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驍
在國務院提出建設“質量強國”戰略目標的背景下,我們需要全面客觀看待質量領域存在的各種問題。雖然一些典型案例和問題往往出自食品、藥品、建筑和餐飲服務等行業,但客觀而言,這些行業和領域存在的問題,在其他行業也都存在,只是這些行業一旦質量出現問題往往會危及人的生命,是“急性病”因而被社會更加關注,而其他行業的類似問題往往并不馬上危及人的生命,是“慢性病”而易于被稀釋和過濾。從這個角度而言,我們每一個人工作時都是在提供某一種產品或服務,或者是向組織內的其他員工提供,或者是向最終客戶提供,因此我們每一個人的工作都存在一個工作質量的問題,而這一個個工作質量相聯結就產生了一個個產品質量或服務質量。因此,質量問題從更廣泛意義出發,不僅是一個企業管理問題,更是一個社會教育問題,是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從自身的工作和生活出發,通過觀察、反思、總結、改進自己的質量言行來傳導出一個個微觀質量結果。正是從這個意義出發,本文比較了不同時期,質量“社會教育”的變化,進而提出相關對策。
一、質量“社會教育”的缺失
首屆復旦管理學終身成就獎和首屆中國質量獎獲得者——劉源張院士(1990)在總結自1978年到1990年中國推行全面質量管理的特點時,指出其中一個特點就是國家電臺電視臺的高度重視,1980年1月中央廣播電臺邀請劉源張作了首次面向全國播放的TQC講座,1980年9月中央電視臺又播出了由劉源張主講的全國第一期TQC電視講座,并于1981年9月、1984年、1986年6月、1986年11月、1987年5月多次更新完善后在中央電視臺播放;其中從1986年6月這期講座開始,開創了先培養講座輔導員再招收學員學習并進行結業考試的電視講座的辦法;1986年11月的講座由于是配合全國企業職工培訓的要求并得到勞動人事部的支持,全國共有130余萬職工參加統考。在企業案例方面,上世紀80年代初,由蘭州第三毛紡織廠提供素材,甘肅電視臺與省話劇團聯合編輯創作的大型電視連續劇《絢麗的彩霞》以提高毛紡織品質量為主題,通過生產過程中出現的質量問題,以人物故事的形式大力宣傳和弘揚企業重視產品質量管理的重要性。而目前社會各界在揭露質量“負面信息和案例”等一個個“點”的同時,對質量“正面系統教育”的關注度遠不如過去,質量“社會教育”存在缺失。
二、對策:立足于“繼承式發展”的原創方法
在構建質量強國的路徑上,為了彌補質量“社會教育”的缺失,需要我們設計一種適合于我們自身文化背景和現實背景的教育邏輯,即謀求適用于我們歷史與文化特點的原創質量理論方法,摒棄照搬西方理論工具的傾向。只有立足自身的原創質量理論方法,在教育過程中才能易于被更多質量參與者理解、領會和應用。因此,質量教育的素材必須與質量參與者之間存在文化聯系,否則再先進的外國質量理論與方法也難以為我們所“共鳴”,質量“社會教育”的效果也就會大打折扣。
而原創的技術起點就是對過去我們已經原創出的老方法的再學習、再思考,繼承、總結、提煉傳統做法,進而創新性發展和發揚。劉源張(1990)提出早在TQC(全面質量管理)未出現之前,中國就有自己在質量管理上的獨創,如自檢、互檢、專檢的“三檢制”。劉源張(2002)還進一步指出市場經濟時代的企業文化或質量文化與計劃經濟時代的企業文化或質量文化,相互之間必有一些可以繼承和發揚的內容,還明確指出《鞍鋼憲法》的“兩參一改三結合”、大慶精神的“三老四嚴”可以代表后者,而2000年版ISO9000的質量管理國際標準中的“八大原則”可以代表前者,兩者間相通之處就是“以人為本的創新和改進”。其中《鞍鋼憲法》創立于我國20世紀60年代初,其核心是“兩參一改三結合”,包括四層含義:一是干部參加勞動,經受鍛煉了解情況;二是職工群眾參加民主管理,既當管理者又當被管理者;三是改革不合理的規章制度;四是實行領導干部、工人群眾和技術人員三結合。而大慶精神的“三老四嚴”同樣創立于20世紀60年代初,即“對待事業,要當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對待工作,要有嚴格的要求,嚴密的組織,嚴肅的態度,嚴明的紀律”。2014年3月9日,習近平同志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安徽代表團審議時,提出“各級領導干部都要既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又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從“三老四嚴”到“三嚴三實”,體現出的是面向實踐、面向問題、面對自身。因此,不論創立的時代早晚,只要是符合以人為本的原則同時能高效率地解決實際問題,我們就應該繼承和發揚其管理智慧。同時20世紀80年代,原國家經委還推廣了“質量否決權”這一模式,即通過對工業產品直接的或間接的質量指標的考核,去評價一個企業、一個生產單位或一個生產者所得勞動報酬的合理性,并在滿足一定關系的前提下否決不合理的報酬部分。其實質就是把產品質量放在最高的位置,質量對企業和員工的利益分配有最終決定權,國家對企業,企業對職工均實施質量否決權。以上這些原創方法和思想都是我們的寶貴財富。劉源張(1995)在談到建立中國的管理科學學派時,也指出《鞍鋼憲法》中“兩參一改三結合”、“多、快、好、省;好字當頭”的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質量否決權”以及“黨政工團、齊抓共管”,這些都是開端和模式;特別指出“我們只有把我們中國人的好哲學、好文化、好傳統融合提煉進我們的管理科學,才能稱得上建立中國學派”。劉源張(2008)還提到,日本QC小組活動的創始人石川馨教授就曾表示,中國的“三結合”式QC小組活動是他想學而辦不到的;劉源張認為,當時如沒有像總工會、共青團這樣的行政參與,QC小組難以在全國開展并持續存在。
但我們現在并沒有把總工會、共青團等有助于發展和培育質量管理的機制繼承和發揚下去,缺乏對以上提到的傳統原創的質量管理模式的繼承和發展,更沒有在前人基礎上總結提煉出中國特色的質量管理模式。而當我們分析當今世界重型裝備制造行業的龍頭企業“上海振華重工”的成功原因時,創始人管彤賢所強調的卻全部是所謂的“老辦法”,他強調“造好產品的關鍵是培養人,核心是把農民改造成產業工人,辦法是安家安心提高科學文化知識,提出抓生活促生產”,強調由鄧小平提出的中國有外國沒有的武器,即“思想、政治、精神”。振華重工正是在新時代用這些所謂的“老辦法、老思想”創出了核心競爭力,因此辦法不論新舊要管用。
最后要談到的是,劉源張(2012)在談到質量工作者的責任時,引用狄更斯在《雙城記》開頭描寫當時時代的一段話里的一句話,“這是一個信念的時代,也是一個懷疑的時代”,指出“對于中國的質量,大概也有這種情況吧”,但他強調“作為質量工作者的責任就是,加強質量有關人員的信念,減少他們的懷疑。這段話浸潤著老一輩質量工作者的責任與擔當,供我們這些晚學后輩學習。劉源張于2014年4月3日逝世,在此向劉老致以晚輩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