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東
摘要 2017年在固原地區開展金葉榆不同嫁接繁育技術研究試驗,以篩選出最佳的嫁接繁育方法。結果表明,新式切接方法優于傳統切接方法,成活率高,生長量大;傳統切接成活率和生長量次之。因此,建議生產中首選新式切接。該結果可為金葉榆在固原地區的繁育提供可靠的技術支撐。
關鍵詞 金葉榆;嫁接繁殖技術;寧夏固原
中圖分類號 S68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20-0129-01
綠色發展是新時代城市發展的必然要求,城市園林綠化的質量關系著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和城市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體現著社會的文明程度。因此,建設景觀優美、生態環境清新舒適的居住環境是園林工作的基本要求。適宜固原市氣候條件的彩葉樹種較少,尤其缺少黃色樹種,致使樹種應用上色彩搭配單一、景觀效果欠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影響了固原市園林綠化的整體效果。金葉榆(Ulmus pum-ila′Jinye′),榆科榆屬,白榆變種。葉片金黃色,有自然光澤,色澤艷麗;葉脈清晰,質感好;葉卵圓形,平均長3~5 cm、寬2~3 cm,比普通白榆葉片稍短;葉緣具鋸齒,葉尖漸尖,互生于枝條上[1-3]。近年來,固原市引進黃色樹種金葉榆,應用于城市園林綠化中,有力地改善了城市綠化景觀效果。但由于未掌握繁育技術,大量苗木依賴從周邊地區調用,增加了苗木成本,降低了苗木成活率。因此,在固原地區開展金葉榆繁育技術研究,對降低金葉榆應用成本、促進固原地區城市園林綠化事業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設在十里固原林源綠化公司苗木基地進行,試驗地面積0.17 hm2。距固原市區5 km,海拔1 550 m,年平均氣溫7.4 ℃,無霜期165 d,≥10 ℃有效積溫2 691.9 ℃,日照充足,年日照時數2 518.1 h,年降雨量400 mm左右,多集中于7—9月。土質為黑壚土,土層深厚,土壤有機質含量<1%。機井灌溉。
1.2 供試品種及來源
砧木:二年生白榆苗,地徑1~2 cm,3月中旬定植,澆透水,株行距40 cm×30 cm,離地15~20 cm短截。
接穗:在試驗基地嫁接的生長旺盛的多年生金葉榆樹上采集,隨采隨接,接穗長8~10 cm、粗0.5~1.0 cm,帶有3~4個芽。
1.3 試驗設計
選用傳統切接、新式切接和劈接3種嫁接方法,3次重復,3種方法每小區各嫁接100株,共嫁接900株。嫁接時間為4月14日,試驗面積為108 m2。
1.4 試驗過程
1.4.1 削接穗。①傳統切接和劈接:接穗都兩刀削成契形,削面長2.5~3.5 cm,深達木質部。②新式切接:接穗底部削成截面長1.0~1.2 cm的馬蹄形,再在馬蹄形上面削長2.5 cm的削面,翻轉接穗,在馬蹄形削面對面削一長4 cm的直削面,削面深剛到木質部,將接穗削成2個長面、1個短面共計3個削面的接穗[4-5]。
1.4.2 切砧木。①傳統切接和新式切接:將砧木從剪口截面的邊緣略帶木質部處垂直向下切一扦插口,扦插口的截面寬度盡量與插穗削面寬度一致,深度與接穗削面長度一致。②劈接:從砧木中間向下切一扦插口,扦插口深度與接穗削面長度一致。
1.4.3 插接穗。新式切接接穗的馬蹄形面朝外,插入砧木扦插口,傳統切接和劈接將接穗平整的面朝里插入砧木,劈接靠砧木一側插入接穗,注意對準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層邊,插入深度為接穗內削面稍露出砧木,使接穗與砧木結合穩固。
1.4.4 捆綁。用寬2.5 cm、長30 cm的塑料條纏繞捆綁嫁接點,再用一個寬10 cm、長15 cm的塑料袋,從上向下套在接穗上,把接穗和嫁接點都套入塑料袋,綁住塑料袋口即可。
1.4.5 田間管理。4月底至5月初,開始抹芽、剪開塑料袋、澆水、鋤草松土,嫁接后4月底,接穗開始萌動,此時砧木上也出現萌芽,將砧木接口以下的萌蘗芽全部抹掉,以防止砧木側芽萌發生長與接穗爭奪養分,除萌抹芽每隔7~10 d進行1次,全年至少4次,直到砧木無萌發的枝芽為止。5月5日左右,晚霜凍過后,當氣溫超過24 ℃時,剪開塑料袋1/3,通氣降溫煉苗,5月中旬去掉全部塑料袋。后期根據金葉榆生長狀況灌水、追肥、中耕除草[6]。
2 結果與分析
2.1 成活率
2017年6月上旬,調查不同嫁接方法嫁接苗的成活株數,得出不同嫁接方法嫁接成活率,其中以新式切接最高,為98.67%(表1)。
2.2 生長量
2017年9月27日,每種嫁接方法隨機抽取20個樣株,分別調查株高、枝徑、冠幅、枝條數、枝長等,計算平均值。結果表明,新式切接的苗木生長量最高(表2)。
3 結論與討論
試驗結果表明,新式切接方法優于傳統切接方法,成活率高、生長量大;傳統切接成活率和生長量次之。因此,建議生產中首選新式切接。劈接由于白榆砧木木質堅硬,難以從中間劈開,操作有難度,影響了成活率,不建議在生產中使用。
為了培育出優質的金葉榆苗木,需要加強嫁接后的養護管理工作,主要包括除萌抹芽、整形修剪、肥水管理等3個方面。除萌抹芽最佳時間自嫁接后10 d開始,每隔7~10 d進行1次,全年至少進行4次,直到砧木無萌發的枝芽為止。整形修剪的最佳方法是“一掐兩剪”,當接穗發芽長至5 cm時掐頭1次,促使其萌發側枝,6月底留10 cm統一修剪,以防止苗木兩極分化;當出現過于強壯及過于弱小的苗木時,7月底視枝條生長情況,保留高度10~15 cm,剪去高于此高度的枝條,促使其形成高度一致、枝條密集、株形美觀的苗木。肥水管理:嫁接前砧木澆透水后,5—6月視天氣情況澆水1~2次,結合澆水施化肥,從3月開始全年澆水4~5次[7]。
4 參考文獻
[1] 李燕燕.金葉榆的嫁接[J].內蒙古林業調查設計,2014,37(6):65-69.
[2] 王振亞.金葉榆嫁接技術[J].內蒙古林業調查設計,2013,36(4):59-60.
[3] 閆淑芳,李紅,張均營.中華金葉榆嫁接技術研究[J].黑龍江農業科學,2013(6):70-72.
[4] 黃印冉,閆淑芳,張均營.中華金葉榆“小枝冷粘皮”嫁接技術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3,29(10):65-69.
[5] 王承祿,劉軍,王承柱,等.中華金葉榆硬枝低接和扦插繁殖試驗[J].吉林林業科技,2008(5):11-15.
[6] 王福香.銀川地區金葉榆嫁接育苗試驗[J].農業科學研究,2016,37(3):86-88.
[7] 魏蒙,王瑞霞,吳銀梅,等.中華金葉榆嫁接技術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4(22):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