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三角一體化的進程中,上海要發揮龍頭帶動作用,需在“服務”二字上下功夫。特別是作為上海建設經濟中心和科創中心主要承載園區之一的國家級開發區,如何才能勇擔使命,做好服務長三角的重要工作?同時,又能夠在“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的大背景下順勢而為,助推產業升級,實現自身世界級“名園”品牌的打造?
10月24日下午,由解放日報社、上海社科院和漕河涇開發區總公司共同主辦的“服務長三角,產業再升級”主題論壇在上海漕河涇萬麗酒店舉行,來自政府、學界和業界的諸多專家學者圍繞上述話題展開探討與交流,主持人由SMG上視新聞劉仲萌擔任。作為媒體支持單位之一的上海企聯副秘書長、《上海企業》雜志主編鄭新堯率領20多位企業家到會,參加了上述話題展開的探討與交流,分享了他們的一些思考。
上海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常務副主任阮青認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最后還要落到老百姓的感受上,落到產業發展的新動能上。他介紹了《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在這份計劃中,明確了長三角一體化重點建設交通、科創、信息化、信用、環保、公共服務、商務金融等七個重要領域,提出了發展城際鐵路、民航、成立技術交易市場聯盟、科技創新券通用通兌、5G先試先用、社保互聯互通、合作建設油品交割基地等一系列具體措施,深化完善長三角共享資源網絡,形成長三角經濟發展新動能。
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王振則強調,建設科創中心的成果是由長三角城市群所共享。長三角城市群的發展規劃里提到26個城市,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不是上海一家之事,不能忽視杭州、南京、合肥等長三角“小老虎”們的作用,要聚長三角之力協同建設。王振給出的思路是“四個協同”。長三角城市群有著雄厚的經濟實力和科技創新基礎,要聚力協同上海進一步集聚高端創新資源、加快推進市場導向的科技創新成果轉化體系、建設區域一體化的要素市場以及協同推進上海建設全覆蓋的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臺。
如何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福卡智庫首席研究員王德培給出了兩張牌。他認為,形成組織再造是推動一體化的有效途徑。所謂“組織再造”,就是在政府和企業之間建立一大平臺,或者是政府的功能再造。在我國,金融資本化、資本基金化、基金產業化是一個趨勢。長三角一體化要進行組織創新、組織再造,這個組織既是資本的,也是整個社會的廣泛聯系,里面有政府、有企業,還有開發區等等,“組織再造”這張牌要打好。園區的版本升級,是王德培給出的第二張牌。“現在的園區規劃在不斷升級,首先要成為產業鏈的組織者,然后成為產業生態的推動者,最后要成為園區聯盟的協調者。”推動長三角一體化建設,應避免同質化的競爭,各自把要素配置充分的體現出來,實現共贏。
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發展總公司副總經理、海寧分區公司董事長何建國認為,將上海的園區引入長三角其他城市,不是簡單的模式復制,一定要和當地的思想、社會背景相結合,不斷摸索適合跨區發展的產業園區的經驗。據了解,截至去年,漕河涇開發區整體營收達3477億,稅收達147億。上海市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發展總公司總經理詹峰表示,下一步開發區將進一步致力于產業發展和科技創新,更加主動地把自身發展放到長三角的大局中謀劃和推進,加強區域合作,促進創新協同和產業聯動,服務和推動好“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
(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