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云
(徐州市賈汪區人民醫院,江蘇 徐州 221011)
對急性加重期慢阻肺患者進行綜合護理的效果探討
張云云
(徐州市賈汪區人民醫院,江蘇 徐州 221011)
目的:探討對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簡稱:慢阻肺)患者進行綜合護理的效果。方法:選取2016年1月至12月期間徐州市賈汪區人民醫院收治的126例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各有63例患者。對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護理。在此基礎上,對研究組患者進行綜合護理。然后比較兩組患者的接受吸痰術間隔的時間、呼吸困難癥狀消失的時間、咳嗽癥狀減輕的時間、接受排痰護理的效果及護理前后其排痰量。結果:1)接受護理后,研究組患者呼吸困難癥狀消失的時間、咳嗽癥狀減輕的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患者,其接受吸痰術間隔的時間長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研究組患者接受排痰護理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3)接受護理前,兩組患者的排痰量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接受護理4 d后,兩組患者的排痰量均較護理前有所降低。研究組患者接受護理4 d后其排痰量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進行綜合護理可有效改善其咳嗽、呼吸困難等癥狀,減少其氣道內痰液的生成。
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綜合護理;排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呼吸系統疾病。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常會出現咳痰困難的癥狀,嚴重者可發生低氧血癥[1]。目前,臨床上常采用胸部叩擊、引流、振動排痰等方法促進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氣道內痰液的排出。有研究指出,對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進行綜合護理的臨床效果良好,能夠有效改善其咳痰困難的癥狀。在本研究中,徐州市賈汪區人民醫院采用綜合護理模式對63例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進行護理,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2016年1月至12月期間徐州市賈汪區人民醫院收治的126例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各有63例患者。研究組患者中有男性38例,女性25例;其年齡為52~79歲,平均年齡為(68.6±5.0)歲;其病程為1~8年,平均病程為(4.0±0.8)年;其PaCO2的平均水平為(68.9±2.2)mmHg,PaO2的平均水平為(52.0±3.3)mmHg。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性32例,女性31例;其年齡為50~78歲,平均年齡為(68.3±5.4)歲;其病程為1~7年,平均病程為(4.1±1.0)年;其 PaCO2的平均水平為(68.7±2.5)mmHg,PaO2的平均水平為(51.7±3.6)mmHg。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1 病例的納入標準 其病情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療指南》(2013年版)中關于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診斷標準。2)有良好的書寫和表達能力,神志清醒。3)同意參加本研究,且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1.2.2 病例的排除標準 近期內建立過人工氣道。2)患有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哮喘、充血性心力衰竭或阿爾茨海默病。3)近3個月內進行過肺康復訓練。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吸氧、化痰、解痙平喘和抗感染等常規的基礎治療。在治療期間,對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包括對其進行用藥護理、及時解答其提出的問題、滿足其合理需求、在其氣道內痰液過多時對其實施吸痰術等。在此基礎上,對研究組患者進行綜合護理。護理方法主要包括:1)進行心理疏導。患者因病程長、病情反復發作和生活自理能力降低,常會出現急躁、焦慮等負面情緒。護理人員應加強與患者的交流和溝通,向其講解臨床上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常用方法及效果,幫助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囑咐患者的家屬應多關懷患者。2)進行排痰護理。護理人員應指導患者掌握正確的咳痰及腹式呼吸的方法。對于咳痰無力的患者,應指導其定時按壓天突穴,以促進其排痰。定時協助患者翻身(每天4~5 次),并在協助其翻身的過程中為其拍背。對于呼吸困難癥狀較為嚴重的患者,應及時協助其將頭部下垂、身體前傾,以促使其腹腔內容物和膈肌下降,增大其胸廓容積,加速其肺內的氣體交換。對于痰液過于粘稠的患者,應使用生理鹽水對其進行霧化吸入治療,以潤濕其氣道黏膜,稀釋其痰液。對于呼吸困難癥狀較輕、體弱消瘦的患者,可將其床頭抬高30°或為其墊上30 cm高的枕頭,并協助其取右側臥位,以促進其痰液的排出。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接受吸痰術的間隔時間、呼吸困難癥狀消失的時間、咳嗽癥狀減輕的時間、接受排痰護理的效果及護理前后其排痰量。
顯效:經護理,患者的肺部啰音消失且肺部分泌物明顯減少。2)有效:經護理,患者的肺部啰音和肺部分泌物有所減少。3)無效:經護理,患者的肺部啰音和肺部分泌物未見減少。
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對本文中的數據進行分析。接受吸痰術間隔的時間、呼吸困難癥狀消失的時間、咳嗽癥狀減輕的時間、排痰量用(±s)表示,采用t檢驗,接受排痰護理的總有效率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呼吸困難癥狀消失的時間、咳嗽癥狀減輕的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患者,其接受吸痰術間隔的時間長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呼吸困難癥狀消失的時間、咳嗽癥狀減輕的時間、接受吸痰術間隔時間的比較
研究組患者接受排痰護理的總有效率為90.5%,對照組患者接受排痰護理的總有效率為76.2%。研究組患者接受排痰護理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接受排痰護理效果的比較
接受護理前,兩組患者的排痰量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接受護理4 d后,兩組患者的排痰量均較護理前有所降低。研究組患者接受護理4 d后其排痰量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護理前和護理4 d后兩組患者排痰量的比較(ml/d,±s)

表3 護理前和護理4 d后兩組患者排痰量的比較(ml/d,±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與對照組和護理前比較,#P<0.05。
組別(例數) 護理前 護理4 d后 t值 P值對照組(63例) 75.4±4.2 58.8±5.0# -22.142 0.000研究組(63例) 75.9±4.7* 41.2±3.8# 38.054 0.000#t值 -0.630 22.244 P值 0.265 0.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臨床上較為常見。在美國,約有1400萬人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6]。近年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我國的發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趨勢。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進行積極有效的治療和護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咳痰、咳嗽、氣促、喘息、呼吸道內痰液量增多且呈粘稠或膿性、發熱等,其生活質量可受到嚴重的影響[7-8]。目前臨床上治療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方法主要包括進行藥物治療、吸氧治療、呼吸康復訓練等[9]。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常會出現咳痰困難的癥狀,嚴重者可發生低氧血癥。盧林麗等[10]在臨床研究中對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進行排痰護理。研究結果顯示,與進行常規護理相比,對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進行有效的排痰護理有助于改善其肺功能,提高其排痰能力[10]。在本研究中,徐州市賈汪區人民醫院對63例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進行心理疏導、拍背、排痰指導、氣道濕化等綜合護理。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患者相比,研究組患者接受護理后其呼吸困難癥狀消失的時間、咳嗽癥狀減輕的時間均更短,其接受吸痰術間隔的時間更長,其排痰量更低,其接受排痰護理的總有效率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一研究結果與盧林麗等[10]的研究結果相似。
綜上所述,對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進行綜合護理可有效改善其咳嗽、呼吸困難等癥狀,延長其接受吸痰術間隔的時間,減少其氣道內痰液的生成。
[1] 于淼,羅萍,羅俊彪.康復護理措施對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當代醫藥,2017,24(6):178-181.
[2] 陳雪容.綜合護理措施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加重期患者排痰效果觀察[J].中國醫藥導報,2011,8(28):118-119.
[3] 王小麗,李娟,費素定,等.集束化護理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有創通氣患者治療效果的影響[J].浙江醫學教育,2013,12(5):34-36.
[4] 鐘春.時間護理干預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應用效果[J].全科護理,2014,12(2):129-130.
[5] 張慧蘭.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療中加強排痰護理的效果觀察[J].中國民康醫學,2013,25(16):72.
[6] 劉云青.護理干預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3,19(13):37-38.
[7] 張菊榮.對塵肺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肺內感染患者使用排痰機的護理體會[J].中國醫藥指南,2016,14(36):250-251.
[8] 張靖,馬青,秦久娟.振動排痰與人工排痰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發作中的效果比較[J].華西醫學,2015,30(12):2315-2317.
[9] 鄭敏.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排痰護理效果觀察[J].包頭醫學院學報,2013,29(5):66-67.
[10] 盧林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中西醫結合排痰的護理[J].全科護理,2014,12(23):2170-2171.
R473
B
2095-7629-(2017)20-022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