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銳
歷經一年半的精良策劃與精心籌備,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于11月5日在上海盛大開場。作為全世界第一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國家級博覽會,進博會彰顯的是中國市場的無垠與博大,展現的是一個東方大國對世界的包容和共贏;作為國際貿易發展史上的一次創舉,進博會托舉起來的是商品與服務百花爭艷與姿容競放的廣闊平臺,賦予的是全球經濟在波折中持續前行的一份量能與希望。
歷史有太多的偶然。今年恰逢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也正值金融危機爆發10周年。40年,中國因改革而強,同時因開放而興,但中國與許多國家一樣也遭遇到了金融危機的無情襲擾與浸淫,而且時至今日不少經濟體都還因危機隱隱作痛,包括市場需求始終未能康健如初,經濟復蘇過程中供給側的產能閑置矛盾開始暴露,因危機而中斷的供需鏈條銜接依然存在障礙,供求信號的扭曲與彼此錯配也時有發生。在這種情形下,中國出面舉辦進博會無疑建構起了供需對接的重要平臺,一方面在助推全球生產商有效化解庫存與閑置產能的同時,另一方面可使得消費端需求更快捷與更準確地傳遞到供給端,從而提高產出與出口效率。對此,進博會不僅發動了多達15萬家的國內采購商,而且中國官員造訪世界各地,游說外國公司和貿易組織積極參會,同時除了部分商品外,進博會展期內銷售的合理數量的進口展品,中國都免征進口關稅以及按應納稅額的70%征收進口環節增值稅和消費稅。在一個“買全球、賣全球”的商務盛宴上,中國政府與民眾釋放出的不僅僅是友好與熱情,更有濃濃的善意與真誠。
歷史也有不少的突然。當一年多前習近平主席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論壇上宣布中國將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消息時,國際貿易的天空還是陰晴交加,但如今則是電閃雷鳴。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等逆全球化思潮持續升溫,世界經濟增長的腳步與秩序因此而失調,未來不確定也大大增加。國際信用保險及信用管理服務機構法國科法斯集團日前發布的一份報告認為,當前全球范圍內實施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數量約為2010年的2.5倍;同時,世貿組織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今年第三季度全球貿易景氣指數為100.3,較之前兩個季度繼續下滑,逼近100的榮枯線。據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最新預測報告中已將2018全球經濟增速預期下調0.2個百分點至3.7%。顯然,在國際貿易走到擇向而行的十字路口以及世界經濟需要接力的關鍵時刻,中國以進博會為載體廣迎萬國客商, 表達的不僅僅是維護與堅持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的篤定決心和自我信念,同時展示的是偕同貿易伙伴搭乘中國經濟“快車”與“便車”進而分享中國改革開放紅利的寬大胸臆與責任擔當。正所謂“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誠然,單靠中國的一己之力并不能讓貿易保護主義以及單邊主義退避三舍或者銷聲匿跡,但中國完全可以依靠自身沉淀出的強大購買能力以擴大進口方式幫助相關國家將逆全球化沖擊所形成的損失降低到一定限度。泱泱14億人口本身代表的就是一個巨大潛在需求的市場,何況中國人均收入已從40年前的不到200美元上升到如今的8000多美元,據此形成的的強大購買力以及對國際貿易的拉動力不可小覷。據專家分析,按照中國現在的邊際傾向,人均收入每增長一美元,對進口的需求大約增加20美分。于是人們看到,全球每賣出3輛車,就有1輛是中國人購買;中國城鎮家庭戶均消費生鮮客單價達15美元,年度購買頻次121次;中國取代日本成為亞洲最大壽險市場,去年全球新增保費中近八成源自中國市場。更為重要的是,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國民眾的需求結構正在從過去追求單純的溫飽向追求生活內容多樣化、高質量的方向提升,由此帶來了對產品和服務質量及多樣化的追求,可中國國內貨物、人才、技術、服務等要素結構尚不能完全滿足高質量發展的需要,而正是這種供求缺口又為豐富的海外優質商品創造了寬綽的落地空間。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中國向世界張開雙臂,全球企業與世界經濟感受到是真真實實的中方讓利與賦能。
不錯,時下的中美貿易戰似乎放大了進博會的政治意味,甚至有西方媒體評論稱這中國政府主觀上營造出的一種地緣政治需要,但是,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市場有自己獨立而聰明的判斷。據統計,進口博覽會有1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0多家企業參展,其中15個歐盟成員國中有800多家企業設置了展位,日本也有450多家企業參會亮相,美國有近180家企業高調報名,其中包括高通公司、通用電氣、強生、通用汽車、杜邦等多家美國全球500強公司。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資本不會出現大面積的價值誤判,更不會產生從眾性的選擇偏見。在中國搭起的競技舞臺上,全球企業獲得的并不僅只有短期的銷售進賬,還能把握到合作方的溫暖之手,也更能發現與拓展出值得深耕的未來市場。
當然,進博會的影響力不僅僅局限在商業范疇之內。從簽約企業來源看,發達國家的參展企業占34%,“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占34%,最不發達國家也占了10%,進博會作為國際公共產品的廣泛性由此不言而喻。另一方面,圍繞著降低貿易投資壁壘、推進創新發展、以投資促貿易等重大經貿主題,世界貿易組織、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和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以及來自全球各國的1500名政要與商界精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因此,表體上進博會代表的是“中國方案”,但輸出的則是全球智慧。同時進博會也再一次昭示,全球經濟有序治理與國際貿易良序演進,只有在坦誠對話與真誠交流中方可求解出完美共識與精彩答案,國家之間只有在增強自身發展動力的基礎上形成更可持續和強勁的經貿聯系才能普惠與共贏。
尤其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從167年前的倫敦萬國博覽會,到85年前的芝加哥萬國博覽會,再到78年前的大阪萬國博覽會,且即便是61年前起步的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廣交會),迄今為止的各種國家級博覽會無不都是以彰顯本國競爭優勢與促進自身出口為主旨,純粹的境外產品展覽占比最多也沒有超過30%,而進博會則完全不同,不僅參展企業全部來自國外,而且100%的商品都是原產地進口類商品。可以說,進博會堪稱為中國進口實踐改善的一次重要試驗田,也正如《華爾街日報》的評論所指,中國每年舉辦約4000場貿易展會,而上海這次進口博覽會將改變中國僅為出口國的全球印象。
的確,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貨物貿易進口國、第二大服務貿易進口國,貨物和服務年進口值均占全球1/10左右。但中國擴大進口的腳步不會停止,僅今年以來,就4次自主降低關稅,同時大幅放寬市場準入,如果聯想到創設高質量高標準的自由貿易試驗區以及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等系列積極行動,世人更能清晰地看到中國日益敞開的市場大門以及由此而營造出的豐滿機遇和綿綿實惠。來自世界銀行最新一期《營商環境報告》顯示,中國營商環境的全球排名由去年第78位大幅跳至第46位,區域性商業魅力顯著提升。按照設想,未來五年中國進口額將超過10萬億美元,未來15年中國可進口24萬億美元的商品和服務。依此觀之,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乃是中國對外貿易轉型的一個重要標志,從全球最大的出口國轉變為世界重要的進口國,未來的中國在人類貿易舞臺上的創造與表演將會更加精彩與卓越。
(作者:中國市場學會理事、經濟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