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正
摘要 商水縣是農業大縣,尤其是在糧食生產方面的投入力度和精力花費,確保了商水縣糧食生產健康、穩定發展,并多次獲得“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稱號。該文從多個方面闡述了商水縣加快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措施,介紹了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具體做法,并就商水縣新型經營主體培育情況進行分析,以期為其他地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參考。
關鍵詞 鄉村振興戰略;村集體經濟;新型經營主體;河南商水
中圖分類號 F321.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20-0295-02
商水縣是農業大縣,耕地面積9.27萬hm2,常年小麥種植面積為8.27萬hm2,秋作物種植面積為10萬hm2(其中玉米面積7.33萬hm2,大豆面積1.33萬hm2,其他1.33萬hm2),農作物秸稈量大。近年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通過宣傳引導、財政補貼等措施,努力抓好秸稈綜合利用和土地深耕工作,全縣秸稈利用率和土地深耕率達到80%以上。土地深耕不僅改善了土壤結構,提高了耕地質量和作物抗旱、抗倒伏能力,還增加了作物產量。就目前來看,由于大面積土地深耕,商水縣小麥較其他縣市倒伏現象較少,確保了小麥產量穩定,增加了群眾收入。此外,土地確權工作的順利完成為土地托管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 商水縣加快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措施
1.1 糧食生產平穩發展
2018年,商水縣小麥種植面積8.27萬hm2,立足發展高效農業,開展綠色防控,提質增效,取得了顯著成效。
1.2 作物病蟲害防治邁出新步伐
全縣已注冊植保服務組織143家,其中全程承包服務面積666.67 hm2以上的3家,從業人員1985人,擁有各種施藥機械2 798臺,其中普通型噴霧器2 300臺,大中型機動噴霧器498臺。近年來,由于小麥條銹病、赤霉病發病率提高,為提高防效,確保農產品品質,商水縣充分發揮植保服務組織的作用,把病蟲害防治工作交給專業化服務組織進行應急防控,2018年上半年服務組織已開展統防統治面積共3.93萬公頃次,覆蓋面積4.73萬hm2,為夏糧豐產豐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3 糧田建設穩步推進,成效明顯
商水縣整合涉農資源著力打造“田地平整肥沃、灌排設施完善、農機設備齊全、技術集成到位、優質高產高效、綠色生態安全”的高標準糧田。目前,已建成高標準糧田面積6萬hm2,其中,集中連片的糧食生產核心區面積2萬hm2。高標準糧田區域內小麥平均產量達到8 505 kg/hm2,較全縣小麥平均產量增加750 kg/hm2,增加了農民收入。
1.4 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
加強新型經營主體培育,鼓勵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多樣化的聯合與合作,提升小農戶組織化程度,培育各類專業化、市場化、社會化服務組織,積極引導農超對接、農企對接等現代農產品流通模式,幫助小農戶對接市場,提高產品檔次和附加值,拓展增收空間[1-2]。
1.5 開發農業生態產品
運用現代科技和管理手段,將鄉村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生態經濟的優勢,提供更多更好的綠色生態產品和服務,促進生態和經濟良性循環,發展特色產業,增加群眾收入。
1.6 強化精準幫扶
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做好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與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的有機銜接,把提高脫貧質量放在首位。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強化產業和就業扶持,做好產銷銜接、勞務對接,提高貧困人口的參與度和收益度,實現穩定脫貧。
1.7 激發內生動力
把扶貧同扶志、扶智結合起來,引導貧困群眾克服等、靠、要思想,逐步消除精神貧困,促進形成自強自立、爭先脫貧的精神風貌。改進幫扶方式與方法,更多采用生產獎補、勞務獎補、特色種植、產銷對接,推動貧困群眾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增加收入,以實現早日脫貧。
1.8 創新金融服務
堅持農村金融改革發展的正確方向,健全適合農業農村特點的農村金融體系。農村金融機構要把為農村實體經濟服務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農業局與農業銀行、農商行、國家開發銀行、農業發展銀行加大信貸力度,構建“政銀擔保投”五位一體聯動支農機制,積極開展土地流轉信托,支持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學習盧氏縣金融扶貧模式經驗,落實國務院關于探索建立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制的意見,探索建立支持鄉村公益性項目融資機制。目前,商水縣已考察貸款對象戶35家、資金1.5億元,解決了農業主體貸款難的瓶頸問題。
1.9 加強黨的領導
商水縣始終將“三農”問題作為重中之重,切實把認識和行動統一到中央的決策部署上來,把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原則體現到各個方面,不斷健全黨委統一領導、政府負責、黨委農村工作部分統籌協調的農村工作領導體制,由黨政一把手作為第一責任人,縣委書記作為產權制度改革領導組組長,堅持分類有序推進開展清產核資,摸清集體資產家底,為順利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打下了堅實基礎[3]。
1.10 營造良好氛圍
做好鄉村振興戰略宣傳工作,在廣大人民群眾中形成良好輿論氛圍,積極學習推廣各地各部門的豐富實踐經驗,注重發揮先進典型的示范帶動作用,振奮基層干部群眾精神,凝聚全社會強大合力,推動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
2 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具體做法
2.1 起草發展村集體經濟的意見
為確保全縣136個貧困村早日脫貧,切實增加村集體收入,商水縣做了大量調研,目前全縣已經有44個村建立了扶貧車間,136個貧困村中12個村尚無合作社家庭農場,已安排專人負責幫助申辦家庭農場。為發展村集體經濟,實現2018年全縣脫貧,農業局在全縣136個貧困村每村派駐1名專業技術人員進村指導工作,農業局每位班子成員分包3個鄉鎮以指導村集體經濟發展。此項工作得到村干部和老百姓的支持和認可,每村每33.33 hm2的1萬元收入歸集體所有,大部分村可實現3萬~5萬元以上的集體收入。
2.2 召開全縣農民專業合作社會議
通過會議深入學習全縣發展集體經濟有關精神,要求合作社參與扶貧工作,引領村集體經濟發展[4]。同時與晶糧公司和綠緣公司合作,廚房網、益農社等幾家公司共同參與,各公司各自發揮優勢,實現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共同助推商水縣脫貧攻堅,對沒有資產資源和扶貧車間的行政村,利用土地托管和糧食統一收購等辦法發展集體經濟,確保集體收入穩定。對28個村的農業局派駐扶貧第一書記多次講解發展村集體經濟的思路和方法,正在協商辦理土地托管事宜。譚莊楊樓等村已經簽訂托管協議。
3 新型經營主體培育成效
全縣農民專業合作社數量達到2 112家,國家級合作社7家,省級合作社10家,市級合作社68家;家庭農場達到465家,其中市級示范家庭農場16家,省級示范家庭農場2家。其特點可以概括為“五化”,即:主體多元化、載體特色化、經營產業化、服務全面化、管理規范化。規模經營以龍頭企業、合作社、種養大戶為載體,經營范圍從傳統的種植糧食畜牧產業發展到水產、蔬菜、林果、苗木花卉四大產業,進而發展到農業生態提質、旅游觀光等。通過發展規模經營,加快了土地流轉步伐,土地逐步向產業基地集中,出現“企業+專業合作組織+農戶”的經營模式,從而發揮專業合作社推進土地流轉的輻射效應,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發展和轉變。
計劃培訓新型農民1 500人,并引導農民工、大學生回鄉創業就業,通過人才培訓,提升農民工職業技能,建立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統籌安排、產業帶動的模式,增加群眾收入[5]。結合商水縣當地實際,探索出一條切實可行的道路,以更大的決心、更明確的目標、更有力的舉措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不斷開創“三農”工作新局面。
4 參考文獻
[1] 郭翔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J].農業經濟與管理,2017(5):22-24.
[2] 董進智.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思考[J].農村工作通訊,2017(22):15-18.
[3] 呂紅娟.全面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8(4):11.
[4] 邢權,楊峰.壯大集體經濟實力 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J].吉林農業,2018(15):53.
[5] 劉自敏,楊丹.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J].中國產經,2018(5):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