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霄 朱曉瑩 姚海洋 甘宏濤 劉統昊 丁姍 許星鴻
摘要 單環刺螠肉味鮮美、營養豐富,市場需求量日益增加,而天然資源量日益減少,亟待開展單環刺螠人工增養殖。本文對單環刺螠的繁殖生物學及人工繁育現狀等方面進行總結,以期為單環刺螠的苗種繁育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 單環刺螠;繁殖生物學;人工繁育
中圖分類號 S931.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20-0215-01
單環刺螠(Urechis unicinctus),俗名海腸,體呈圓筒形、淺褐色,主要分布于俄羅斯、日本、朝鮮和我國黃渤海[1]。單環刺螠味道鮮美,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多種人體必需氨基酸,具有“活海參”的稱號,市場需求量日益增加。由于過度捕撈、環境污染以及棲息地的減少,單環刺螠數量逐漸減少,亟待開展人工增養殖。
1 繁殖生物學特性
1.1 繁殖周期
單環刺螠在一年中有2個繁殖盛期,分別為4月中下旬至5月下旬的大生殖期和9月中旬至10月中旬的小生殖期[2],持續時間分別為50 d左右及30 d左右。單環刺螠雌雄異體,僅靠外型不易區分。在繁殖期,雌性單環刺螠的腎管因充滿卵細胞而呈橘黃色,而雄性腎管則因充滿精子而呈乳白色。
李 昀等[3]和王航寧等[4]根據單環刺螠性腺組織結構及體腔液中生殖細胞的發育特點,將單環刺螠的性腺發育周期劃分成5個時期:即6月末至7月和11月至翌年1月的增殖期,7月末至8月下旬和翌年2月至4月初的生長期,8月末至9月中旬和翌年4月至5月初的成熟期,9月下旬至10月中旬和翌年5月中旬至6月中旬的排放期,10月下旬至11月初和翌年6月中下旬的休止期。
1.2 受精及胚胎發育
單環刺螠成熟卵為均黃卵,卵核明顯,卵徑約142 μm[5]。單環刺螠繁殖方式為體外受精、體外發育。受精約20 min后,受精膜舉起;約1 h后出現第一極體;1.33 h后出現第二極體;約2 h后開始第1次卵裂;3.3 h后第3次卵裂為螺旋卵裂;4.7 h后進入32細胞期,隨著卵裂不斷進行進入多細胞期;7.4 h后發育成有腔囊胚;約10 h后植物極半球內陷發育成原腸胚;約15 h后有胚體轉動現象。
1.3 胚后發育
在水溫15~25 ℃的條件下,受精后約21 h可孵化。單環刺螠的胚后發育過程可分為擔輪幼蟲、體節幼蟲、蠕蟲狀幼蟲和幼螠等時期。
1.3.1 擔輪幼蟲期。孵化后前15 d為前期擔輪幼蟲,大小約130 μm×49 μm,梨形,身體分為2個半球,腰部有口前纖毛輪。上半球頂部腦板處有頂纖毛束,下半球后端肛門周圍有肛周纖毛輪。孵化16 d后發育為后期擔輪幼蟲,大小約560 μm×360 μm,下腹出現1對腹棘,由1對附著在體腔內壁上的牽引肌牽引,牽引肌伸縮可使腹棘縮入或伸出體壁,肛門前方出現肛前纖毛輪。
1.3.2 體節幼蟲期。孵化后25~32 d為體節幼蟲,體后半球逐漸增長,體節數逐漸增加。當幼蟲生長到12體節期時,蟲體大小約為900 μm×230 μm,尾端纖毛環消失,轉為底棲生活。
1.3.3 蠕蟲狀幼蟲期。孵化后33~39 d為蠕蟲狀幼蟲,體長約2 mm。上半球開始退化變小,口前纖毛輪消失。下半球繼續伸長,體節消失,變成軀干部。不久體表纖毛退化,體腔增大,消化道增長并在體腔內盤曲。直腸基部兩側出現1對長管狀的肛門囊,幼蟲具有鉆沙習性。
1.3.4 幼螠期。孵化后40 d發育為幼螠,蠕蟲狀幼蟲的前段發育成半管狀的吻部,體后端出現11根環狀的尾剛毛,體長約6 mm,幼螠在水底迅速潛入泥沙并營造“U”形隧道。除未成熟外,形態和習性都與成螠相似。
2 環境因素對單環刺螠發育的影響
在一定溫度范圍內,單環刺螠胚胎的發育速度隨水溫升高而加快,發育速度與水溫具有明顯的正相關性。單環刺螠胚胎的生物學零度為2 ℃。幼蟲培育的適宜溫度為15~20 ℃;當水溫超過20 ℃,幼蟲生存率逐漸降低[6];20 ℃時,幼蟲生長到13體節期需要約50 d。單環刺螠幼螠能耐受的鹽度范圍為13.8~35.9,適鹽范圍為20.8~35.2;對pH值的耐受范圍為4.0~10.5,適宜pH值為5.96~9.01[7]。
3 人工繁育現狀
可利用現有的蝦、蟹、貝類的育苗場進行單環刺螠人工育苗,育苗場地要有產卵孵化池、育苗池、稚螠培育池、藻類培養池等。
人工繁育第1步是授精,可分為自然受精和人工授精。自然受精是采用降溫5~8 ℃處理2~3 h后,將單環刺螠親體放入產卵池,使其自然排卵,當受精卵密度達到約20粒/mL后,將親螠移到其產卵池中,防止受精卵密度過大。人工授精是將健康雌雄刺螠解剖,將其腎管取出分別放入配制好的海水中攪拌形成精、卵溶液,然后精、卵按照15∶1進行授精。授精15 min后洗卵,反復洗卵3~4次,直至水澄清。孵化期間要注意連續充氣,防止胚胎沉底。
孵化后開口餌料以金藻為宜,輔以小球藻、扁藻、酵母等其他餌料,早晚各投喂1次。單環刺螠發育至體節幼蟲后要投放附著基(池底鋪5 cm厚細沙),幼蟲從浮游生活逐步變為底棲生活。
發育為幼螠后即可移入室外池塘養殖,可直接利用低產蝦池養殖單環刺螠,以泥沙底質為宜。可以采取與蝦混養的養殖方式,以充分利用水體空間和餌料,提高養殖戶的經濟效益。
4 結語
現階段,已經可以進行單環刺螠小規模的人工育苗,但尚未形成大規模的產業化生產,應進一步開展工廠化苗種繁育技術的研究,以滿足養殖生產對苗種的需求;單環刺螠幼體培育期長,應開展縮短幼體培育周期的相關研究,以減少生產成本;另外,應進一步開展單環刺螠分子生物學方面的研究,可為單環刺螠良種選育提供理論基礎。
5 參考文獻
[1] 唐永政,劉紅梅,車育.單環刺螠人工育苗技術要點[J].中國水產,2007(3):56-56.
[2] 許星鴻,霍偉,孟霄,等.單環刺螠人工育苗及養殖技術[J].科學養魚,2016(6):44-45.
[3] 李昀,王航寧,邵明瑜,等.單環刺螠生殖腺的發生及雌體的生殖周期[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42(6):81-84.
[4] 王航寧,邵明瑜,張志峰.單環刺螠精巢年周期發育及精子發生[J].中國水產科學,2011,18(5):1189-1195.
[5] 李諾,宋淑蓮.單環刺螠[J].生物學通報,1998,33(8):12-14.
[6] 康慶浩,鄭家聲.單環刺螠(Urechis unicinctus)的人工苗種生產研究Ⅰ.水溫對胚胎發育及幼體培育的影響[J].青島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32(2):273-278.
[7] 鄭巖,白海娟,王亞平.單環刺螠對水溫,鹽度和pH的耐受性的研究[J].水產科學,2006,25(10):513-516.