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亞芬
摘要:黨的十九大提出了“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斗”。建設綠水青山的美麗中國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離不開廣大公民的共同參與。每位公民都應主動承擔起自己的一份責任,不斷提升自身的生態意識,為建設美麗中國貢獻自己的一分力量。
關鍵詞:美麗中國;公民生態意識;培養
建設美麗中國,需要改善和建設生態環境。生態環境建設需要廣大公民的共同參與,中國進入了新時代,公民的生態環境行為必須跟上時代步伐。然而,我國很大部分公民生態意識還很差,要建設美麗中國,必須培養公民生態意識,調動公民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積極性。
一、公民生態意識存在的問題
1、公民對生態環境問題關注不夠
具備一定的生態保護知識是公民生態保護實踐的基礎和前提,隨著我國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重視,近年來,加強了對公民生態意識教育,使公民對生態文明有了一定的認識,一些公民自覺地投入到生態環境保護中來。盡管如此,很多公民由于文化素質較低,生態保護覺悟不高,缺乏學習主動性,很少主動學習和深入研究生態環境方面的問題。生態信息來源窄,通常只能從大眾媒體獲取一定的生態環保訊息,對生態環境知識掌握整體水平仍然較低,僅停留在淺表層次。公民對生態危機的嚴重性,生態文明建設的緊迫性和重要性認識不夠,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不強。
2、公民生態道德意識淡薄
公民生態道德意識淡薄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企業經營者的趨利行為。在市場經濟大背景下,一些經濟活動主體以利益的最大化為追逐目標,為了個人經濟利益忽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甚至不惜犧牲生態環境來謀取自己的利益,亂砍濫伐資源,企業為節約生產成本粗放式生產“三廢”對生態環境造成污染。二是政府官員過度的政績觀。出于經濟指標增長和政績的需要,一些地方政府官員過分強調GDP的增長,對造成生態環境破壞行為熟視無睹,甚至違規批建造成重大生態環境破壞的項目。三是公民生態消費觀的扭曲。部分公民無視生態環境的承受力,互相攀比追求奢侈、浪費的生活方式,特別是餐桌上的浪費現象尤為突出。
3、公民生態責任意識欠缺。
長期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主要是政府主導,生態環境保護采取自上而下,層層管理模式,國家對公民生態責任缺乏明確要求,也沒有建立起完善的公民生態責任調控機制。特別是部分地方政府在生態環境保護中大量使用行政力量,公民在對待生態環境問題時不能擺正自己的地位,過分依賴政府,缺乏生態責任意識認為處理生態環境問題是政府的事與己無關,從而對身邊的環境污染事件視而不見。公民大多對自身沒有直接關系的環境問題采取消極態度,不積極主動參與到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中來,公民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體現。而一些企業把自身利益看得較重缺乏生態責任意識和社會公德,明知生產過程中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和破壞,仍不惜犧牲生態環境換取自己的利益。
二、培育公民生態意識的對策
1、加強公民生態國情教育
加強公民生態國情教育,使公民在深刻認識生態國情的基礎上樹立生態憂患意識,進而激發其生態責任感。要廣泛開展生態國情教育,相關部門通過廣播、電視、報刊、網絡、培訓班等多種形式加強生態宣傳,從而提升公民的生態環境意識、環境保護責任意識,讓他們認識到生態危機給人類生存帶來的威脅,提高他們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增強保護生態環境的愿望,自覺參與到生態環境保護中來。從小培養公民的生態意識非常重要,生態國情教育要從娃娃抓起,要把生態國情教育納入學校教育,在幼兒教育、中小學教育、大學教育中開展以生態環境保護內容的教育教學活動,通過學生間接影響家長,最后形成全民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濃厚氛圍。
2、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宣傳
著力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保護輿論氛圍,是增強公民生態意識重要之舉。一是領導高度重視。有關部門主要領導要親自抓,把輿論宣傳工作與生態保護、污染防治工作放在同等重要位置,配備一支政治思想過硬、業務能力強的高素質宣傳隊伍。二是宣傳工作全覆蓋。宣傳工作不能流于形式,宣傳工作者必須走進基層,貼近群眾進行廣泛宣傳,并有針對性地解決群眾所惑。三是宣傳形式多樣化。通過新聞媒體、宣傳標語、電子屏幕、黑板報、環保圖片展、文藝演出等多種形式宣傳生態環保知識。注重用大眾喜聞樂見的話語或形式宣傳生態知識。
3、鼓勵公民參與生態實踐
公民生態意識的培養有賴于在日常生活中不斷深化和提升認識,進而規范公民的行為,使公民的生態理念轉為自覺的行動。要引導公民的消費行為,倡導“綠色消費”,消費者要樹立節約資源的消費觀,養成節約的生活方式,在生活中注重使用生態環保產品,購物時盡量使用布袋子、菜籃子,不用和少用一次性塑料袋、竹筷、塑料杯、飯盒等,注意節水節電。在參與“生態旅游”時,盡量不踩踏、破壞生態資源。引導公民樹立低碳生活方式,如節慶日不燃放煙花爆竹,倡導綠色祭奠、文明低碳祭掃的新理念,積極參與當地的環境保護。
4、加強生態制度建設
加強公民生態意識不僅要靠公民個人生態觀念的轉變和踐行,還有賴于政府的強有力的治理,需要政府從制度層面完善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這樣既保障了公民的權益,又對公民的生態行為進行約束。在健全的生態文明制度下,促進公民的生態意識得到有效提升。一要建立健全環境信息公開制度。保障公民的環境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從而提高公民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積極性。二是完善生態文明監督制度。建立健全“國家監察、地方監管、單位負責、群眾監督”的監管體系,實施統一監管、分工負責工作制度,有效實施生態環境監管和行政執法。三是建立健全生態文明獎懲制度。生態文明建設不僅憑公民的自我認知,還需要制度的剛性約束來規范公民的生態文明行為,對生態保護和改善環境作出貢獻的要予以獎勵,對損害生態環境的要實施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