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勝
近日,廣昌縣委第一巡察組碰上一件讓人啼笑皆非的事情:在進駐縣黨史辦和縣房管局巡察動員會上,縣黨史辦黨支部書記鐘某和縣房管局黨組書記劉某的表態發言聽上去幾乎一模一樣。巡察人員頓覺事情蹊蹺,當場叫停了發言。經查,兩人的表態發言都是從網絡上照抄而來,沒想到竟然在同一個會場“撞車”。
真應了當下“共享經濟”的稱謂,就連某些官員的表態性發言,也可以“共享”網絡上的現成材料。來自兩個不同單位的領導,竟然能在同一會場念出同一內容的發言材料,這幕尷尬場景的確讓人忍俊不止。但人們笑過之后又不免陷入沉思:“照搬照抄”的作風痼疾緣何這般冥頑,就連嚴肅認真的巡察表態也照抄不誤?
“巡察工作是一項嚴肅的政治工作。從網絡上照搬照抄發言稿,暴露出一些黨員干部工作作風漂浮以及對巡察工作的極度不重視,這是典型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碑數丶o委負責人一番話,道出了“照搬照抄”這一作風之弊的惡劣屬性和極壞影響。當下正值紀檢監察系統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舉國行動,“照搬照抄”作為“做表面文章”的現實表現,理當納入被圍剿范疇。
值得關注的是,“照搬照抄”現象并非官場個例,也不只發生于對巡察工作的敷衍。此前由媒體曝光內江市東興區18名干部照抄照搬上年度述責述廉報告事件,其內容相似度也高達95%;去年初環保部也曾通報兩個單位在編制環保應急預案中的照抄網絡情況。圍觀發言材料“撞車”,人們也不由追問:假如這兩份“完美相似”的發言不是出現于同一會場,結果又該怎樣?在其他巡察會場還有沒有同樣內容相似的表態發言?
剖析“照搬照抄”成因,“懶”字作怪顯而易見。但戒除惰性卻不能只寄望于干部自律,外部監督把關和制度追責懲戒不可或缺。也許,一個不經意間的話語細節可以暴露出照搬照抄者的心理誘因。東興區一名被處理官員事后坦言:“年終總結(即“述責述廉報告”)年年交,以為‘上面的看都不會看。沒想到,上級會如此認真?!北患s談的資溪縣一名科級干部也持同樣說辭:“以為表態發言材料只是在會上念一下罷了?!碑惽さ谋硎龅莱隽藛栴}根源:在某些人眼里,總結或發言不過是圖形式、走過場的“例行公事”;“照搬照抄”的違規成本太低。
誠然,在當下“互聯網+”時代,共享網絡材料似乎難以避免。但表態發言畢竟是有別于“單車”之類的思想產品,理當呈現千人千面的多樣格局,不能不假思索地奉行“拿來主義”。對思想產品“共享”,只能是用以拋磚引玉的借鑒、參考、啟迪,更需結合自身實際的由衷思考和善于與時俱進地創新創造。
發言材料“撞車”撞出作風病。整肅“照搬照抄”劣習,不能止于對當事人的究責約談,更需著力于干部隊伍責任意識、擔當精神和認真態度的素質提升。尤其要發揮好“關鍵少數”的監督效力和示范效應,讓違規必罰、失責必問、問責必嚴成為制度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