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關系回暖,對雙方都是好消息,并且,有實實在在的利益。
第一,中日兩個經濟大國唇齒相依,貿易額一直維持在高位。2017年,雙邊貿易總額3029.9億美元,同比增長10.9%,時隔兩年,重上三千億美元大關。日企對華投資增加,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的調查數據顯示,2017年日本對華投資額同比上升5.1%,結束了2013年以來的負增長趨勢,32億美元的投資額,是2015年以來最高的一年。迄今為止,中國作為日本最大貨物貿易伙伴國已經持續11年之久,與第二大貿易伙伴國的差距不斷加大。
第二,中日產業鏈互補,日本企業在中國有巨大市場。2017年,在華的日本企業中,盈利的企業環比上漲5.9%,到70.3%。在華日企有48.3%表示將在未來兩年中擴大投資,僅僅一兩年前,2015和2016年,持有這一態度的日資企業分別為38.1%和40.1%。
產業鏈落差,龐大的市場對日本企業有磁石般的吸引力。
第三,中日各有優勢,如果形成合力,到第三方市場發展,會形成指數級增長。這將是對全球經濟的重大貢獻。10月25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表示,中日兩國經濟互補性比較強,目前,中日雙方政府和企業均表現出較強的第三方市場合作的意愿。發展第三方市場,解決資金、資源、制造、管理、就業等問題,對沿線各國極其有利。中日民營企業年內將會在泰國啟動智慧城市的開發。
第四,東北亞自貿區是否有可能成型?在訪華前的施政演說中,安倍晉三說,日中兩國“對地區和平與繁榮有重大責任”,關于自由貿易,安倍強調早日談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將與包括中國、印度等亞洲各國合作,進一步發展自由公平的國際經濟秩序”。
各方早就提出了中日韓自貿區建議,將東北亞經濟圈整合成一體。
2002年中日韓三國領導人峰會上提出建議,2012年11月20日,在柬埔寨金邊召開的東亞領導人系列會議期間,中日韓三國經貿部長舉行會晤,宣布啟動中日韓自貿區談判。這一自貿區人口超過15億,經濟規模超過15萬億美元,經濟總量占世界的21.9%、占亞洲的約七成、外匯儲備占世界的47%。
第五,中日2000億貨幣互換,極其重要的信號。中國央行宣布兩項與日本的重要合作:一、經國務院批準,中國人民銀行與日本銀行簽署了中日雙邊本幣互換協議,協議規模為2000億元人民幣。二、央行與日本銀行簽署了在日本建立人民幣清算安排的合作備忘錄。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貨幣互換規模,較5年前的互換協議擴大10倍之多。貨幣互換是各國之間的協作體系,為了保持金融和經濟穩定。2008年次貸危機爆發,各國央行更是大規模進行貨幣互換。
早在2002年,兩國就簽署過中日貨幣互換協議。貨幣互換的規模,顯示了中日合作的進度,這是非常大的事,兩國在貨幣協作方面站到了一起。人民幣清算則意味著,人民幣國際化向前邁進了一小步。接下來,預計日本的經濟政策是,貨幣寬松,提升消費稅,穩定增長。日元作為避險貨幣,匯率維持穩定,但日本債券收益率可能上升,明年10月1號,消費稅將上漲至10%,日本政府必須對沖這一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