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柳
摘要 對拉薩市1981—2016年冰雹天氣特征進行統計分析。結果表明,拉薩市年均冰雹日數雖然表現出小的波動,但是總體呈下降趨勢;春、夏季多發,以5月最多。冰雹災害性天氣對生產生活影響較大,破壞性強,尤其可對農業生產造成巨大損失。氣象部門應加強強對流天氣監測預報預警,做好人工消雹作業,降低災害影響。
關鍵詞 冰雹;特征分析;西藏拉薩
中圖分類號 S16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20-0195-01
冰雹災害是由強對流天氣系統引起的氣象災害,多發生在高原地區和大山脈地帶。我國青藏高原屬冰雹多發區,拉薩市位于青藏高原中部、喜瑪拉雅山北側,海拔3 650 m,是世界上海拔較高的城市之一,為冰雹多發區,每年都會遭受不同程度的雹災[1-2]。本文根據拉薩市1981—2016年冰雹逐日資料,研究拉薩市冰雹災害性天氣特征,為拉薩市農業區域種植規劃、防雹減災和決策服務等提供科學依據。
1 資料來源和研究方法
選取拉薩市1981—2016年逐日冰雹資料進行冰雹災害性天氣特征分析。根據世界氣象組織定義,某臺站有降雹現象的1個觀測日稱冰雹日,無論當天發生過多少次降雹,均按一日來計[3]。利用線性趨勢分析法計算得出拉薩市近36年各年代際、年際及季節冰雹災害性天氣變化特征。
2 結果與分析
2.1 冰雹年代際變化
根據拉薩市1981—2016年逐日冰雹觀測數據可看出,20世紀80年代共有冰雹日45 d,90年代冰雹災害性天氣共29 d,2001—2010年冰雹天氣共39 d,2011—2016年冰雹日數12 d。其中,拉薩市20世紀80年代年平均冰雹日數較多,達4.5 d,90年代冰雹日數有所下降,年冰雹日數最少的是21世紀前10年,為1.2 d,2011—2016年冰雹日數又較前10年有所上升。拉薩市1981—2016年冰雹日數在4個年代際中呈波動下降趨勢。
2.2 冰雹年變化特征
拉薩市1981—2016年平均冰雹災害性天氣為3.5 d。拉薩市1981—2016年年冰雹日數最少,為1 d;最高年份為2005年,共8 d。總體來看,近36年拉薩市年降雹天氣整體呈波動下降趨勢,氣候傾向率-0.687 d/10年(圖1)。
2.3 冰雹季節分布特征
從拉薩市1981—2016年冰雹觀測數據來看,拉薩市春、夏季冰雹日數較多,以夏季發生日數最多,36年來共計47 d;其次是秋季,集中于9月,10月也有發生,但數量不多,共計31 d;再次是春季,主要發生在5月;冬季幾乎無冰雹天氣。由此可以看出,拉薩市春、夏季冰雹日數較多,約占全年降雹日數的72.1%,秋季約占27.9%。
2.4 冰雹月分布特征
1981—2016年拉薩市冰雹主要發生在5—10月,11月至次年3月無冰雹天氣出現,36年來拉薩市初雹最早出現在4月(2005年和2010年),終雹最晚發生于10月,共有6個年份。5月冰雹最多,共計31 d;其次是6月,為27 d;9月排在第3位,共計25 d;7月和8月均為20 d;10月6 d;最少是4月,共計2 d。拉薩市冰雹多出現于12:00—20:00,早晨和夜間均少降雹。
2.5 冰雹災害性天氣影響
拉薩市冰雹常出現在農作物生長季,冰雹從高空疾速降落,沖擊力大,再加上發生冰雹天氣時一般伴有雷雨大風,摧毀力度大,經常讓農民防不勝防,而較大冰雹會給正在開花結果的農作物造成毀滅性破壞,導致糧田顆粒無收。冰雹直接威脅人畜生命安全,有的還導致地面人員傷亡,同時還會毀壞居民房屋。隨著我國通信等基礎設施事業的迅猛發展,使得冰雹受災體易損性放大[4]。
3 冰雹災害防御對策
冰雹是中、小尺度天氣系統,受低空暖濕空氣和高空干冷空氣共同作用產生。拉薩市冰雹天氣多發于春、夏季,具有突發性強、短時性和局域性等特點。
3.1 建立快速反應冰雹預警系統
隨著氣象雷達、衛星云圖接收、計算機和通信傳輸等先進設備大量運用于氣象業務中,冰雹天氣監測能力得到極大提高。氣象臺站可通過科學設備觀測雹云,結合長期工作經驗,對冰雹即將發生時間、強度及范圍、發展趨勢和危害程度及時預警,提高預報預警準確率。通過各種媒介和災害性天氣警報系統等媒體發布冰雹預警信息,使社會民眾提前采取防御措施,避免和減輕冰雹災害損失[5]。
3.2 人工影響天氣消雹作業
一是通過火箭、高炮或飛機直接將碘化銀、碘化鉛、干冰等催化劑送入云層;二是在地面上將上述催化劑送到雹云中,讓這些物質在雹云里起增加雹胚數量的作用,降低冰雹體積,減小其降落帶來的災害;三是通過向雹云放火箭、打高炮或在飛機上對雹云放火箭、投炸彈,破壞雹云水分輸送系統;四是用火箭、高炮向暖云部分撒凝結核,使云形成降水,以減少云中水分,向冷云部分撒冰核,以抑制雹胚增長。
3.3 加強農業防雹措施
一是在冰雹多發區域,通過種植牧草和樹木,增加地表植被和森林覆蓋面積,改善生態環境,破壞雹云形成條件,達到減少雹災的目的;二是增種抗雹和恢復能力強的農作物;三是作物成熟后及時搶收。
4 參考文獻
[1] 其米玉珍,洛桑旺姆,赤桑單吉,等.冰雹災害對西藏山南地區農業的影響及防御措施[J].北京農業,2015(25):144-146.
[2] 張雷,石漢青,燕亞菲,等.西藏冰雹的氣候特征[J].高源山地氣象研究,2012,32(1):56-60.
[3] 熱蘇力·阿不拉,牛生杰,王紅巖.新疆冰雹時空分布特征分析[J].自然災害學報,2013,22(2):158-164.
[4] 馮桂力,邊道相,劉洪鵬,等.冰雹云形成發展與閃電演變特征分析[J].氣象,2001(3):33-37.
[5] 吳占華,竇利軍,李瑞芳,等.山西省冰雹天氣變化的氣候特征分析[J].中國農學通報,2015,31(29):21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