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敏 王小平
摘要 農業是潮汕地區傳統重要產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由于農業產業的物流水平發展滯后,嚴重阻礙了當地農業產業的發展,影響了當地農民的收入,延緩了農村小康建設的步伐。該文闡述了潮汕地區農村產業生產流通現狀,分析了農產品流通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運用會計核算在成本控制中的作用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對策,以期促進潮汕地區農業產業可持續性高速發展。
關鍵詞 農產品;流通;問題;對策;潮汕地區
中圖分類號 F326.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20-0293-02
農產品與一般產品存在著很大的區別,首先其形態較原始,很多農產品僅是進行了基礎加工,如一些蔬菜、瓜果、糧食等初級產品;其次,部分農產品的保質期較短,很容易腐敗變質,農產品存在地域性差別,受交通、季節等方面限制,很多具有地區特色的農產品只能在當地銷售。筆者通過調查發現農產品在流通過程中存在成本過高問題,并運用會計核算在成本控制中的作用提出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希望幫助農民提高收入。
1 潮汕地區農產品生產流通現狀
1.1 潮汕地區地理環境
潮汕地區地處粵東沿海、韓江下游,屬于地勢平坦、土層深厚的沖積土壤。潮汕農村地區地勢崎嶇不平,道路狹長。該地區低緯度,面向熱帶海洋,常年氣候溫和,熱量充足,降水豐富,屬于季節變化較大的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得天獨厚的氣候優勢和優越的地理氣勢非常有助于農產品的光合作用。
1.2 主要農產品特性
潮汕地區以種植農產品為主業,歷史悠久,以產量多、質量好、品種多而聞名,當地盛產香蕉、荔枝、番薯、琵琶、柿子、百香果、春菜、娃娃菜、大白菜等蔬菜瓜果,赤內、鴨背地屬潮州市潮安縣的歸湖鎮,是有名的水果之鄉。潮汕地區3個市面積10 918.5 km2,其中香蕉產業種植面積2萬hm2,有14座大小漁港,水產品豐富。而這些農產品大多不易儲藏,成熟期短,容易擠壓碰傷、腐爛變質,從而大大降低了農產品的品質與價格。
1.3 流通運輸方式
現階段的農產品運輸模式及問題主要有以下幾方面:①生產農產品的農民在本地自產自銷,或者通過三輪車、拖拉機、摩托車及農用車運輸至臨近村鎮銷售,這種運輸方式存在的問題是單次運輸數量有限。②通過尋找代購商,形成本地原始農產品的批發模式,在銷地批發商通過個體商鋪或原始市場直接銷售。以上銷售方式都只適合近地銷售,不適合遠地銷售[1-3]。
2 農產品流通存在的問題
2.1 農村道路設施落后
潮汕農村地區自改革開發以來,發展速度緩慢,究其原因在于農村道路多為泥濘小路,路面寬度不足,多數為單向車道的寬度,崎嶇不平,坑坑洼洼,造成先進便捷的運輸工具基本進不了村的尷尬局面,并且大大縮短了運輸工具的使用壽命,導致較高的運輸成本,從而難以解決走進和走出農村的“最后一公里”難題。
2.2 農產品物流成本高
我國農產品需求量大,但經營模式多為自主經營,生產規模小且產地分散,導致農產品物流范圍廣、成本高,難以形成規模效益。另外,由于我國占地面積大,地形地勢各異,氣候條件不同,農產品差別較大,但是由于消費者消費并無地域限制,無形中增加了流通成本。如今,消費者對農產品的新鮮度、品質要求越來越高,為了保證流通過程中農產品質量,需要使用一些冷鏈技術,這在無形中進一步增加了農產品的流通成本[4]。
2.3 農產品物流成本管理體制不健全
第一,目前我國物流成本核算體系尚未形成,物流成本內容分散,經營者看不到物流成本的消耗之大。第二,物流成本的核算信息難以收集,且沒有統一的核算標準,導致許多物流費用模糊,每層作業之間難以形成一個有效的網絡信息共享的氛圍[5-6]。
2.4 基礎設施及信息的滯后性
潮汕農村地區物流政策供給不足,物流作業難以規范,物流交易成本高。加之沒有當地政策的支持,物流行業難以在當地發展壯大。此外,由于沒有針對性強的公共信息平臺,不利于農村農產品物流信息處理和發揮作用,從而錯過最好的銷售時機,導致大批量農產品出現季節性滯銷狀況。
2.5 農產品冷鏈物流難度高
冷鏈物流包括冷凍加工、冷凍貯藏、冷凍運輸與配送、冷凍銷售4個步驟。冷凍加工使用不合格原材料,貯藏環節中裝卸時間過長,冷凍運輸與配送使用保溫車替代制冷車,冷凍銷售冷柜溫度設置太高,任意環節的斷裂都會對農產品造成損傷,縮短產品保險壽命。一系列高強度要求使現存一條龍綜合物流冷鏈企業寥寥無幾。
3 農產品流通對策
3.1 強化交通運輸,解決“最后一公里”難題
農村發展不僅要實現在互聯網上走出去,更要切實地實現產品走出去,交通道路不通暢、質量差增加了運輸時間,嚴重阻礙了企業家進村與農產品出村的步伐。地方政府應結合實際給予政策及資金上的扶持,或者通過家鄉富商集資修路,為農民農產品運輸筑成“綠色通道”。
3.2 提高包裝水平,減少產品損耗
農產品包裝是采用一定的容器或材料對產品加以保護和裝飾,是商品流通的重要條件。農產品包裝應按照目標顧客需求、包裝原則、包裝技術要求進行,以保護農產品,減少損耗,便于運輸,節省勞力,提高倉容,保持農產品衛生,便于消費者識別和選購,美化商品,擴大銷售,提高農產品市場營銷效率[7]。
3.3 形成規范化物流管理
多鼓勵潮汕年輕人回家鄉創業,特別是對出國留學的華僑以及致力于為家鄉農產品發展謀出路的中小型企業家給予適當的稅收優惠和交通運輸通行費優惠等政策。運用物聯網平臺實現規范化管理,成立農民信得過的綜合性農產品物流公司,鼓勵家鄉本地人開辦承包,大大減少當下當地農民對物流公司的排斥感。物聯網是一種利用物物連接的互聯網網絡,以互聯網為基礎和核心,在客戶端進行農產品信息交換,獲得數據源,制定合理有效的物流成本核算標準。
另一方面,通過紅外感應器和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照協議規定,將相關物品與互聯網連接并進行交換和通信,從而實現智能化的識別定位和跟蹤功能,不僅可以有效利用空車信息,合理配車,而且可以降低農民對物流企業家的不信任度[8],減少農產品因外在客觀因素干擾的滯銷成本,增加物流成本的透明度,同時物流企業家進一步不斷創新改進物流經營模式以降低物流成本,提供物流服務,并形成穩定的物流模式。
3.4 提高冷鏈資源配置
加強“互聯網+物流”的宏觀政策和政府的支持。在農村引進冷鏈技術,致力于優化冷鏈資源配置,規范冷鏈物流市場,提高整個冷鏈物流市場的資源配置效率,保證每筆訂單從發運到貨物簽收全程可追溯,降低中間環節差錯率,實現農產品流通的總成本有效降低。加強冷鏈物流人才體系培養及人員培訓,使其熟練掌握冷鏈物流質量控制及管理技能。加強冷鏈技術研發,實現新技術運用。在生產加工方面,使用先進的產地加工技術,提高產品質量、延長保鮮期;在冷藏技術裝備方面,積極采用自動化冷庫技術。
4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28(001).
[2] 余欣榮.大力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N].新農村商報,2018-05-02(A16).
[3] 李鵬.農村物流在互聯網時代的商業模式創新研究[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7,39(12):49-50.
[4] 胡麗麗.基于農村電商的農業眾籌發展研究[J].北方經貿,2017(11):53-54.
[5] 張冰.淺析我國農產品物流成本[J].科技經濟市場,2015(8):32.
[6] 王運超,王慧超.淺析我國農產品物流的制約因素及發展對策[J].網絡財富,2010(16):90-91.
[7] 楊希玲.我國農產品物流問題淺析[J].市場研究,2012(3):18-21.
[8] 張季秋.淺析農產品流通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商業文化(學術版),2010(10):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