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澗泓 朱園園
摘要 蘆筍生長發育過程分為幼株期和成株期2個階段,蘆筍生長環境包括溫度、光照、水分、養分等。本文對蘆筍的生長發育過程及其對生長環境的需求進行了詳細介紹,以期為提高蘆筍種植效益提供參考。
關鍵詞 蘆筍;生長發育;生長環境
中圖分類號 S644.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20-0098-01
1 蘆筍生長發育過程
蘆筍屬多年生宿根性蔬菜,生育期按生長年份可分為幼株期和成株期2個階段。在暖溫帶地區,幼株期一般在播種及播種后1年,主要包括發芽期、幼苗期、初采期;成株期蘆筍進入正常采收年份,主要包括萌發期、采收期、停采期、秋莖生長期、休眠期。蘆筍高產年份一般在定植后第2~8年,經濟壽命一般為8~12年。
1.1 幼株期
1.1.1 發芽期(播種至出苗)。一般蘆筍全年均可播種育苗,但以春季2—3月用小棚育苗為宜。采用萌動種子播種需7~10 d出苗,蘆筍出苗要求溫度在15 ℃以上,出苗15 d左右齊苗,幼莖細小似針狀,后擬葉逐步展開。
1.1.2 幼苗期(幼苗至定植)。短齡大苗是豐產的關鍵,春季育苗苗齡控制在90~100 d。定植時,要求幼苗肉質根數在10根以上,地上莖桿粗0.5 cm以上,擬葉深綠色,且無病蟲害。
1.1.3 初采期(定植至初采)。幼苗定植后,當年主要為培育鱗芽盤,不進行采收,遇霜后地上部枯死,進入休眠。第2年視植株長勢一般采收30~40 d,后任其生長,積累養分。進入冬季,地上部分枯死,地下莖盤休眠,至翌年進入成株期。
1.2 成株期
1.2.1 萌動期(鱗芽盤萌動至出筍)。當日均溫≥10 ℃時,地下鱗芽盤開始萌動,黃淮流域一般在3月,應及時進行中耕、追肥、培土。
1.2.2 采收期(出筍至停采)。采收期長短受到地區、植株長勢、生產方式的影響,暖溫帶地區一般1年采收1次,持續時間為100~110 d,如黃淮流域在4月開始進入采收期,一般于6月下旬停止采收,若采用留母莖采收的方法可連續采收至7月下旬。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地上部分冬季不枯死,每年春、秋2季采收,其間均應采用留母莖采收的方法,保留部分莖葉進行光合作用。隨著嫩莖的采收,貯藏根中的養分含量下降,嫩莖變細老化可作為停采的依據[1]。
1.2.3 秋莖生長期(停采至地上部遇霜枯黃)。此期也是養分積累期,是保證產量形成的重要時期,應注重退土、清園和重施秋發肥,確保秋莖生長期在100 d以上。同時,此期也是發病高峰期,應結合氣候特點,采取有效防病措施。
1.2.4 休眠期(地上部遇霜枯黃至翌年鱗芽盤萌動)。冬季地上部枯死,地下鱗莖盤進入休眠狀態。開春后,一般于2月中下旬進行清園,拔除殘樁,掃凈枝葉,開始進行中耕、追肥、培土,準備采收。
2 蘆筍對生長環境的要求
2.1 溫度
蘆筍生長及發育的最適溫度約為20 ℃,蘆筍種子發芽最適溫度為25 ℃,5 ℃以下和40 ℃以上時種子不發芽,10 ℃以下發芽遲緩。5 ℃為嫩莖生長的最低臨界溫度,13 ℃時開始出筍,當溫度為18~20 ℃時,同化物質產量最高,嫩莖伸長生長最適宜,品質好;溫度在28 ℃以上時,嫩莖伸長生長最快,嫩莖變細,易老化、筍尖松散。高溫可促進花芽分化,提早開花[2]。
蘆筍具有休眠性,可分為高溫休眠與低溫休眠,氣溫15 ℃以下、日長12 h時開始低溫休眠,而當氣溫在30 ℃以上時進入高溫休眠。
2.2 光照
蘆筍生長需要充足的光照,以提高光合作用。據測定,晴天比陰天同化產物高出41%。蘆筍光合成量與溫度關系密切,通常以18~20 ℃最為適宜,溫度高于28 ℃則不利于光合作用,35 ℃以上時呼吸作用明顯增強,大于光合作用。栽培地宜選用開曠地,田間光照通風好,也有利于蘆筍產量形成和減少病害發生。
2.3 水分
蘆筍較耐旱,特別干旱的年份才進行灌溉。蘆筍喜濕潤,特別是蘆筍建園初期,應保持土壤濕潤。忌較長時間的澇、旱,土壤水分適宜,才能使地上部莖葉茂盛,同化功能增強,為嫩莖豐產創造條件。在采收期間,應保證水分供應,有利于提高嫩莖的產量和品質;若水分供應不足,常導致嫩莖抽生減少,嫩莖變細且易老化。蘆筍田間雨后積水,排水不暢,土壤通氣條件差,也會影響根系和鱗莖盤的發育,甚至造成根部腐爛而植株死亡。這些現象在耕作層淺、土質黏重和地下水位高的田塊較為常見[3]。
2.4 養分
蘆筍是多年生植物,可生產10年以上,田塊的選擇和準備是關鍵。蘆筍種植以地下水位低、有機質含量高、耕層深厚、土質疏松、排水良好、通透性好的旱田為宜,土質以砂土或砂質土壤為佳,田間要求無多年生雜草、土壤pH值6.3~6.8(5.5以下根系發育不良),且腐殖質和鉀肥含量高的田塊有利于提高產量和品質。蘆筍成株較耐鹽,土壤EC值在0.4~0.6 mS/cm時植株生長良好,但幼苗不耐鹽堿。其中,白蘆筍生產以沖積砂壤土為宜,綠蘆筍要求不嚴格。蘆筍生長期和采收期較長,合理施肥有利于提高產量和品質。一般宜多施基肥,尤其在冬春季節和秋季停采后,應多施有機肥,適時追肥,采筍期間宜結合灌溉追施氮肥、磷肥。在一般中等肥力條件下,每1 000 kg蘆筍需吸收氮13.7 kg、磷5.9 kg、鉀3.8 kg。
種植田塊要求地勢平坦、光照充足、排灌條件良好且交通運輸方便,并避免連作,前茬或間作忌選果園、山芋、棉花、花生、大豆等,以減輕病害發生[4]。
3 參考文獻
[1] 柴文臣,張微.我國北方蘆筍栽培技術及發展前景[J].中國瓜菜,2015,28(4):68-70.
[2] 曾小紅,張慧堅,劉恩平.我國蘆筍種質資源及生物學研究進展[J].廣東農業科學,2012,39(10):56-60.
[3] 乜蘭春,李保會,黃瑞虹.中國綠蘆筍栽培研究進展[J].中國農學通報,2006(12):204-208.
[4] 蔣振暉,顧振新.蘆筍嫩莖采后生理和品質變化及保鮮技術[J].食品與發酵工業,2003(5):8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