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香玉
(吉林省舒蘭市人民醫院,吉林 舒蘭 132600)
對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進行臨床路徑護理的效果分析
李香玉
(吉林省舒蘭市人民醫院,吉林 舒蘭 132600)
目的:分析對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進行臨床路徑護理的效果。方法:將吉林省舒蘭市人民醫院在2014年2月至2016年8月期間收治的60例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n=30)和試驗組(n=30)。對兩組患者均進行對癥治療。在此基礎上,采用臨床路徑護理模式對試驗組患者進行護理,采用常規護理模式對對照組患者進行護理,然后比較兩組患者對肺心病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對護理的滿意度及其并發癥的發生率。結果:試驗組患者對肺心病相關知識的總掌握率及其對護理的總滿意率均高對照組患者,其并發癥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進行臨床路徑護理,能有效地提高其對肺心病相關知識的掌握度和對護理的滿意度,降低其并發癥的發生率。
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并發癥
肺源性心臟病簡稱肺心病,是心內科的常見病。該病是指由于支氣管、肺部組織或肺動脈發生病理改變,導致肺動脈高壓而引起的心臟病[1]。根據肺心病發病的緩急,可將其分為急性加重期肺心病和慢性肺心病。其中,急性加重期肺心病患者其肺循環大部分受阻,肺動脈壓明顯增高,且其常伴有急性右心室擴張及心力衰竭等情況。因此,對急性加重期肺心病患者進行有效的治療和護理十分重要。本研究主要探討對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進行臨床路徑護理的效果。
本文中的60例患者均為吉林省舒蘭市人民醫院在2014年2月至2016年8月期間收治的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這60例患者的病情均符合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肺心病的診斷標準,其病情均處于急性加重期,且其均自愿參加本研究,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其中,排除昏迷、合并有精神疾病、病歷資料不全及治療期間轉院的患者。將這60例患者分為對照組(n=30)和試驗組(n=30)。在試驗組患者中,女性患者和男性患者分別有9例和21例;其年齡為46~73歲,平均年齡為(58.2±3.6)歲;其病程為2~10年,平均病程為(6.4±1.3)年。在對照組患者中,女性患者和男性患者分別有8例和22例;其年齡為47~75歲,平均年齡為(59.4±3.9)歲;其病程為2~11年,平均病程為(6.7±1.5)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對癥治療。在此基礎上,對對照組患者進行用藥護理、飲食干預和病情觀察等常規護理[2]。采用臨床路徑護理模式對試驗組患者進行護理,方法是:1)成立護理小組。由主治醫師、護理人員、營養師及康復師等組成護理小組,護士長擔任組長。小組成員查閱相關的護理指南和文獻,并回顧以往的病歷資料,制定臨床護理路徑表,然后依據臨床護理路徑表對患者實施護理。在對患者進行護理的過程中,要及時檢查和評價護理的效果和護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解決問題,進而使護理工作得以不斷地完善。2)在患者入院后的第1 d,向其介紹醫院的醫療環境、病房環境和相關的醫護人員,并密切監測其生命體征。保持病房環境的舒適、衛生,定期對病房進行通風和消毒。耐心向患者講解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相關知識和進行治護的方法,及時解答他們提出的問題。及時向患者或其家屬發放住院費用的“一日清單”。為了減輕患者身體對心臟的壓迫和負擔,護理人員應幫助其保持合適的體位,通常以讓其選擇半臥位或端坐位為宜。但長時間端坐或半臥易使患者感到疲勞,因此護理人員還要注意在其身下墊海綿軟枕或為其放置支架等。3)在患者入院后的第2 d,協助其進行血常規檢查、尿常規檢查、肝功能檢查、肺功能檢查、胸部CT檢查、心電圖檢查、心臟B超檢查等常規檢查,做好其基礎護理工作。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耐心傾聽其講述,加強對其進行情感支持,從而緩解其抑郁、緊張、恐懼等負面心理,使其保持穩定的情緒。4)在患者入院后的第3 d~第4 d,指導其進行憋氣練習和在病床上排便,并為其吸氧。為了避免氧氣管道和氣體的刺激讓患者產生不適感,進而使其對治療產生抵觸情緒,護理人員應選擇質地柔軟、長短適宜且可以懸掛在耳朵上的雙側鼻塞氧氣管為其吸氧。在患者吸氧的過程中,要定時為其更換鼻塞和濕化液,及時清潔其鼻孔,以防因鼻孔堵塞導致給氧受阻。另外,要定期對吸氧裝置進行清洗和消毒,保持吸氧裝置潔凈、無菌。5)在患者入院后的第5 d~第6 d,督促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囑其遵醫囑用藥。根據患者的個人喜好為其制定合理的飲食計劃,讓其多食用易消化且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食物。對于昏迷、無法自行進食的患者,應采用鼻飼管對其進行營養支持。對于存在水腫、尿少情況的患者,應遵醫囑控制其鈉鹽的攝入量。另外,密切監測和評估患者的飲水情況和咳嗽情況,囑其多飲水。對于咳痰困難的患者,應輕輕拍打其背部,并指導其正確地咳痰。在必要時可對患者進行霧化吸入治療,以幫助其順利地排痰。對于部分昏迷、無法自行排痰的患者,應及時為其吸痰。6)在患者入院后的第7 d至其出院前,對其進行健康宣教,告知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對緩解其病情的重要意義。督促患者按時用藥,并協助其進行相應的檢查。告知患者避免過度疲勞,預防發生感冒。同時,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為其制定康復訓練計劃,指導其循序漸進地進行康復鍛煉,以增強其心肺功能,促進其恢復。
采用自制的《肺心病相關知識掌握度調查問卷》調查兩組患者對肺心病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此問卷的滿分為100分,患者的得分在85分以上表示其對肺心病的相關知識完全掌握,得分為60~85分表示其對肺心病的相關知識基本掌握,得分低于60分表示其對肺心病的相關知識未掌握。總掌握率=(完全掌握例數+基本掌握例數)/總例數×100%。采用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調查兩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颊叩牡梅衷?0分以上表示其對護理非常滿意,得分為70~90分表示其對護理滿意,得分低于70分表示其對護理不滿意??倽M意率=(非常滿意例數+滿意例數)/總例數×100%。比較兩組患者并發癥(如心律失常、酸堿失衡、消化道出血等)的發生率。
用SPSS23.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患者對肺心病相關知識的總掌握率高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病患者對肺心病相關知識總掌握率的比較
試驗組患者對護理的總滿意率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對護理總滿意率的比較
試驗組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為6.67%(其中,有1例患者并發心律失常,有1例患者并發酸堿失衡),對照組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為16.67%(其中,有2例患者并發心律失常,有2例患者并發酸堿失衡,有1例患者并發消化道出血)。試驗組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臨床研究表明,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普遍存在胸部疼痛、心慌、咳嗽、呼吸困難及窒息等臨床表現,病情嚴重者甚至可出現昏厥、休克或死亡[3]。因此,臨床上應及時對該病患者進行對癥治療。有研究發現,對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能緩解其病情,改善其預后。臨床路徑護理是指以患者為中心,將醫生、護理人員及藥師等相關人員組成護理團隊,通過加強與患者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使其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明顯提升,使護理服務的質量進一步提高,使護理成本明顯降低的一種護理模式[4]。
本研究的結果證實,對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進行臨床路徑護理,能有效地提高其對肺心病相關知識的掌握度和對護理的滿意度,降低其并發癥的發生率。
[1] 傅賢芳,李麗,曹雪,等.中西醫臨床護理路徑在AECOPD患者護理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中醫急癥,2014,23(9):1769-1772.
[2] 王長玲.臨床護理路徑在呼吸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評價[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4,8(19):190-191.
[3] 曹建芬,鐘凱,李為,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心理狀況與社會支持的相關性研究[J].中外醫學研究,2012,10(13):9-11.
[4] 黃響玲,陶飛,吳曉弟,等.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早期使用無創正壓通氣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11):26-27.
R473
B
2095-7629-(2017)20-024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