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子輝 姜佳慧
摘要 本文對影響奈曼旗大扁杏生產的主要環境因子(溫度、降水、自然災害、土壤條件等)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奈曼旗南部淺山丘陵地區基本能滿足其生長需要;中北部的沙地、鹽漬地不具備種植條件,加上引種前未做好區劃和論證,引種后重栽輕管,未采取適宜的配套栽培技術,品種混雜,干旱、大風、凍害、鹽堿地災害造成大扁杏大面積死亡,未能達到增產增收的目的。
關鍵詞 大扁杏;氣候因子;氣象災害;內蒙古奈曼
中圖分類號 S66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20-0062-02
仁用杏在奈曼旗相鄰的遼寧省朝陽、阜新地區早已大面積推廣種植,奈曼旗自1984開始引種,1999—2000年大量引種,但經濟效益與朝陽、阜新地區有一定的差異。筆者根據仁用杏的生長習性(適應性強、生長快、結果早、生命史長,適合丘陵山地的陽坡栽植)[1-2],結合奈曼旗的氣候資源,對科學引種和推廣種植進行可行性氣候分析,并探究氣象因子與仁用杏生長的關聯性及氣象災害對仁用杏生長的影響,以期為推廣種植仁用杏提供技術支持。
1 研究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區概況
奈曼旗位于通遼市西南部,科爾沁沙地南緣,區域內地形地貌可概括為“南山中沙北河川,兩山六沙二平原”。南部為遼西山地北緣,以淺山丘陵為主,海拔高度400~600 m;中部以風蝕堆積沙地為主;中北部平原屬西遼河、教來河沖擊平原一部分,地勢平坦開闊。
1.2 數據來源
分析資料取自奈曼旗境內2個國家氣象站近50年的氣象資料,以及奈曼旗林業局、土地局的相關資料。
1.3 研究方法
采用數理統計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分析氣象因子對大扁杏生長的影響。用Excel程序繪制變化曲線。
2 結果與分析
2.1 開發大扁杏生產的前景
大扁杏作為一種經濟林樹種,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于一體。杏仁具有很高的食用價值和藥用價值,深受國內外消費者歡迎,市場潛力巨大。目前,我國是唯一生產和出口仁用杏的國家,現有仁用杏面積約134萬hm2,苦杏仁、甜杏仁的年產量分別為2.00萬~2.50萬、0.11萬t,遠遠無法滿足國內外市場的需求[3-6],供需矛盾突出。以大扁杏為主的甜杏仁基本用于外銷,出口產品居我國土特產創匯率的第1位。但因我國杏仁產量少,出口貨源不足。近年來,國內杏仁的消費量也逐年增多,除食用、藥用之外,還發展了杏仁加工業,增加了對杏仁原料的需求量。由此可見,仁用杏的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2.2 我國大扁杏種植情況
我國仁用杏生產歷史較短,直到20世紀90年代才開始大規模發展,栽培面積、產量和產值大幅提高[7-9]。各地相繼建立仁用杏生產基地,河北省張家口市、遼寧省阜新市和朝陽市、陜西省延安市、內蒙古赤峰市、甘肅省隴東地區等均建有不同規模的仁用杏基地。目前,我國苦杏仁的生產面積為133.3萬hm2,年產量為1.8萬~2.1萬t,平均產量為15 kg/hm2左右;甜杏仁全國年產量為800~1 000 t,平均產量為450 kg/hm2左右。可以看出,全國仁用杏的生產水平很低,且主產區主要分布在干旱少雨、土壤貧瘠、自然條件較差的“三北”地區,生產上存在許多問題亟待解決。
2.3 奈曼旗種植大扁杏的有利氣象條件
大扁杏生長要求全年無霜期在130 d以上,生長季節年有效積溫≥2 700 ℃,≥10 ℃積溫在1 850 ℃以上,光照充足,年日照時數在2 700 h以上,年降雨量≥350 mm(指無澆水條件),海拔100~1 800 m,極端最低氣溫-34 ℃,極端最高氣溫43.3 ℃。奈曼旗近50年全年無霜凍期平均150 d,最長年份達180 d,最短年份124 d,平均有效積溫3 181.2 ℃, ≥10 ℃積溫1 518.4 ℃,平均年日照時數2 961.9 h,最多年份為3 318.4 h,最少年份為2 586.2 h。近50年,中北部出現的極端最高氣溫為40.6 ℃,極端最低氣溫為-30.2 ℃;南部山區出現的極端最高氣溫為40.2 ℃,極端最低氣溫為-29.3 ℃。中北部近50年平均降水量353 mm,最少年份213 mm;南部山區近50年平均降水量454 mm,最少年份291 mm。從大扁杏對氣象條件的要求來看,奈曼旗光照、積溫、無霜期、極端溫度基本能滿足其生長需求,中北部的自然降水64%的年份不能滿足其需求,南部山區的自然降水僅4%的年份不能滿足其需求(圖1、圖2)。
2.4 奈曼旗多發的氣象災害對大扁杏生長的不利影響
2.4.1 終霜凍。扁杏在春季開花,此時正值季節轉換期,冷空氣活動頻繁,溫差幅度大,極易造成霜凍災害,扁杏如遇到-3~-2 ℃低溫則受凍害,落果嚴重,造成減產或絕產。在奈曼旗,扁杏始花期4月13日左右,盛花期為4月16—20日,根據奈曼旗近50年氣象資料分析,每年該時段日平均溫度為2.6~19.4 ℃,極端最低氣溫在-6.2~8.0 ℃之間,有54%的年份極端最低氣溫在0 ℃以下,24%的年份極端最低氣溫在 -2 ℃以下,大扁杏花期發生凍害的頻率為20%左右。5月上旬幼果生長期沒有0 ℃以下的低溫,幼果期基本不會發生凍害。
2.4.2 低溫凍害和高溫災害。查閱有關資料發現,大扁杏理論上能忍耐的極端最低氣溫為-34 ℃,極端最高氣溫為43.3 ℃。但從奈曼旗逾20年的實際種植情況來看,在氣象站監測到冬季極端最低氣溫<-28 ℃時,中北部沙地的大扁杏植株就有凍害發生,部分地段第2年出現枯死;極端最低氣溫<-30 ℃時,第2年會出現大面積枯死,>40 ℃高溫視出現時間的不同對大扁杏造成的影響不同,如果>40 ℃高溫出現在5月,對其果樹坐果影響很大,致使杏肉品質降低,杏仁產量下降;>40 ℃高溫出現在7—8月對杏樹生長基本沒有影響。
根據奈曼旗境內2個氣象站近50年監測到的溫度資料分析,奈曼站有7年極端最低氣溫<-28 ℃,1年極端最低氣溫<-30 ℃,有1年5月極端最高氣溫>40 ℃,2年7月極端最高氣溫>40 ℃;青龍山站有2年極端最低氣溫<-28 ℃,無極端最低氣溫<-30 ℃的記錄,5月沒有極端最高氣溫 >40 ℃的記錄,1年7月極端最高氣溫>40 ℃。就高低溫災害而言,南部的丘陵山區更有利于大扁杏生長。
2.4.3 干旱、冰雹、大風災害。奈曼旗中北部十年九旱,沙土蓄水能力差,對大扁杏生長有一定的影響。奈曼旗近50年平均大風日數28 d,4月平均6 d,瞬時最大風速28 m/s,可造成大扁杏花蕾、幼果掉落而影響產量。奈曼旗近50年平均冰雹出現日數為1.3 d,且其出現地點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對大扁杏生長影響不大。
2.5 奈曼旗適宜大扁杏生長的土壤條件分析
大扁杏生長最好選擇土壤、空氣、水無污染及未開墾的生地,選擇坡度在15°以上的陽坡、半陽坡,要求土層厚度在50 cm以上、土壤有機質含量在0.7%以上、pH值6.0~8.5、地下水含鹽量不超過0.2%、排水良好的壤土、砂壤土、輕黏壤土。大扁杏不宜選擇低洼處、迎風口處、山坡中下部凹地及易沉積冷空氣的谷地種植;沒有進行土壤改良以前,應避免在過于黏重的土壤及下部有黏盤層的土壤種植。
奈曼旗南部為遼西山地北緣,多為海拔400~600 m的淺山丘陵;中部為風蝕堆積沙地,中北部平原屬西遼河、教來河沖擊平原一部分,土壤差異大。沖擊平原土質肥沃,是奈曼旗及通遼市的糧食主產區域,不可能栽植大扁杏這類經濟效益不是特別高的林木;風蝕堆積沙地大多處于迎風口處,不適宜種植;而南部山區的淺山丘陵,土壤有機質、pH值、地下水含鹽量等條件都較適宜種植大扁杏。
3 結論與討論
奈曼旗屬典型的風沙半干旱地區,影響這一地區大扁杏生產的主要環境因子有溫度、降水、自然災害、土壤條件等。南部淺山丘陵地區基本能滿足其生長需要;中北部的沙地、鹽漬地不具備種植條件,引種之前未做好區劃和論證,盲目引種,重栽輕管,沒有采取適宜的配套栽培技術,品種混雜,干旱、大風、凍害、鹽堿地災害造成大扁杏大面積死亡,未能達到增產增收的目的。
在奈曼旗種植大扁杏要想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應該注意以下幾點:一是根據土壤條件、氣候條件、自然災害情況分鄉鎮做好區劃,因地制宜引種;二是更新觀念、加強管理,改粗放管理為精細管理,避免生于荒山、自生自滅、很少進行園林化管理的現象;三是為避免不利氣候影響,最好引種中、晚熟品種。
4 參考文獻
[1] 黨彥林.志丹縣仁用杏栽培實用技術初探[J].陜西林業科技,2007(3):159-161.
[2] 呂皎.旱薄山地杏樹引種與栽培的研究[D].北京: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2005.
[3] 竇春蕊.陜北黃土丘陵區仁用杏良種選擇及其光合特性與水分生理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7.
[4] 藺少剛,王力紅.彭陽縣仁用杏豐產栽培技術示范項目總結[J].現代農業科技,2011(13):138-139.
[5] 周健娃.陜北地區大扁杏豐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4(3):106-107.
[6] 武彩萍,張軍.仁用杏栽培管理與利用[J].現代園藝,2015(2):38-40.
[7] 唐玉玲,紀勇.陜北白玉山區仁用杏豐產栽培技術要點[J].中國林副特產,2008(6):55-56.
[8] 朱序榆,白生堆,劉倩葉.陜北黃土丘陵區大扁杏豐產栽培技術[J].陜西林業科技,2008(1):143-145.
[9] 張克學.仁用杏豐產建園技術[J].陜西林業科技,2008(2):187-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