型失眠;歸脾湯加減;穴位貼敷
失眠癥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睡眠障礙性疾病。此病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入睡困難,睡后易醒,醒后不能再寐,甚至徹夜難寐。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工作和生活節奏的加快,失眠癥的發病率逐年上升,且患者呈年輕化的趨勢。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成年人失眠的發病率約為38.2%[1]。在本文中,筆者用歸脾湯加減聯合穴位貼敷療法治療心脾兩虛型失眠,取得了令人滿意的療效。
選取上海市寶山區大場醫院在2014年5月至2016年8月期間接診的82例心脾兩虛型失眠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這82例患者均經臨床檢查被確診患有心脾兩虛型失眠,其PSQI評分為8~15分。將這82例患者隨機分為普通組(40例)和治療組(42例)。普通組患者中有男19例,女21例;其平均年齡為(47.32±5.54)歲,平均病程為(12.35±4.36)個月,平均PSQI評分為(11.79±2.08)分。治療組患者中有男21例,女21例;其平均年齡為(47.06±5.95)歲,平均病程為(11.96±4.35)個月,平均PSQI評分為(11.84±1.96)分。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為普通組患者應用艾司唑侖片和谷維素片進行治療。艾司唑侖片(規格:1 mg/片,由江蘇濟川制藥有限公司生產)的用法是:睡前1 h口服,1~2 mg/次,用藥7 d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4個療程。谷維素片(規格:20 mg/片,由濟寧市安康制藥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的用法是:口服,20 mg/次,3次/天,用藥7 d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4個療程。為治療組患者應用歸脾湯加減聯合穴位貼敷療法進行治療。歸脾湯加減的藥物組成和用法是:茯苓15 g、黃芪15 g、遠志10 g、黨參15 g、當歸10 g、木香6 g、炒白術12 g、炒酸棗仁20 g、生姜2片、龍眼肉10 g、炙甘草5 g、大棗(去核)6個。水煎取汁400 ml,1劑/d,分早晚兩次溫服,用藥7 d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4個療程。若患者存在失眠較重、夢多的情況,可在此方中加入生龍骨、生牡蠣。若患者存在心血不足的情況,可在此方中加入熟地、阿膠(沖服)。若患者存在脾虛便溏的情況,可在此方中加入炒山藥、蓮肉。進行穴位貼敷治療的方法是:將丹參、遠志、肉桂、夜交藤組成的中藥粉加入到凡士林中,調和成膏狀,于每晚睡前取適量的該藥膏敷于患者的神門穴、三陰交穴、神闕穴,并用膠布對藥膏進行固定。治療7 d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4個療程。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中關于心脾兩虛型失眠的療效評價標準對患者的臨床療效進行評價。1)臨床治愈:治療后,患者的平均睡眠時間≥6 h,醒后精力充沛。2)顯效:治療后,患者的平均睡眠時間增加≥3 h,睡眠深度明顯改善。3)有效:治療后,患者的平均睡眠時間增加<3 h,睡眠深度有所改善。4)無效:治療后,患者的睡眠時間、深度無改善。
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 療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普通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n(%)]
治療后,兩組患者的PSQI評分均較治療前有所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普通組患者相比,治療組患者接受治療后其PSQI評分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PSIQ評分的比較(分,±s)

表2 兩組患者PSIQ評分的比較(分,±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普通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普通組 40 11.79±2.08 8.76±1.59**治療組 42 11.84±2.06 5.26±1.29**▲
在治療期間,普通組患者中有3例患者發生醒后頭暈,有2例患者發生嗜睡不起,有2例患者發生胃腸不適。普通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17.5%。治療組患者中有1例患者發生醒后頭暈乏力,有1例患者發生胃部不適。治療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4.8%。治療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低于普通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失眠癥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睡眠障礙性疾病。長期失眠不僅可導致患者白天疲倦、精神不集中、判斷力和記憶力下降,甚至可導致其發生強迫癥、焦慮癥、抑郁癥和心腦血管疾病[3]。
采用西醫的鎮靜催眠藥治療失眠癥的短期療效尚可,但長期應用后患者易出現藥物依賴和藥物耐受[4],且其頭暈、嗜睡、胃腸道不適等不良反應的發生率較高。中醫認為,失眠癥屬于“不寐”的范疇。此病的主要病機為陽盛陰衰、陰陽失交。心脾兩虛型失眠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入睡困難、易醒多夢、神疲健忘、面色少華、肢倦乏力、舌淡、苔薄、脈細無力等。治療心脾兩虛型失眠應從益氣補血、健脾養心方面著手。本研究中將歸脾湯作為對治療組患者進行治療的基本方。方中的黃芪、黨參、白術、炙甘草可健脾、補氣養血,當歸、龍眼肉可補益心脾氣血,酸棗仁、茯苓、遠志可寧心安神,木香可溫中健脾、行氣,大棗、生姜可調和諸藥。上述諸藥可共奏養血寧心、健脾安神之功。有研究指出,在心脾兩虛型失眠患者內服中藥湯劑進行治療的同時,對其神門穴、三陰交穴、神闕穴等穴位進行貼敷治療可取得良好的效果。神門穴為手少陰心經原穴,對其進行貼敷可寧心安神。三陰交穴為三條陰經氣血交會之處,對其進行貼敷可健脾益血、安神助眠。神闕穴為五臟六腑之根,神元歸藏之本,對其進行貼敷可調節全身經絡氣血。
本研究的結果證實,用歸脾湯加減聯合穴位貼敷療法治療心脾兩虛型失眠的臨床效果確切,且安全性較高。
[1] 李梅.中醫治療失眠的研究進展[J]. 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10(5):51-52.
[2]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 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
[3] 趙金龍.歸脾湯聯合地西泮治療心脾兩虛型失眠癥臨床觀察[J].新中醫,2014,45(12):44-45.
[4] 于雪萍,袁秀麗.清腦調神法治療失眠427例[J].針灸臨床雜志,2011,27(5):20-21.
R256.23
B
2095-7629-(2017)20-018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