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寧玲
(鹽城市阜寧縣人民醫院,江蘇 阜寧 224400)
對行PICC的白血病患者實施集束化護理的效果分析
徐寧玲
(鹽城市阜寧縣人民醫院,江蘇 阜寧 224400)
目的:分析對進行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的白血病患者實施集束化護理的效果。方法:將鹽城市阜寧縣人民醫院于2015年4月至2017年3月期間收治的60例進行PICC的白血病患者分為對照組(n=30)和觀察組(n=30)。對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對觀察組患者進行集束化護理,然后比較兩組患者的SAS評分、SDS評分及其置管并發癥的發生率。結果:接受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SAS評分、SDS評分及其置管并發癥的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進行PICC的白血病患者實施集束化護理的效果顯著,能有效地緩解其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降低其置管并發癥的發生率。
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化療;白血病;集束化護理
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是指對患者的外周靜脈進行穿刺,將導管置入靠近其心臟的大靜脈內,然后經導管輸注藥物對其進行治療的一種治療模式[1]。此治療模式能避免化療藥物與患者手臂的靜脈直接接觸,從而可減輕化療藥物對其血管壁造成的刺激。白血病是一種造血干細胞惡性克隆性疾病。目前,臨床上主要采用PICC為白血病患者輸注化療藥物。而對進行PICC的白血病患者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能降低其置管并發癥的發生率,提高其生活質量。在本文中,筆者主要研究對進行PICC的白血病患者實施集束化護理的效果。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鹽城市阜寧縣人民醫院于2015年4月至2017年3月期間收治的60例進行PICC的白血病患者。這60例患者均具有進行PICC的指征,且均自愿參加本研究。其中,排除患有精神疾病和治療期間轉院的患者。將這60例患者分為對照組(n=30)和觀察組(n=30)。在觀察組患者中,女性患者和男性患者各有15例;其年齡為20~61歲,平均年齡為(54.19±6.23)歲;其病程為2~5年,平均病程為(3.72±1.21)年。在對照組患者中,女性患者有14例,男性患者有16例;其年齡為19~62歲,平均年齡為(53.12±6.21)歲;其病程為2~6年,平均病程為(3.81±1.13)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內容包括:在置管前,向患者講解進行PICC的目的、方法和效果等。在置管時,嚴格執行無菌操作的原則。在為患者輸注化療藥物時,應密切觀察其各項生命體征。在化療藥物輸注完畢后,應及時進行沖管。對觀察組患者進行集束化護理,具體的護理方法是:1)置管前的護理。(1)心理護理:多數患者在進行PICC前,均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負面情緒(如緊張、焦慮、恐懼等),部分患者甚至因此而拒絕接受PICC。因此,在為患者置管前,護理人員應密切觀察其情緒的變化情況,了解其心理狀態,然后有針對性地對其進行心理疏導,幫助其穩定情緒,使其能夠積極地配合治療。(2)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進行PICC的目的、方法、效果、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及置管前后需要注意的事項等,從而提高其對治療的依從性。同時,囑患者保持充足的睡眠,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2)置管時的護理。選擇患者肘部彈性好且較為粗大的靜脈進行穿刺。當導管的頭端到達患者的肩部時,囑其將頭部轉向穿刺側,將其下頜靠近肩部,以防導管進入其頸內靜脈。當出現置管困難的情況時,可稍稍回拉導管,輕微調整穿刺針,再為患者置入導管。在為患者置管的過程中要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并注意為其保暖。置管成功后,用大小合適的透明敷貼以患者的穿刺點為中心進行無張力敷貼。3)置管后的護理。(1)基礎護理:置入導管后24 h,要及時為患者更換透明敷貼和肝素帽,以后每周更換1次透明敷貼和肝素帽。每次在為患者輸液前和輸液后,應用生理鹽水進行沖管,以防管內產生栓子而導致堵管。告知患者注意保護導管,避免導管出現脫落、彎折等情況。注意觀察患者的穿刺部位是否出現不良反應(如紅腫、滲液等)。若患者的穿刺部位發生紅腫,可對其進行局部熱敷。(2)飲食指導。為患者制定合理的飲食計劃,囑其多攝入富含鐵、維生素和蛋白質的食物,多食用新鮮的蔬菜和水果。告知患者戒煙戒酒,盡量不飲用咖啡和各種溫補性的飲品,忌食具有刺激性的食物。(3)預防靜脈炎的護理。患者在進行PICC后,其血液流速會明顯減慢,加之化療藥物的刺激,易使其發生靜脈炎。為了減少靜脈炎的發生,在對患者進行穿刺時,應選擇與其血管的管徑相適應的導管對其進行穿刺,且穿刺的動作要輕柔,避免對其血管壁造成機械性刺激,防止其血管內膜發生損傷。在為患者輸注刺激性較強的化療藥物時,應對其局部肢體進行濕熱敷。
進行護理后,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價兩組患者的心理狀態。SAS的評分標準:患者的得分高于75分表示其存在嚴重的焦慮情緒,得分為66~75分表示其存在中度的焦慮情緒,得分為56~65分表示其存在輕度的焦慮情緒,得分低于56分表示其不存在焦慮情緒。SDS的評分標準:患者的得分高于75分表示其存在嚴重的抑郁情緒,得分為65~75分表示其存在中度的抑郁情緒,得分為50~64分表示其存在輕度的抑郁情緒,得分低于50分表示其不存在抑郁情緒[2-3]。統計并比較兩組患者置管并發癥的發生率。
用SPSS21.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接受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SAS評分和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經護理兩組患者SAS評分、SDS評分的比較(分,±s)

表1 經護理兩組患者SAS評分、SDS評分的比較(分,±s)
組別 例數 SAS評分 SDS評分對照組 30 67.81±4.9 69.82±5.7觀察組 30 51.75±4.5 53.21±5.1
接受護理后,對照組患者置管并發癥的發生率為20%(其中有1例患者發生靜脈炎,有3例患者發生感染,有2例患者發生導管脫落及堵管),觀察組患者置管并發癥的發生率為6.67%(其中有1例患者發生靜脈炎,有1例患者發生皮膚過敏),二者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與對白血病患者進行傳統的靜脈置管相比,對其進行PICC的效果更好,具有操作簡單、避免反復穿刺、留置導管的時間長及安全性高等優點[4]。但白血病患者的免疫力較差,其在接受PICC后易出現靜脈炎、血栓等并發癥,從而可影響其治療的效果[5]。因此,對進行PICC的白血病患者實施護理干預十分必要。集束化護理是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采用此護理模式能夠提高護理服務的質量,改善患者的心理和生理狀態,提升其對護理的滿意度[6]。
本研究的結果證實,對進行PICC的白血病患者實施集束化護理的效果顯著,能有效地緩解其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降低其置管并發癥的發生率。
[1] 葉春燕,李惠玲,朱春菊,等.極低出生體質量兒臍靜脈置管聯合PICC的效果觀察[J].護理學報,2015,22(8):59-62.
[2] 王任姣,趙永蘭.集束化護理預防白血病患者PICC置管并發癥的效果[J].中國病案,2016,17(12):86-88.
[3] 王淑英,林曉娥,劉俊娥,等.集束化護理干預措施對癌痛患者的生存質量及心理狀態的影響[J].河北醫藥,2016,38(17):2703-2705.
[4] 遲春昕,謝巧慶,譚寶琴,等.早產兒PICC置管相關感染病原菌分布與耐藥性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5,25(17):4046-4048.
[5] 劉春鳳,張莉,劉萍,等.集束化護理在PICC間歇期導管維護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14,12(5):409-410.
[6] 鄒燕敏,王躍英,張楚珊,等.心理護理干預對PICC置管患者維護依從性的影響[J].臨床護理雜志,2016,15(1):72-74.
R473
B
2095-7629-(2017)20-025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