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琴
摘要 采取不同栽培模式,對冬小麥種植效應進行研究。結果表明,以全膜覆土穴播的產量最高,達5 400 kg/hm2,較常規機械播種增產12.5%;經濟效益也以全膜覆土穴播最高,為8 010元/hm2,投入產出比達到1∶2。因此,在固原市冬小麥生產中,采取全膜覆土穴播的栽培模式可以達到增產增收的效果。
關鍵詞 冬小麥;栽培模式;產量;經濟效益
中圖分類號 S5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20-0007-01
固原市屬于溫帶干旱半干旱內陸氣候,春旱頻繁發生,降水不足,大部分地區小麥、豌豆等作物因干旱大幅度減產。冬小麥作為固原市農業生產中的主栽作物之一,年播種面積6.6萬hm2以上,占全區小麥種植面積的50%左右,在寧夏南部山區糧食生產中占有主導地位。因設施農業、單種玉米及經濟作物的大面積發展,冬小麥成為寧南山區結構調整中壓減的作物,普遍存在政府熱情不高,種植投入產出低、效益低等問題[1]。由于面積減少,只能通過提高單產發展固原市冬小麥。本試驗針對當前固原市冬小麥栽培中單產低、降水少、水分利用率低等突出問題,開展栽培試驗,旨在找出適宜當地氣候條件的栽培模式,以指導大田生產。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點選在固原市原州區頭營鎮頭營村,屬典型旱作農業區,該村海拔1 750 m,年日照時數2 518 h,≥10 ℃積溫2 842.8 ℃,無霜期150 d,年平均降雨量400 mm。土壤類型為黑壚土,pH值8.43,含有機質5.55 g/kg、全鹽0.46 g/kg、堿解氮78.0 mg/kg、有效磷9.50 mg/kg、速效鉀189.0 mg/kg。前茬作物為玉米。
1.2 試驗材料
供試作物:冬小麥,品種為蘭天32號,播量225 kg/hm2。播種期為2016年9月24日。
1.3 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4個處理,分別為處理1(CK),機械常規播種;處理2,膜側溝播;處理3,全膜覆土穴播;處理4,寬窄行壟溝播種。3次重復,同組試驗在同一塊田進行。小區面積15 m2(7.5 m×2.0 m)。
1.4 試驗過程
4個處理均基施冬小麥專用控釋肥(37-10-0)600 kg/hm2,全生育期不追肥。處理1、2、3人工小機械播種,處理4大型配套機械播種。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處理對冬小麥生育期及莖蘗動態的影響
由表1可知,處理2出苗最早,處理4和CK最晚。處理2比CK晚熟5 d,處理3比CK晚熟3 d,處理4與CK相差不大,說明不同栽培模式對冬小麥生育期影響較大,主要原因是處理2、3為覆膜播種,薄膜能有效保持水分,能使冬小麥正常成熟,而處理1、2由于干旱缺水,使冬小麥枯萎或提前成熟[2-3]。莖蘗動態上,處理3基本苗、最高莖、穗數最高,比CK分別高37.5萬株/hm2、79.5萬個/hm2、46.5萬穗/hm2,主要原因是由于覆膜能保持水分,提高了水分利用率。株高處理2最高,比CK高13 cm,其他處理相差不大,這是由于處理2前期對雨水的收集能力較強,出苗較早,生長旺盛。
2.2 不同處理對冬小麥主要產量構成農藝性狀的影響
由表2可知,4個處理中,小穗數處理4最多,為13.5個,穗粒數處理4最多,為31.2粒,穗粒重處理3最高,為11.8 g,千粒重處理3最高,為45.0 g??傮w來說,全膜覆土穴播各個產量構成農藝性狀表現最好。
2.3 不同處理對冬小麥產量的影響
由表3可知,處理3產量最高,為5 400.0 kg/hm2,處理4最低,為3 533.3 kg/hm2。處理3比處理1(CK)、處理2、處理4分別增產12.5%、8.0%、52.8%。由此表明,全膜覆土穴播是冬小麥最佳的栽培模式。經方差分析,產量結果達顯著水平(表4)。進一步進行LSD法多重比較,處理1與處理2之間差異顯著,與處理4、處理1差異極顯著。
(下轉第11頁)
2.4 經濟效益分析
由表5可知,處理3純收入最高,為8 010.00元/hm2;處理2次之,為6 850.00元/hm2;處理4最低,為3 346.57元/hm2。由此表明,全膜覆土穴播是冬小麥最佳的栽培模式。
3 結論與討論
該試驗結果表明,冬小麥不同栽培模式之間表現有一定差異,其中以全膜覆土穴播在固原市特殊的氣候條件下表現最好,能顯著提高降水的利用效率,達到增產目的[4]。
從產量結果看,全膜覆土穴播的產量明顯高于其他的處理,產量為5 400.0 kg/hm2,寬窄行壟溝播產量最低,為3 533.3 kg/hm2。全膜覆土穴播比常規機械播種、膜側溝播、寬窄行壟溝播分別增產12.5%、8.0%、52.8%,經方差分析,達到顯著和極顯著水平。同時全膜覆土穴播的處理經濟效益最佳,純收入為8 010.00元/hm2,投入產出比達到1∶2。
目前,全膜覆土穴播已經有配套的大型農機具,固原市冬小麥生產應大力推廣全膜覆土穴播[5-6]。
4 參考文獻
[1] 丁錦峰,闞正榮,朱新開,等.稻茬小麥高產穩產、節本增效栽培模式研究[J].麥類作物學報,2016,36(5):616-623.
[2] 何紅霞,王朝輝,包明,等.栽培模式對旱地小麥產量和籽粒養分含量的影響[J].應用生態學報,2018,29(3):818-826.
[3] 高照民,師建榮,劉康懿.小麥及玉米套種栽培模式新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5(7):44-45.
[4] 高鳳菊,戴忠民,朱金英,等.小麥-玉米連作條件下高產高效栽培模式研究[J].玉米科學,2004(1):82-85.
[5] 馮波,王法宏,劉延忠,等.施氮水平對不同栽培模式小麥旗葉衰老及產量的影響[J].中國農學通報,2010,26(8):189-193.
[6] 王媛,周建斌,梁斌,等.不同栽培模式和施氮量對小麥-玉米輪作體系土壤供氮特性的影響[J].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10,16(6):1351-1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