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應果 張衛斌

改革開放40年來,鐵路通信發展日新月異。擔當長三角境內京滬、滬寧、寧杭、合寧、合武等多條高鐵及既有線普速列車的調度通信、數據傳輸、視頻監控等通信保障任務的上海通信段,在長三角織就一張張密如蜘蛛網般的鐵路通信網絡。
改革開放40年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在“交通強國、鐵路先行”中當好排頭兵,先后投入逾3.5億元用于長三角通信設備的更新換代。如今,長三角鐵路通信線路從架空明線演變為電纜、光纖,交換機從步進、縱橫制邁進為程控交換機,電話機從手搖磁石換代為按鍵、無繩電話機……鐵路通信由慢速轉向高速,時速350公里的“復興號”承載人民的希望和驕傲,跑出新時代的幸福感,折射出中國鐵路通信發展的巨變。
通信手段現代化,傳輸效率呈幾何指數提升
列車風馳電掣,通信是相伴列車飛行的高速信息公路。日夜穿梭的千萬條通信電路,在繁忙的鐵路運輸中,倘若調度指揮的一條電路出現問題,就可能影響到幾十趟甚至上百趟列車的運行,打亂旅客的行程。
70年代,手搖式磁石機、音頻電話機等,是鐵路通信電話機家族中的重要成員。用戶呼叫時,交換機總機電路中的號牌掉落,話務員將應答插塞插入用戶塞孔接通電話。通話完畢,通話方搖動磁石發電機,使電路中的回鈴牌落下,話務員即可拆線,完成一次通話。
“80年代,我在電報所,‘噠噠噠收發電報聲一刻不停,一天下來,眼睛里全是電報碼,耳朵里全是‘嗡嗡聲!”擔任過電報工區工長的程子教回憶道:“后來,師傅還教會了我傳統的無線電報業務,那個年代有一部經典老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每次發報時腦海中就會浮現出那個畫面。”
90年代初,鐵路尋呼臺成立,BP機有一個洋氣的名字“拷機”。“當時能擁有一臺線條流暢、造型優美的摩托羅拉中文機那是非常值得炫耀的一件事!”擔任過尋呼臺臺長的杭州高鐵車間黨支部書記袁巍開心地說。
“取代明線路的光纖通信,容量大、傳輸距離遠,保密性能好,難于竊聽。一根光纖的潛在帶寬驚人,這樣的帶寬通道,只需一秒鐘左右,即可將人類古今中外全部文字資料傳送完畢。”技術科副科長浦志樑娓娓而談。
新一代綜合專用數字移動通信系統,實現了列控、調度通信等多項功能。調度員呼叫車站值班員進行通話時,有優先權,可以直接插入用戶已經建立的通話,不會出現“您呼叫的用戶正在通話中”等無法呼入的情況,調度員撤出后,通話仍能繼續進行。
如今,鐵路區間作業的工務、信號、供電等部門,均使用了作業手持臺進行通信,可與車站值班員、調度員或等用戶聯系,緊急情況下,作業人員還可以呼叫司機,與司機通話聯絡。
“我們還將作業定位監控系統和‘上海局應急通信指揮中心微信平臺接入到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公司應急通信系統,大大提升了應急通信保障能力。相比較以前的應急通信系統,視頻、圖片傳輸效率提升近10倍。”調度科科長姚桂興說。
通信管理標準化,信息高速公路發展至瞬間“秒速”
擔任大半輩子電話轉接員,如今已轉崗的錢秀琴,剛參加鐵路工作時在長途臺,頭戴耳機,前面一排線和插孔,常常忙得口干舌燥,客戶經常不滿意。她回憶道:“過去,電線桿上掛裸導線,通話質量差,易串音,遇打雷時,雜音大,嚴重時電話機能被燒毀。”
“那時打個長途電話可不像現在這樣秒殺,毫不夸張的說,有時打個跨局電話,遇上不順暢得等幾個小時。”歷經幾代鐵路交換機的車站值班員陳國民感慨萬端。
改革開放40年來,鐵路大力推進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用“科技+創新”有效破解了安全基礎薄弱的難題,提升了通信質量,為實現運輸安全高效目標提供了堅強保障。
40年來,長三角鐵路通信廣泛采用數字程控交換機,用計算機進行電話的轉接和交換,完全代替了電話的人工轉接。計算機管理整個交換系統,檢測和診斷故障實現自動化。
上海通信段網管中心,似乎像家網吧。窗明幾凈,一塵不染,80余臺電腦整齊有序排列,傳輸、視頻、數調、同步等網絡管理電腦各司其職。
萬一信息高速公路中斷了,怎么辦?先前,明線路鐵線條中斷一根,載波室完成倒代迂回,至少15分鐘以上。
“1982年,那年狂風暴雪,將寧蕪線明線路壓斷,電桿東倒西歪,修復了好幾天。”高級工程師王登明記憶猶新。
網管中心黨支部副書記楊志勇胸有成竹地說:“現在這不成問題了,我們已建立了瞬間完成迂回的信息高速公路,每一條傳輸通道都有迂回通道,這個迂回是瞬間完成的,大約只需0.05秒,在打電話或開電視電話會議時,如此短的時間,人的視覺、聽覺幾乎是感覺不到的。”相比較以前明線路15分鐘的迂回,速度快近1.8萬倍。”
如今,通信手段更先進,“秒速”為運輸安全提供了可靠保障。一條條毛細血管,分分秒秒在跳動著;一名安全哨兵,分兵把守在萬里鐵道線上。目前,上海通信段近2萬公里的通信光、電纜線路已覆蓋至長三角境內;數千個機房和通信基站,不舍晝夜地安全高效運轉。
設備維護智能化,“炫科技”讓鐵路通信高效運轉
上海通信段退休通信工陳新安,戲稱自己當年處理故障是“干小爐匠的活”,拎著簡易小鐵爐,漫山遍野的尋找引火的柴禾,接完幾個中斷的鐵線條,人也煙熏火燎成了黑不溜秋的“賣炭翁”。
艱苦的歲月造就人。金華地區多山地,通信電線高桿居多,最高的有15米。陳新安練就一手絕活,蹬上腳扣,打好保安帶,蹭蹭蹭沒幾下就躥上了桿頂。電線桿上端飄悠悠的,膽小的人別說上去,即使上去了抱住桿子也放不開手腳干不了活。陳新安在空中舒展著身姿,線條在他手中就如面條一般翻飛自如。
那時環境越是惡劣,磨練人的意志。記得有一年臘月,浙江下起鵝毛大雪,大地一片銀白,陳新安憂心忡忡這么大的雪會壓斷通信明線條?于是,他冒雪檢查,用長的竹竿一路不停地拍落線條上的積雪,確保通信安全。
子承父業。2010年,陳新安的兒子陳慧進入鐵路,從事鐵路通信設備維護工作,如今已8個年頭。這些年來,無論春夏秋冬,狂風暴雨,陳慧始終堅守在崗位上。
40年發展,滄桑巨變。鐵路通信以“智能科技”建設為依托,“炫科技”已滲透到鐵路運輸服務中。新研發的通信現場作業智能化監管系統,大大提高了現場一線指揮的效率,強化了動態監測、技術指導、遠程監控、信息共享功能,為確保通信安全提供了可靠保證。
隨著現場作業管理監控系統升級,加上GPS軟硬件的配載,126輛“流動作業車”的投入使用,長三角鐵路通信實現了電子化實時動態管理。
說起作業智能化監管系統,陳慧津津樂道:“我現在到達作業現場后,先是將3張現場位置照片傳輸至段調度指揮中心,然后才能進入下一道作業程序。作業任務若逾期,系統電子表格則顯示紅色提示。”
“如今,通信維護比我父親那年代先進太多了,先前通信明線斷線,要綁扎、焊接、載波室測試判斷,接續一個斷線條至少要2小時以上。”陳慧自豪地說:“現在光纜中斷,光纖熔接機只用2分多鐘就接好一條斷芯光纖,并能自動判斷接續是否合格,省時省力。”
如今,網管中心的通信遠程實時監控,全方位監控各通信系統、光電纜大通道、通信機房的安全運行狀況,及時準確地掌握設備變化的實時數據,消除安全隱患。除了實時監控,網管中心還提供應急處置等技術支撐,這是名副其實的“網絡醫生”。每天,“網絡醫生”根據告警信息與現場人員對接核查,對影響行車安全的“病癥”,全面分析數據,會診確定“病源”,利用夜間“天窗”點,實施診療方案,確保鐵路運輸中樞神經安全暢通。國慶節前,“網絡醫生”已開具“處方”200多個,診治“疑難雜癥”16個,全部“藥到病除”。
一條條高鐵縱橫交織,一列列動車風馳電掣,高鐵正改變著人們的出行方式。鐵路通信技術,在其中的作用舉足輕重。如今,長三角與珠三角和京津、東西部地區城市群互聯互通,形成快速便捷“交通圈”,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運力支撐。
(作者單位: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公司黨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