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爭爭
(江蘇省淮安市漣水縣中醫院,江蘇 淮安 223400)
中醫分經辨證針刺療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效果探究
陳爭爭
(江蘇省淮安市漣水縣中醫院,江蘇 淮安 223400)
目的:探究用中醫分經辨證針刺療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效果。方法:隨機擇取江蘇省淮安市漣水縣中醫院在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間接診的64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比組和研究組,每組各32例患者。為對比組患者采用常規的針刺療法進行治療,為研究組患者采用中醫分經辨證針刺療法進行治療。觀察比較兩組患者治療的效果及治療前后其VAS評分、頸椎病癥狀的評分。結果:與對比組患者相比,研究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和接受治療后其頸椎病癥狀的評分均更高,其VAS評分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用中醫分經辨證針刺療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效果顯著。
神經根型頸椎病;分經辨證;針刺
神經根型頸椎病(cervieal spondylotic radieulopathy,CSR)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頸椎病。此病的主要病理特點為頸椎周圍軟組織充血、椎間隙變窄、椎間孔變小等[1]。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頭頸部活動受限、肩頸部疼痛、肌肉僵硬等,其生活質量可受到嚴重的影響[2]。在本次研究中,筆者對江蘇省淮安市漣水縣中醫院接診的64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進行了分組對照研究。
從江蘇省淮安市漣水縣中醫院在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間接診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中隨機擇取64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比組和研究組,每組各32例患者。研究組患者中有男20例,女12例;其年齡為21~68歲,平均年齡(47.2±3.1)歲;其病程為3~25個月,平均病程(17.42±5.93)個月。對比組患者中有男18例,女14例;其年齡為20~75歲,平均年齡(45.85±3.8)歲;其病程為2~24個月,平均病程(15.67±5.82)個月。
兩組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存在可比性。
為對比組患者采用常規的針刺療法進行治療。治療方法是:1)協助患者取仰臥位,使其肩頸部充分暴露。2)使用規格為0.3×0.4 mm的毫針和平補平瀉法對患者的外關穴、風池穴、合谷穴、后溪穴、頸夾脊穴、肩井穴和天柱穴進行針刺治療。在針刺得氣后留針30 min,然后出針,并按壓針孔30 s,每周針刺3次,連續治療4周。為研究組患者采用中醫分經辨證針刺療法進行治療。治療方法是:1)辨別病經。讓患者取坐位,用拇指指腹循按其頸項部十二經別的“六合”穴,即膀胱經天柱穴、膽經風池穴、三焦經天牖穴、小腸經天窗穴、大腸經扶突穴、胃經人迎穴。尋找患者的陽性反應點,以確認其病經。2)針刺取穴。取頸項部病經上的“六合”穴、病經同側的絡穴及對側表里經的絡穴作為進行針刺治療的穴位。例如,為病經為三焦經的患者取病經同側天牖穴、外關穴及對側內關穴作為進行針刺治療的穴位;為病經為膽經的患者取病經同側風池穴、光明穴及對側蠡溝穴作為進行針刺治療的穴位;為病經為大腸經的患者取病經同側扶突穴、偏歷穴及對側列缺穴作為進行針刺治療的穴位;為病經為胃經的患者取病經同側人迎穴、豐隆穴及對側公孫穴作為進行針刺治療的穴位;為病經為膀胱經的患者取病經同側天柱穴、飛揚穴及對側大鐘穴作為進行針刺治療的穴位。3)針刺操作。(1)對患者病經上的“六合”穴、病經同側的絡穴及對側表里經的絡穴進行針刺的方法是:協助患者取仰臥位,對其針刺穴位處的皮膚進行消毒,然后用毫針對其病經上的“六合”穴、病經同側的絡穴及對側表里經的絡穴進行針刺。在得氣后,留針30 min,出針后按壓針孔30 s,每周針刺3次,連續治療4周。(2)對頸項部阿是穴進行針刺的方法是:讓患者取坐位,使其頸項部充分暴露。使用規格為0.3×0.4 mm的毫針對患者頸項部的阿是穴進行針刺,在得氣后出針,每周針刺3次,連續治療4周。
患者的頸椎病癥狀評分。采用頸椎病癥狀量表20分法[3]對患者的頸椎病癥狀進行評分。該評分法的評分項目主要包括患者的主訴、體征、生活能力、手的功能、工作的能力。患者的頸椎病癥狀評分越低,說明其頸椎病癥狀越嚴重。2)患者的VAS評分[4]。患者的VAS評分越高,說明其疼痛癥狀越嚴重。3)患者的臨床療效。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將患者的臨床療效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顯效:經治療,患者頸部、肩部的疼痛不適癥狀完全消失,其上身運動功能恢復正常,日常生活不受影響。有效:經治療,患者頸部、肩部的疼痛不適癥狀有所好轉,但仍有隱隱作痛的情況。無效:經治療,患者頸部、肩部的疼痛不適癥狀無改善。
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中臨床療效為顯效的患者有19例(占59.38%),為有效的患者有12例(占37.50%),為無效的患者有1例(占3.13%)。研究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6.88%(31/32)。對比組患者中臨床療效為顯效的患者有8例(占25.00%),為有效的患者有16例(占50.00%),為無效的患者有8例(占25.00%)。對比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75.00%(24/32)。與對比組患者相比,研究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頸椎病癥狀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頸椎病癥狀評分均較治療前有所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比組患者相比,研究組患者接受治療后其頸椎病癥狀的評分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頸椎病癥狀評分的對比(分,±s)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頸椎病癥狀評分的對比(分,±s)
組別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后差值研究組(n=32) 7.08±1.32 15.48±3.05 8.40±1.73對比組(n=32) 6.99±1.73 13.78±3.44 6.21±1.71 P值 >0.05 <0.05 <0.05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VAS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VAS評分均較治療前有所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比組患者相比,研究組患者接受治療后其VAS評分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VAS評分的對比(分,±s)

表3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VAS評分的對比(分,±s)
組別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后差值研究組(n=32) 6.08±1.22 2.05±0.35 4.03±1.73對比組(n=32) 5.98±1.53 2.53±1.44 3.45±1.71 P值 >0.05 <0.05 <0.05
中醫認為,神經根型頸椎病屬于“項痹”、“頸項痛 ”、“眩暈”、“臂厥”等范疇。《黃帝內經·素問》中說:“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5]。可見,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應從疏通氣血方面著手。有研究指出,采用中醫分經辨證針刺療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可取得顯著的效果。中醫分經辨證針刺主要是根據人體經絡與臟腑之間的相互影響在關鍵穴位處施行針刺,以達到通經脈、調氣血的目的[6]。例如,針刺風市穴可疏通腰部氣血,針刺后溪穴可提升陽氣,暢通血脈經絡。本研究的結果顯示,用中醫分經辨證針刺療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可取得顯著的效果。
[1] 孫艷東.針灸治療頸型頸椎病取穴規律分析[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32(11):70-71.
[2] 周婭妮,黃月蓮,易光強,等.分經針灸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隨機對照研究[J].中國針灸,2016,36(6):587-590.
[3] 江建春. 神經根型頸椎病的中醫藥治療研究概況[J].中醫正骨,2015,27(11): 71-74.
[4] 藍鋆,姚敏,王晶,等. 頸椎病不同中醫證候分型的研究概況[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15,23(4):67-70.
[5] 周思遠,楊慶聲,徐書君,等.嶺南傳統天灸3 號方治療中老年頸椎病頸痛的臨床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35(2):320-322.
R274
B
2095-7629-(2017)20-0188-03
陳爭爭,女,1980年6月出生,漢族,江蘇太倉人,本科學歷,主治中醫師,研究方向:針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