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宏偉
摘要 利用碌曲縣1981—2017年氣候資料分析得出,碌曲縣近37年氣候出現明顯變化,氣溫趨于升高、降水增多,但日照時數減少。氣候變化導致積溫增加,牧草生長期延長,并引起各種極端災害性天氣頻發、多發,如旱澇災害等。因此,應提高天氣預報準確率,開發多種氣象服務產品,拓展氣象信息傳輸渠道,加強氣象知識宣傳,建設氣象為牧業生產服務的長效機制,提高牧業氣候變化應對能力。
關鍵詞 氣候變化;牧業生產;影響;應對措施;甘肅碌曲
中圖分類號 S1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20-0187-02
農業是對氣候變化反應最敏感的行業之一,農業分布、產量豐欠和品質優劣都與氣候要素有關,而氣候作為基礎資源和動物生存條件,也在畜牧養殖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畜牧業是碌曲縣支柱產業,草場總面積39.4萬hm2,占全縣土地面積的83.3%,其中可利用草場面積35.74萬hm2,草場植被覆蓋率95%[1]。近年來,在全球氣候趨于變暖的背景下,碌曲縣氣候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對當地牧業生產帶來了很大影響。本文針對碌曲縣氣候觀測要素進行分析,探討了碌曲縣近37年氣候變化特征及其對當地牧業生產的影響,以便做好氣象服務,提高牧業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1 氣候變化
1.1 氣溫變化
碌曲縣1981—2017年平均氣溫為3.0 ℃,近37年平均氣溫總體呈上升趨勢,氣候傾向率為0.472 ℃/10年(圖1),增溫明顯。分析碌曲縣氣溫年代際變化可知,20世紀80年代年平均氣溫2.4 ℃,至90年代年平均氣溫升至2.7 ℃,氣溫持續增高;進入21世紀后,2001—2010年平均氣溫達3.6 ℃,2011—2016年平均氣溫為3.5 ℃,年平均氣溫基本上保持穩定,有4年為正距平年份,氣溫升高明顯。
1.2 降水量變化
近37年,碌曲縣年降水量呈增加趨勢,氣候傾向率為14.636 mm/10年(圖2)。碌曲縣降水集中在5—9月,3月開始逐月增多;7月達到峰值,月平均降水量112.4 mm;8月次之,月平均降水量為106.3 mm;9月后降水量開始明顯減少;10月平均降水量降至45.1 mm;12月最少,僅2.2 mm。
1.3 日照時數變化
1981—2017年碌曲縣年均日照時數2 364.3 h,近37年日照時數波動起伏變化較大,總體呈減少趨勢,氣候傾向率為-40.538 h/10年。碌曲縣年日照時數以1月最高,達225.1 h;其次是12月,為215.0 h;9月最少,僅152.0 h。
2 氣候變化對碌曲縣牧業的影響
2.1 積溫增加,凍害減少
碌曲縣氣候變暖,進入21世紀后增溫趨勢顯著,積溫明顯增加,早、晚霜凍時間推遲,結束時間提前,降低了凍害危害,牧草生長季有效積溫增加,生長期延長,牧業生產可獲取足量飼料,減少凍害威脅,畜牧業生產繁衍迅速[2]。
2.2 干旱頻率加大,旱澇交替發生
碌曲縣年降水量趨于增多,但集中在5—9月,易出現干旱和洪澇災害。2016年入夏后,甘肅省降水異常偏少,遭遇50多年來最強持續高溫,多地發生干旱,入秋后又連遇密集雨水,罕見的干旱與暴雨讓當地牧業生產面臨重大考驗。其中,碌曲縣出現罕見短時強降水,2 h降水量達114.3 mm,打破歷史極值,高溫、高濕環境易引發動物疫情,暴雨導致泥石流、洪澇等災害,不利于出行。
2.3 災害性天氣頻發、多發
氣候變暖導致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多發,暴雨、冰雹、大風、強寒潮天氣也多發,這些災害性天氣對國民經濟發展及牧業正常生產都極為不利[3]。
3 氣象為現代牧業生產服務的措施
3.1 提高氣象預報精準度
在農牧區增加全天氣象要素監測點,定期組織氣象觀測人員進行業務培訓,提高其業務能力和氣象預報精度。重大災害天氣來臨前,積極與上級部門會商,為防災減災工作提供決策依據,做到精準氣象預報預警服務于現代牧業[1]。
3.2 研發形式多樣的氣象服務產品
深入牧區,切實了解碌曲縣現代牧業生產需求,研發出符合當地實際需求的氣象服務產品,拓寬農牧業氣象服務方式與產品種類,使氣象服務產品具有針對性和專業性[1]。
3.3 加強牧區氣象科普和氣象災害知識宣傳
為了拓寬氣象知識的宣傳普及途徑,氣象部門可以在農閑時節組織牧民參加生活節目活動,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幫助牧民理解氣象知識,提高其防災減災意識。同時,在農牧區中小學開展氣象科普知識和氣象災害防御知識學習,培養中小學生的氣象防災減災意識[1]。
3.4 完善氣象信息發布手段和渠道
在牧區建立氣象信息預警大喇叭和LED顯示屏,使氣象信息實現全面覆蓋,滾動播報氣象預警信息,尤其畜牧繁衍季節及冬春季,及時準確的預報預警,可使牧民有足夠的時間做好氣象災害防御,提前儲備糧草安全越冬。向牧區延伸氣象科技服務,以政府為主導、氣象部門協作,確保氣象服務能真正服務于牧區經濟發展[1]。
3.5 建設氣象為牧業生產服務的長效機制
氣象部門要積極爭取政府部門的支持,將氣象防災減災納入日常議程,推進部門間、牧區間的聯動工作,加快建設氣象為牧業服務體系,以科技為支撐,提高新時期牧區應對氣候變化的綜合能力[4]。
4 參考文獻
[1] 楊國星.氣象為現代農牧業生產服務存在的問題及改進[J].農家參謀,2018(4):18.
[2] 杜軍,馬鵬飛,杜曉輝,等.氣候變化對藏東北牧業生產關鍵期的影響[J].冰川凍土,2015,37(5):1361-1371.
[3] 張核真,路紅亞,洪健昌,等.藏西北地區氣候變化及其對草地畜牧業的影響[J].干旱區研究,2013,30(2):308-314.
[4] 卓嘎,楊秀海,羅文紅.西藏那曲地區氣候變化與牧業生產的關系[J].資源科學,2009,31(3):485-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