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輝
我們這一代人從小看的科幻電影中就不乏各色機器人,從憧憬到反思,無論人們采取什么態度對待機器人,他還是不可避免地、漸漸走入人們的生活。
事實上,各種工業機器人早就在改變我們的制造模式。我們的工廠里,各種機械臂、物流機器人被日益廣泛地應用,他們的協作能力,操作的精準度,以及現在很多企業關注的深度學習能力都在迅速提升。我國的工業機器人,曾有意或無意地滯后于其他國家,畢竟人力成本壓力曾對中國企業來說不是太大的問題,也就很難激發相關產業的快速成長。這兩年人力成本的上升,讓我國的工業機器人迎來了一個發展期,國產工業機器人,正在努力趕超世界一流企業水平。
當一個產業具備一定的技術儲備,終究還要市場需求來刺激它的發展,需要一個完備的系統來接納它。
服務機器人也是如此。
服務機器人的相關技術,在工業、軍用、航天等領域已經有所積累,但重要的是要找到他的應用場景。大膽想象,未來在多個領域都可能出現服務機器人的身影。比如老齡化社會到來之后,未來的養老服務很可能是普遍的各種智能可穿戴設備與服務機器人結合的服務。而近一點的例子可以看到:之前,在大城市,銀行服務這樣的專業服務排隊時間長常被人詬病,如今各大銀行的無人服務,線上服務極大緩解了排隊問題,而且更專業,更可靠。銀行的人員服務往往只是解決各種“例外”情況,或是做一些引導,更像一個“領班”。這種場景在酒店、醫院都可能被復制,而且確實能解決很多現實問題。酒店里,高級的領班,帶著幾個萌態可掬的機器人一起工作,既讓客人安心,又讓人新奇,這種場景恐怕是近在眼前的事了。
服務機器人從長遠看是趨勢,很多人以此為風口。這陣風在2015年、2016年起步,2017年已經初具成效,其中酒店服務機器人是被廣泛看好的。應該說,服務機器人的試水行業,往往在玩具、文教領域,這個市場“容錯”能力略高。酒店類的服務機器人技術要求高,場景復雜,服務不滿意,對酒店的影響大。但誰能解決這樣的行業問題,深度融入場景,誰就有可能把握機遇,打開這個市場。進一步,如果未來有一天服務機器人像手機一樣普及,其中的技術激烈競爭程度就可想而知了。當然因為這種技術門檻,也是這個風口在當下還“慢熱”的原因,畢竟仍有很多關聯技術需要突破,畢竟一些服務機器人與場景的融合能力還需要提高。
當然,服務機器人的發展,還需要考驗企業的整合能力,這也是有門檻的。服務機器人包含的技術必然是集合型的,如同手機一樣。但是這種整合能力,不是簡單的外包,機器人公司只是做一個簡單的模塊拼接,那么可以想象這樣的產品必然是經不起推敲的。在當下這種市場環境中,市場需求還有些模糊的時刻,不能卡住痛點的產品,大概只能被客戶當做一個擺設,來湊湊熱鬧。如果市場環境進一步成熟,簡單模塊拼接的產品,也敵不過市場的競爭。這對于服務機器人的初創企業來說,可以說是十分艱難的。
艱難之處還在于服務機器人企業,還要有市場落地的綜合能力,協同制造鏈的能力,凡此種種或許都會讓這個風口熱得有些慢。
創新如同生態圈,存活下來的,一定是占據一個生態位,被需要且有資本和技術的滋養,其中艱難可想而知,尤其是服務機器人這種可能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產品。但未來可期,需要有信念的企業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